第一文秘网    > 检查报告

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与经济发展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6 08:51:30   浏览次数:

zoޛ)j馝OiN
zw]׽6O9_m4m5iNz߽Mt^m57ky工作重点县,有20个位于四川民族自治地方①,这里也是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和四川藏区等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域。同时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大多处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对经济发展的要求高。要实现四川民族自治地方与全国的同步小康,必须进一步加强人力投资,特别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本文基于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四川民族自治地方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分析受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民族贫困地区通过引进人才提高人力资本存量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一、四川民族自治地方人口教育素质分析民主改革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在中央政府和四川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各级政府的努力,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文盲率大幅度下降,这对促进四川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整体上,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还比较低,文盲人口还比较高。现以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从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率、教育结构等方面分析四川民族自治地方人口受教育状况。

1.平均受教育年限

首先分析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指某一特定年龄段人群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限总和的平均数,是测度人力资本总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采用的计算公式是:

H=∑iPiP×Hi

其中,H代表平均受教育年限,Pi是第i类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我国人口普查把6岁及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划分为未上过学(含扫盲班)、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等类别;P代表6岁及以上人口总数,Hi是第i类受教育程度的教育年限,本文的计算采用的是:未上过学0年,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中专)12年,大学专科15年,大学本科16年,研究生19年。

表1给出了四川民族自治地方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计算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四川民族自治地方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2000年以来,四川民族自治地方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图1)。2000年四川民族自治地方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为505年,其中男573年,女437年;到2010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634年,其中男681年,女585年,分别较2000年提高了129年、108年和148年,高于同期四川省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幅度(分别为107年、092年和124年)。

第二,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四川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总体上在缩小。2000年6岁及以上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四川民族自治地方与四川省相差2年,其中男18年,女217年;到2010年时差距分别为178年、164年和193年。缩小的幅度分别为3960%、3141%和4966%,特别是女性差距缩小幅度最大。

第三,从性别差异看,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要长于女性,不过差距在縮小。2010年四川民族自治地方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女性的116倍,2000年为131倍。尽管如此201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性别差距还是高于四川省的平均数(109倍)。

第四,少数民族平均受教育年限普遍较低。2010年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24年,男574年,女472年,不仅低于四川民族自治地方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而且低于同年四川省少数民族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第五,四川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大,各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差异显著。如表1所示,在自治地方层面,201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最低的是木里藏族自治县,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差239年;若从县域层面看,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是汶川县(879年),最小的是石渠县(265年)。把2010年和2000年51个县域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如图2中左图所显示的县域平均受教育年限密度图,可以看出,一方面2010年与2000年比较,平均受教育年限均有提高,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县域间平均受教育年限存在显著差异。

2. 文盲率

下面分析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情况。如表2所示,2000年以来四川民族自治地方文盲率有了大幅度下降,15岁及以上总人口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2942%下降到2010年的1968%,下降了974个百分点,其中男性人口文盲率从2000年的2093%下降到2010年的1420%,下降了673个百分点,女性文盲率从3849%下降到2547%,下降了1302个百分点。

不过,与四川省平均水平比较,四川民族自治地方文盲率依然偏高。如15岁及以上总人口文盲率比四川省高出1313个百分点,男性高出1042个百分点,女性高出161个百分点。而且少数民族人口文盲率更高,2010年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文盲率为1947%,其中男性2225%,女性3666%。在性别差异方面,女性人口文盲率高于男性,例如2010年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女性文盲率高出男性1441个百分点。文盲率的区域差异很大,如在自治地方间,木里藏族自治县2010年文盲率高达3766%,其中木里藏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文盲率高达8725%,而文盲率最低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盲率为1239%,即使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文盲率为1447%。在县域层面,文盲率最高的石渠县,文盲率为6509%,最低的马尔康县,文盲率仅248%。图2中右图显示的是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县域文盲率的变化与分布,可以看出,2010年密度曲线显著左移,说明文盲率有大幅度下降,但县域间差异明显。

3. 人口受教育程度结构

表3给出了四川民族自治地方6岁及以上人口接受各种教育程度的比例,可以看出,第一,2000年以来,四川民族自治地方未上过学的比例有大幅度下降,从2000年的3241%下降到2010年的1904%。第二,接受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技能型人口),2010年为489%,较2000年的157%,提高了332个百分点。不过相较于四川省的平均水平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四川民族自治地方技能型人口比重低。第三,各种受教育程度中,四川民族自治地方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的比例高,2010年接近70%。小学和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接受的是通识教育,是后续教育的基础。第四,同样受教育程度构成也存在着区域差异。图3为2000-2010年四川民族自治地方教育程度构成比较。

