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调研报告

鹿特丹港“转变运输方式”计划及借鉴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2 08:42:04   浏览次数:

zoޛ)j馑V计划有其合理性,应形成以水路集疏运为主体、公路集疏运为辅助的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综合集疏运体系,借此提出促进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可资借鉴的措施。

【关键词】 鹿特丹港;转变运输方式;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

0 引 言

港口集疏运系统是与港口相互衔接、主要为集中或疏散港口吞吐货物服务的交通运输系统,并由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和相应的交接站场组成,不仅是港口与广大腹地相互联系的通道,还是港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任何现代化港口都必须具有完善和畅通的集疏运系统,才能成为综合交通运输网中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1]从发展趋势看,一般大型或较大型港口的集疏运系统,均因地制宜向多通道、多方向和多种运输方式方向发展。为缓解公路拥堵现象,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鹿特丹港提出“转变运输方式”的计划,旨在将货物从公路运输向水路、铁路等清洁运输方式转变。

1 鹿特丹港集疏运体系和“转变 运输方式”计划

1.1 鹿特丹港集疏运体系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东溯莱茵河、多瑙河,可通至里海。鹿特丹港除了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水深条件以及高效的港口管理模式外,发达的集疏运系统是其重要的支撑。

鹿特丹港现拥有5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多个港口通航。港口便捷的集疏运条件,使货物实现门到门运输。其集疏运系统内连各港区码头,衔接港口工业区和市区,外通欧洲综合交通网络(内河、高速公路和铁路网)。

1.1.1 内陆水运

鹿特丹港80%的港口吞吐货物发货地或目的地均不在荷兰,大量货物通过一流的内陆运输网进行中转,最后运抵欧共体各成员国。尤其是被称作“ km长的传送带”的莱茵河和其他内河航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众多货物通过驳船运往荷兰上游以及德国、比利时、法国、瑞士和奥地利等众多目的地。

1.1.2 近海运输

鹿特丹港的近海直线船运发展迅速,目前已为欧洲各地150个港口进行班轮运输服务,因此航次频率高。近洋和支线运输服务成为替代公路运输有吸引力的方式。

1.1.3 铁路运输

鹿特丹港的铁路线路直接延伸至港口作业区,实现海铁运输无缝衔接,减少了海―公―铁联运的起吊装卸环节,降低了海铁联运的成本。港口铁路编组站采用先进的调度设备,进一步提高了铁路运输效率,从而保证了鹿特丹港集装箱集疏运方式结构中铁路运输方式10%的比重,并将不断提高。目前已建成的贝吐威货运专线,自2007年起为鹿特丹港与德国之间提供直达运输,每周900个班次。此外,还有连接欧洲100多个港口的近海、支线定期班次。高频率的班次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部分公路运输,其相对于公路运输的环保效果,得到了欧盟的推广。

1.1.4 公路运输

对于短途运输而言,公路运输仍不失为一种快捷的方案。鹿特丹港与欧洲高速公路网直接联通,公路运输可将货物直接送达客户的大门口。目前,45%以上的集装箱是通过公路运输实现的,未来几年内比例将减少到35%。公路运输对环境影响较大,同时为了减少空驶,优化物流系统和采用先进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1.2 鹿特丹港“转变运输方式”的计划

2009年,鹿特丹港集装箱集疏运体系中,公路运输占比相对较大,为47%;水路运输占39%;铁路运输占比最少,仅为14%。

计划到2035年,将优化公路、水路、铁路在多模式运输中的分担比例,适当调整公路运输方式,将比重减少至35%;增加水路运输和铁路运输的占比,使铁路运输成为集装箱运输的主要方式。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鹿特丹港的集疏运体系中,公路运输占很大比重。为缓解频发的公路拥堵现象,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鹿特丹港提出了“转变交通运输方式(Model Shift)”的计划,旨在将货物由公路运输方式向水路、铁路等清洁运输方式转变。在政策方面,实行鼓励内河运输的奖励计划,对于符合规范的内河运输船舶给予经济补贴;开通来往鹿特丹港与德国的货运专列,以增大海铁联运比例;出台“减少高峰车流”政策,对早晚高峰不通过专用A15高速公路出港的乘客进行奖励,以缓解公路交通运输拥堵。

