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调查报告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6 08:40:35   浏览次数:

课程资源主要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使用的工具及相关自然物品。从来源上,可分为校内、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的课程资源;从存在的形式上,可以分为物质的和文化产品两方面的课程资源。目前,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方面有一定误区,认为现成配发的或学校购买的才是课程资源。另外,不少教师缺乏收集课程资源的意识与方法。

一、为什么要与其他的课程资源配合使用?

1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基础,配合其他课程资源。

“我听见,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这句话很恰当地反映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多地“见”,更多地“做”,有必要开发课程资源。

有些知识,例如光学中的空间几何关系,比较抽象,而有些光现象在实验室中演示的可见度又不强。鉴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基础,有必要配合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多媒体及课件的使用。

2教师教学用书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一支粉筆,一张嘴,一个教案,一本书”是教师课程资源贫乏的形象写照。以往的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的唯一依据,甚至对教学大纲视而不见。新课程实施后,虽然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都是遵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但任何教材都会有局限性。城市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条件的差异,学校之间的差异及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都要求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时候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科书只是学生学习的材料之一。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例如,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添加内容或删减一些内容,使之符合课程标准的同时,又能符合学生的特点,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以适应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实际情况。

3新教材支持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需要多种教学资源的支持。

新教材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动手活动。新的教学方式已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计算机已经逐步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的学习手段之一,客观上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具有科学探究技能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开发多种课程资源,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需要。

二、怎样获得和使用其他教学参考书等课程资源?

1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新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等相关物理知识的收集,将其引入到教学中来。

笔者曾经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了一条新闻:2003年1月20日,新疆塔城地区上空出现了三日同辉的奇观——太阳两侧出现了明亮的光晕,宛如天空中有3个太阳。曾经在2001年的春天,北京上空也出现了一次三日同辉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上称为“假日现象”。我将这些信息收集整理好,在讲“光的折射”时由这条消息及图片导入新课,并提醒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就能够解释这种现象了。这节课学生听课和进行探究的兴趣非常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04年6月8日下午,许多国家都能看到的金星凌日奇观:金星飞过太阳圆面,并留下投影。这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很好例证。教师也可以把它作为例子引入到教学中来。当时学生刚学完望远镜的知识不久,我带领学生用学校的天文望远镜以及军用望远镜观看了这一奇观。

笔者曾在一本课外练习书中看到一个有关门镜的题:门镜(猫眼)从里面看,是正立缩小的虚像,所以是凹透镜。当时几位老师在讨论时认为:安装门镜的目的是方便室内的人能够在室内看清来访者,而来访者看不清室内的情况:如果只是一个凹透镜,来访者也能看清室内的情况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于是我们增开了一节《探究门镜的构造和原理》的课,带领学生拆装了门镜,发现门镜其实是由一组透镜组装在一个长约5厘米左右的金属管或塑料管内构成的。管中的透镜一般是三个,其中物镜是由两个相同的平凹透镜贴合而成,它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安装时对着门的外侧。目镜是一个平凸透镜,在门的里侧。当来访者站在门外时,通过物镜在近处成一缩小虚像,此虚像作为实物再通过目镜成一放大虚像,使室内人通过门镜能看清来者的面貌。而室内的景物,只能通过目镜成一缩小的实像,且落在物镜左侧其虚焦点附近,是作为虚物在室外较远处成一实像。而室外人离门镜较近,无法看清这个像,因而门镜只起到单向观察的作用。门镜的视角一般设计较大,因此无论来访者高矮,在室内都能看到。通过这样一节探究课,学生更加了解了透镜及透镜组合的意义了。

教师平常要多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新闻、学生的生活经验等相关物理知识的收集,将其引入到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充实教学资源,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是物理。

2开发具有观赏性,又有些疑惑性、知识性的魔术或游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笔者在讲《平面镜成像》一节时,首先设置了与平面镜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例如,教师背对学生,用手中的平面镜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展示一幅“双胞胎”的照片,其实,那不是双胞胎,也不是特技镜头的作用,而是一个平面镜作用的结果。教师表演了两个魔术:(1)粉笔盒中的粉笔不见了(类似于电视中的大变活人)。将粉笔盒中斜放一个平面镜,背面一侧放置不同长度的粉笔,使得看起来是一盒粉笔。通过平面镜的成像使得没有放置粉笔的一侧看起来像一个空盒子。(2)水浇不灭的火焰。平板玻璃前方放置一支蜡烛,后面像的位置放一个烧杯,看起来烧杯中有一支蜡烛。点蜡烛时要做一假动作使“前后蜡烛同时点燃”,或挡住实验装置点燃蜡烛。向烧杯中注水,看起来就像水浇火焰而不灭。物理知识在魔术中的运用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有位老师在讲《光的反射》时利用游戏导入新课。

老师: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我国选手获得的第一块金牌是什么项目?

学生:射击。

老师:射击用到的光学原理是什么?

学生:光的直线传播。

教师:下面我们进行一项特殊的射击比赛,怎样将外面的阳光射向室内的靶子?