表4给出了各种受教育程度的县域差异指数。从变异系数看,县际差异最大的是研究生,其次是大学本科,县际差异最小的是小学。

二、教育与经济发展:基于四川省县域的统计分析1. 四川民族自治地方人力资本的配置

表5给出了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在业人口的产业配置,表6是职业配置。这两个表是根据人口普查的长表数据计算得到的。可以看出,在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在业人口的产业配置中,第一产业比重高达7589%,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比重最低,其中只有169%的从事制造业;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更高达8443%,第三产业为1298%,第二产业只有259%,制造业高低,只有071%。各地区的情况虽有差异,基本特点大体相同(图4)。

在业人口的职业配置表明,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在业人口中农村体力劳动者占比最高,合计为7585%,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中农村体力劳动者占比在84%以上,与之相对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及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等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占比很低,合计不到10%,少数民族中只有762%。(见图5)

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在业人口产业-职业配置说明,四川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其中又以农村体力劳动为主,即第一产业是传统的农牧业为主,现代农牧业发展很不足。另一方面,如果把非农就业与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结合,发现四川民族自治地方非农业产值比重超过了非农就业比重(图6),这说明产业结构变化的非典型性,即非农产业的发展并未成比例的带来非农就业的提高。

2. 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发展

现代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实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现分析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率等体现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使分析样本数能更好地说明问题,这里以四川省181个县为样本。

上面这些发现说明,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确实促进了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且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不仅仅意味着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还意味着教育结构的改善,如人口中接受中高等教育比重的上升和技能劳动力占比的增加,还意味着受教育程度的男女平等。三、四川民族自治地方人才引进的调查分析1. 四川民族自治地方教育存在的问题

上文的分析表明,四川民族自治地方教育的发展成效显著,但相对于发达地区和四川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各民族的教育水平还比较低,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很大。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形式,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力资源培养成人才。教育的结果是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四川民族自治地方人才的总体状况存在着人才总量少,体现为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比重低,脑力劳动者比重低,人才结构不平衡,第一产業比重过大,体力劳动者比重过大,高学历人才主要进入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而进入创业部门的比重极低。由于四川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才所处的环境对人才本身的发展不利,限制了人才边际产出的提高。

总之,四川民族自治地方人才极度缺乏。在这些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本来就少,本地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就更低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从外向内引进人才是帮助民族贫困地区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选择。基于这一思路,我们对民族地区引进人才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2. 民族地区人才引进问题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了2700份,调查对象是四川省各大高校及部分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其中高等院校包括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民族学院,阿坝州师范专业学院,西昌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泸州医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等;职业学校包括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回收有效问卷2195份,回收率为8130%。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大学生对民族贫困地区的了解程度

在受调查学生中,大部分同学都自认为对民族贫困地区有一定的了解,其比例74%,有26%的同学不了解。在自认为“了解”四川省民族贫困地区的同学中,有6090%的同学愿意到民族贫困区当志愿者(政府保障其吃住行);6255%的愿意到民族贫困地区创业。在“不了解”的同学当中,有4181%的同学愿意到民族贫困地区当志愿者;4599%的愿意到民族贫困地区创业。

在总体上,大学生愿意为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做贡献的具体情况如图11所示,其中,愿意去当志愿者的占5590%,愿意去创业的有5822%。

(2)到民族贫困地区工作的意向

调查表明,有1105名同学(占5034%)愿意去民族贫困地区工作。在愿意到民族贫困地区工作的1105名同学中,有6172%的同学愿意在民族贫困地区工作一至三年,2125%的愿意工作三至五年,580%的愿意工作五至十年,700%的愿意长期工作。其中愿意从事教育工作方面的占4941%,愿意从事经济方面的占2742%,愿意從事政治方面的占1330%,还有968%的愿意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

在不愿意到民族贫困地区工作的1090名同学当中,不愿意去的理由主要是交通不发达、居住条件差、医疗设施不完善、娱乐设施缺乏、家人反对、人文环境不适应等(如图12所示)。

(3)倾向的优惠条件

在所调查的2195名大学生中,如果让其到民族贫困地区工作,有4528%的同学希望得到有关发展机会方面的政策支持,2706%希望得到工资福利方面的政策支持,1850%希望得到创业优惠方面的政策支持,916%希望得到其他方面的政策支持。对于其所希望的工资水平有1581%的同学希望自己的工资是大城市水平的1倍左右,3708%希望是2倍左右,2620%希望是3倍左右,346%希望是4倍左右,651%希望是5倍左右,679%希望是5倍以上。

在优惠政策和工资水平满足的条件下,大学生愿意在民族贫困地区工作的年限如图13所示。

(4)后续选择

如果在五年之内,其工作绩效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并得到一次去外地深造的机会,有8082%的大学生愿意进行深造。在深造后,8082%的大学生中有1905%的愿意再次回到民族贫困地区工作,有5101%的选择在外发展,2993%的大学生不确定是否回到民族贫困地区继续工作。

