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心得

台湾地区美术馆教育的启示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5 08:45:43   浏览次数:

从经历数百年的博物馆发展脉络来看,传统美术馆以艺术殿堂的形象呈现,基本上是服务权威、专家、少数人的。在免费开放的新时代,美术馆的服务真正面向最广大的社会公众,服务受众的外延实现了最大化。那么教育服务的内涵也应与之相适应,以更好地将文化惠民的理念落到实处。我们要更宽泛地关照美术馆教育的意义与内涵,因为在当代社会中,美术馆已经成为创造知识和创新价值的场域。如何让这些有益的知识与信息内化为公众的素养与能力,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因为只有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美术馆这个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的场域里,真正实现了人的综合提升与进步,是我们对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定义中规定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一终极目标的最好践行。结合对人的综合培养,实现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终极理想,美术馆教育的意义与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层面:1.结合艺术品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2.结合艺术发展本质对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3.结合多种教育因素对人的健全人格的培养。

国内外有一个大致相似的情形,科学、历史类博物馆的门庭若市与美术馆相对较少的观众形成了一种对照。面对科学教育远比视觉艺术教育位居主流价值以及面对休闲文化的日趋普及,美术馆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寻找应对和改善的措施。除了改善硬件设施,21世纪的美术馆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应该更多地提出资源可被利用的展示规划、设计具有教育理念的沟通计划和教育方案,才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美术馆并利用美术馆。以具有悠久历史和成熟体系的美国美术馆教育为例,其美术馆教育发展的历史可被视为:美术馆与社会大众共同分享藏品,让藏品与大众更亲近的历史。越来越多的公众愿意参与其中,是因为教育性的娱乐或是充实个人生活的吸引力。那么,教育在吸引和培养公众这件事上到底做了什么?回望欧美具有成功发展经验的美术馆,无外乎这两大方向:1.规划具有教育理念的展示;2.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方案。

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美术馆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台湾的美术馆在结合自身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其发展模式和理念很大一部分借鉴了欧美的经验。在短短的30年间,台湾在美术馆教育方面有众多有益的探索。借与台湾美术馆进行教育交流的契机,有幸对台湾主要美术馆的教育理念、教育空间、教育现状等进行了考察与研究。观看21世纪台湾美术馆教育的实例,再来反观当下大陆美术馆教育发展的可能。现将此次交流的所见与所思着重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美术馆对儿童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多种教育策略

追本溯源,台湾的博物馆、美术馆多移植于西方博物馆的型制开展教育服务,西方博物馆特别是美国博物馆尤其重视对少儿的教育和培养,“教育从娃娃抓起”以及优先培养家庭观众的理念也直接影响了台湾的美术馆教育。因此我们走访台湾的博物馆、美术馆,会发现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这里普遍十分重视少儿群体的特质和需求,并为少儿开辟专属的教育空间、推出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展等一系列符合儿童心智和兴趣需求的美术馆教育举措。美术馆内人头攒动的亲子观众,儿童专属空间外排队等候的场面,让我们看到了美术馆教育工作的魅力和吸引力。

(一)美术馆开展儿童艺术启蒙与教育的理论依托

透过现象看本质,台湾美术馆界开展儿童启蒙与教育主要以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学者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理论为依托。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的教学观。杜威认为,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体验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儿童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括动中进行学习,那将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因此,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儿童去“体验”成了美术馆开展儿童教育的策略。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总结出“儿童发展观理论”和“初级教学法”。感官教育(感觉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蒙台梭利将感官训练细分为触觉、视觉、听觉等的训练。近年来有不少实验证明认识能力的培养应从感觉训练开始,感觉发展得越好,带来的外界信息越多,认知能力就越能得到发展,因此不少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为蒙台梭利强调儿童的感觉训练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他认为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此外,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等。

找到了台湾美术馆界实施儿童教育策略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我们深入领会他们对美术馆儿童教育诸多形式的探索。

(二)美术馆多样的儿童教育探索

1 提供儿童艺术学习的专属空间

台湾的博物馆、美术馆内一般都会开辟不同内容的儿童艺术学习专属空间,空间服务的对象一般为3~13岁的儿童和亲子人群。

台中的台湾美术馆在2004年整修后重新面向公众开放以来,精心设计推出了供儿童阅读的独立空间——儿童绘本区,依托藏品开发设计的供儿童参与、互动体验的独立空间——儿童游戏室,展示儿童艺术创作的空间—儿童艺廊,多媒体互动体验空间——数字艺术方舟,可以进行艺术体验课程的专用教室——艺术工坊。五处儿童专属空间总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儿童专属空间的受欢迎程度从每个周末儿童游戏室门口排起的长队可见一斑。

台北的朱铭美术馆,是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私营美术馆。朱铭美术馆以园区形式呈现,在其中有三处相对独立的儿童专属空间:儿童艺术中心、亲子涂鸦区和小脚丫律动教室。儿童艺术中心里又包括了水画墙、戏水池、大嘴巴儿童餐厅、儿童艺术实验展场和儿童艺术体验教室一系列体验空间,可谓规模庞大,内容丰富。