2 鹿特丹港集疏运网络集装箱 吞吐量预测

2.1 预测模型

影响集装箱吞吐量的因素很多,有些在预测中难以定量描述或影响因素较模糊,有些甚至是不可预知的。因此,集装箱运输发展属于典型的灰色系统。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预测模型,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预测效果。本文以灰色预测模型为基础,构建鹿特丹港水水中转集装箱吞吐量预测模型。

2.2 原始数据

本文利用2009―2012年鹿特丹港水水中转集装箱吞吐量(见表1)作为预测模型的原始数据,对灰色预测GM(1,1)模型进行检验。

2.3 鹿特丹港水水中转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经计算,利用简单的GM(1,1)模型预测的精度很低,因此,有必要对该模型进行改进。采用对原始序列进行2次累加生成的方法,得到改进的GM(1,1)模型:

(1)(k+1)=9 771.727e0.042 k-9 391.738+

(k-1)15.373e0.042 (k-1)

其中, (k-1)=

根据改进的GM(1,1)模型计算得到2009―2015年鹿特丹港水水中转集装箱吞吐量的预测值如表2所示。经检验,原始数据与预测数据的关联度为,因关联度大于60%,模型精度检验较满意;后验差检验中方差S1=,方差S2=,计算得出后验差比值C=S2/S1=,小误差频率P=1,当C<0.35,P>0.95时,后验差检验模型精度为1级;由表2计算得到平均相对误差值仅为。因此,该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精度很高,模型可用。

2.4 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未来3年鹿特丹港水水中转集装箱吞吐量将平稳上升,预计到2015年将达528.88万TEU。因此,在集疏运体系中,水路集装箱运输比例将稳步上升。由于水路运输可减少公路运输带来的拥堵和环境污染,鹿特丹港2035年水路集装箱运输分担比例达45%的计划有其合理性,且由预测结果可知,实现该目标指日可待。

3 鹿特丹港“转变运输方式”计划对促进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的借鉴

水水中转是世界上许多集装箱枢纽港的主要集散方式,也是最经济、最环保的运输途径,其水运成本仅为铁路的1/4,公路的1/5。目前,新加坡、鹿特丹、安特卫普等国际大港的水水中转比例均在50%以上,内河集疏运量也占到总量的20%以上。水路运输在集疏运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有利于港口集疏运体系向着绿色化、低能耗、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有效缓解公路拥堵现象,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等,有利于引导世界港口向着低碳方向发展。

鹿特丹港“转变运输方式”这一集疏运战略计划的实现,将改善现有的集疏运体系现状,缓解公路集疏运压力,优化集疏运体系,促进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水水中转的集疏运模式使鹿特丹港形成以水路集疏运为主体,公路集疏运为辅助的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综合集疏运体系,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奠定基础。

上海港水水中转集疏运体系的完善,应借鉴鹿特丹港集疏运体系发展模式,并采取以下措施:

(1)在政策方面,实施鼓励内河运输的奖励计划,对于符合规范的内河运输船舶给予经济补贴;同时注重促进海铁联运发展的研究,实现与江浙两地的铁路互通。

(2)上海港内河航道大部分处于自然状态,应借鉴鹿特丹港对航道整治的做法,加强内河航道的开发整治。

(3)上海港应注重近海运输,可根据自然条件和政府决策的引导进行开发。

(4)在国际中转方面,实施类似于鹿特丹港“境内关外”的海关特殊监管政策,采取简化通关手续、优化查验流程、完善服务功能等措施,不断提高上海港的竞争力和国际集装箱中转量。

上海港需要加强规划研究,引导港口根据经济腹地、主要货种和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向清洁、经济、合理的方式发展;大力发展水水中转,推进内河航道建设,努力提高海铁联运比例,从而减少公路运输。

参考文献:

[1] 刘铭.港口集疏运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126-127.

推荐访问:鹿特丹 借鉴 运输方式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