3. 问卷分析

通过本次问卷统计,愿意在民族贫困地区工作的虽然占5034%,但从其对于工作年限的选择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仅愿意在民族贫困地区工作一至三年,而愿意在当地长期工作的仅700%。然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民族贫困地区的工作需求满足后,其愿意在当地长期工作的人数比例也仅有851%。并且,在对于继续深造的优惠条件下,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在外发展,也只有1/5不到的人愿意继续回到民族贫困地区工作。由此可看出,在待遇上提高是无法吸引大学生在当地长期工作的。

另一方面,当大学生在选择到民族贫困地区做志愿者还是创业时,人数都超过了一半,由此可见,还是有大部分同学具有为地区发展做贡献的精神与毅力。

在大学生都往大城市发展就业导致其存在人才浪费的现状下,就以上数据分析,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可以靠引进这部分人才作为志愿者。民族贫困地区政府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志愿者机制:首先在全国各大高校宣传普及民族贫困地区的现状,提出政府保障基本生活,如果工作出色还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的政策,以此希望大学生到当地做至少一年的志愿者,并且这也有利于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对其以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这一套机制得以实施,对于民族贫困地区而言,由于每一年都不断的有志愿者来到当地,使得新的思想得以不断输入,这样可以慢慢改变当地人落后的思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还因为引进的志愿者各自擅长的领域都有所不同,这样便可使得当地在各方面都得以发展,并且还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对于创业方面,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当地特色产业的宣传力度并鼓励大学生到当地创业,且对创业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对于愿意到当地工作的大学生,数据显示,大部分同学都愿意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由此可见,为了使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得到发展,希望政府能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以此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得愿意在当地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得以留下并培养当地人才。四、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着力人才引进,推动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全面小康本文的研究表明,通过《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四川民族自治地方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推动了四川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相较于发达地区,四川民族自治地方人口受教育程度还很低,文盲率还较高,特别是技能型人口比重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还极度缺乏,这对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实现全面小康是不利的。同时本文的调查还表明,通过志愿行动引进大学生到四川民族自治地方是可行的,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激励作用显著的机制。

基于本文的分析,我们的政策建议是:

第一,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地位的认识。无论是学者,还是政府文件,都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战略地位有深入的阐述,但在实际中,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作为公共产品的外部性和收益实现的长期性特征,以追求地区经济增长绩效为目的和任期有限的政府,人力资本的重要战略地位往往体现于标语口号上,没有全部和部分落到实处。根据中国国情,强化人力资本重要战略地位的措施就是应该把党政一把手作为推进人力资本投资优先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把人力资本投资发展作为政府考核的重要的不可替代和具有否决权的指标,这样优先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做到规划优先、投入优先和资源配置优先。

第二,切实巩固基础教育的基础地位,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础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基础环节,而且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虽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有较大改善,突出表现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上,但应该认识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质量不高等问题,必须强化基础教育的基础地位。首先,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再次,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把《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落到实处。最后,借鉴对口支援机制,全面实行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对口援教机制。

第三,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本文的研究表明,技能劳动力比重的提高是增长促进型的人力資本投资,而目前四川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技能劳动力比重低。技能劳动力比重的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职业技术教育。首先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充分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职业技术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思路,专业结构与层次结构要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基本吻合,并略有超前。最后,在办学模式上要以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主导。

第四,加强四川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民族地区在人力资本结构上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高层次人才(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比例低,这不利于民族地区长期持续的赶超和发展。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和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的实际,应进一步加强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五,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切实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改进人才配置。“大学生热考公务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就业和创业环境的改进有很大的空间。由于有各种管制,市场部门的交易成本高;由于产权保护机制的不完善,市场部门的利益随时面临被剥夺的风险,这促使市场交易的短期化和投机化。因此,必须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花大力气改进商业环境,鼓励有才能的人创业和到市场部门就业,提高市场部门人才的平均能力,这才能促进技术创新的长期化,从而利于民族地区长期持续的赶超和可持续的发展。

注释:

①这2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小金县、黑水县、壤塘县、甘孜县、德格县、石渠县、色达县、理塘县、木里县、盐源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和马边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国家统计局人口社会科技统计司同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编,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R].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编,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民族人口资料[R].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5]郑长德/著,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后发赶超与转型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6]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7]林凌/主编,重塑四川经济地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戴维·N·韦尔/著.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郑长德/著,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0]郑长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包容性发展报告[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收稿日期:2017-01-04责任编辑:王珏

推荐访问:民族自治 经济发展 地方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