然后老师与学生进行一场特殊而时间短暂的射击比赛,随之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导入新课不仅复习了前一节课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承上启下,效果不错。

在《摩擦力》一课的新课引入时,有位老师采取了两个学生拔河比赛的方式。第一次比赛,两位同学分别拔一个玻璃棒的两端,然后这两个同学又进行第二次比赛(同样的玻璃棒的一端被老师暗中涂上洗手液)。重新比赛时,第一次赢的那个同学握的玻璃棒是有洗手液的一端,结果他输了。这样,随着新课的顺利导入,学生带着疑惑和兴趣进入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方法有很多,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3教师带领学生自己开发教学器材资源。

各地区、各学校的情况不同,条件不一样,有的学校教具短缺,不可能完成教材中或其他参考书中的所有实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情况开发和研制现有的、身边的教学资源。可以说是“瓶瓶罐罐做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比如,用小磁针做实验,小磁针数量不够,那就带领学生磁化从家里带来的缝衣针。磁化小磁针的过程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一个装葡萄糖的瓶子也可以做成烧杯、溢水杯、漏斗、气压瓶等简易的实验用具。

以往的教学中,光的折射规律实验,教师演示用的是激光演示仪或光学演示仪,由于仪器少,学生只能看老师演示,而无法亲自动手做实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自制教具:光具盘可以用转盘或硬纸板画上刻度,盘中央通过一个螺钉固定在铁架台上,并可以旋转。光具盘正面的中央用双面不干胶粘上一个玻璃砖(玻璃砖在光学仪器商店或教学仪器商店有售,价格也不贵)。在铁架台的上方用夹子再固定一个激光笔(固定光源很重要),就可以做成一个学生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简易装置。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手边的其他物品就地取材制作教具。

4积极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信息检索的重要途径和工具。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为教学所用。

例如在讲望远镜、显微镜、近视眼和远视眼、抽水机等的构造和原理时,我从网络上下载了课件,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式讲清楚其原理和构造,效果要比直接讲好得多。如,给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片《宇宙与人》时,一下子就把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渴求激发出来了。

教师可以通过专业的教育网站,如中国教育信息网、中国教育资源网、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搜索相关的物理教学资料。还可以利用诸如搜狐、百度、北大天网等搜索引擎寻找物理教育的网络资源,从中选取适合学生特点的资料。当然,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和英语知识。

5关注当前的科学前沿,并将某些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应用设置为问题情景。

有位教师在讲《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时,引入了学生陌生又感兴趣的“声波枪”。这种枪射出的不是子弹,而是强大的声波,被袭击者会感到憋闷、头疼,严重者会休克甚至死亡。“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束手无策吗?”“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科学家,研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有效方法,好吗?”这样的问题提出后,使学生整节课带着疑问去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去猜想、实验、探究针对声波枪的防御措施。

还比如,在讲平面镜对光的反射作用时,有的教师引用了匯丰银行用平面镜进行天然照明的例子。例子不仅引发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节约利用能源的意识。

6开发社会资源、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

我们曾组织学生参观“北京科技馆”,由于事先“踩点”,参观前印发了一些相关问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任务去参观。学生们边观察,边记录,有的还相互讨论,效果非常好。当时科技馆的工作人员称赞说:“经常有学校来参观,可真没见过这么认真和好学的学生。”

在学习《新材料及其应用》时,我们采取了让学生汇报的方式。学生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有的同学在讲“纳米材料”时,从家里拿来了纳米领带、纱巾和奶瓶等;有的同学在讲防弹衣材料时,用上从当军人的爸爸那里借来的防弹衣:有的同学在讲反光材料时拿出交警穿过的反光警服:还有的同学在讲光导纤维和光缆时,手举借来的各种各样的光纤和光缆……

另外,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校园设施、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

三、教师问课程资源共享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每人仍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两个思想!”这句话一直是我们物理备课组备课共同的理念。我们备课组成员之间课程资源是共享的。例如,物理备课组在电脑上专门设一个公用的文件夹,谁做出了好的课件,网上下载了好的教学软件,都能主动放入公用文件夹中,供其他教师参考。另外,备课组分配备课任务,每一章都有专人负责,如,出练习试题,做上课用的课件及进行相关教学资源的查询等。

快放寒暑假的时候,备课组就会对下学期的任务作大致的分配,每人自领1-2章,假期进行精心备课,包括教案、课件(主要是幻灯形式)、小练习和单元练习。开学后都把“成果”放进办公室电脑的公用文件夹中。每章提前一星期集体备课,一边讨论,一边修改幻灯片或试题,一章讲完,已经分不清成型的课件是谁的思想,谁的主意了。

教师要及时记录下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资源。比如,经常写教学随笔并相互交流,也是一种可行的共享课程资源的方法。

四、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但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经过教师的筛选和过滤。筛选时应遵循下面几个原则:(1)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2)课程资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3)课程资源要符合教学内容并适应教师的现实水平。课程资源只有经过筛选与整合,才能变为教师所用。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对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又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荐访问:整合 课程 开发 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