台南的高雄美术馆,坐落在内惟埤文化园区的包围之中,它拥有全台湾第一座儿童美术馆,实现了美术馆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的分流。儿童美术馆由两部分组成,供亲子游戏的户外沙坑和儿童美术馆主体建筑。

说到美术馆内的儿童专属空间和儿童美术馆,在重视儿童教育的美国已经有百年的历史。成立于1899年的纽约市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儿童博物馆,之后又陆续出现了曼哈顿儿童博物馆、波士顿的儿童美术馆、华盛顿的首都儿童博物馆等。儿童博物馆、探索馆、美术馆的遍地开花,也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与我国台湾儿童专属空间和儿童馆的一个共同特点:动手做,创造一切条件让参与者利用五官体验探索世界。他们相信,通过动手做,可以让儿童更深入地探索、掌握和运用知识。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想起了荀子在《儒效篇》中的所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

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制之。”儿童专属空间和儿童美术馆不仅为儿童提供了一处探索与互动的场所,也成为了开启儿童心智、培养儿童好奇心与自信的地方。

2 推出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展

一般而言,展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托,但展览的目的不是专为教育而设;所谓“教育性展览”,重点不只在展示议题,而是以学习或观众的经验为主要诉求,展览的特别设计与安排强调人的参与过程,有目的地让观众在参观中体会美术馆规划的学习内容。

案例(1)《2005年水墨桃花源教育展》——台北美术馆

当时历任台北美术馆馆长的黄才郎先生一直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提出“教育展不仅只以知识的获得为目的,而是以体验作为了解艺术的出发点,它可免于一般艺术展览对于儿童或青少年所造成的疏离感及抵抗感”的观点。

“2005年水墨桃花源教育展”策划的主旨是让儿童在展品与游戏的互动中学习,激发儿童对水墨艺术的认识与兴趣,进而体会东方艺术美学,增进美术教育的功能。展览共分水墨意境区、墨彩设色区、线条造型区三个分区,展览呈现的主题以引导儿童欣赏的不同角度为依据,培养儿童的艺术眼光和艺术欣赏习惯。展览中有五位艺术家参与策划并为教育展量身创作作品。

案例(2)“KOKO自然--2010探索艺术展”——台北美术馆

“KOKO自然——2010探索艺术展”是台北美术馆推出面向儿童的一场别样的风景作品展。展览借由叙述自然如何经由艺术家转化为风景作品的创作过程与意涵,鼓励儿童以艺术眼光重新认识日常生活。展览除借助美术馆典藏作品外,设计了利用听觉、触觉、语言等多种感官的互动体验,同时采取刺激亲子互动、让成人观众也得以自由观展的形态。展览的策展人郭姿莹表述了策划此展的理念:定位儿童教育展示的特征,回应儿童参观行为的特性,挑战展场固有的惯性,以印证生活、启发经验为目的,创造成人孩子共有的美术馆经验。

案例(3)“魔幻野兽国儿童教育展”——高雄美术馆之儿童美术馆

“魔幻野兽国儿童教育展”是高雄美术馆下属的儿童美术馆策划的主题儿童教育展览。儿童美术馆策划的一些主题儿童展因为没有馆藏艺术品的依托,为避免将展览办成纯粹的游戏场,美术馆采取了同艺术家联手的策略,他们同艺术家共同商榷教育展主题,并邀请艺术家量身创作展览艺术作品,这样确保了儿童教育展的艺术性和对儿童欣赏习惯两者的观照。展览策划主旨是在艺术体验中激发儿童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览从中国历史《山海经》中的怪兽呈现引入,到介绍希腊神话中的怪兽形象,再到艺术家创作的圣兽,在每个展览段落中都安排了儿童互动体验的内容,如:动手创作未来兽、释放内心最真的野兽化妆表演、彩色七仙子多媒体互动游戏等,这样的教育展集艺术性、知识性、互动性、游戏性于一身,让孩子们参与其中,流连忘返。

案例(4)“++——游园趣教育展”——台湾美术馆

“++——游园趣教育展”是台湾美术馆结合馆区雕塑藏品策划推出的雕塑主题教育展,展览策划的主旨是指导儿童对园区雕塑原作的认识和鉴赏,并将此审美经验转移到生活层面。由于展览定位的教育性原则,因此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于一般雕塑展的新面貌。展览呈现了除雕塑作品之外的从雕塑二字延伸出的技法探索、媒材表现、作者创作历程等新颖内容,并为孩子们准备了有关雕塑创作的多媒体互动游戏和线上学习平台。

台湾本土各美术馆越来越重视推出各种主题教育展览,展览的共同特点是将艺术性、知识性、互动性、游戏性融为一体,以引导观众主动地参与和学习。美术馆站在儿童和普通观众立场,关注儿童和普通观众需求的策展理念,让观众们从展览中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体验和收获,教育展受到了儿童和亲子观众的极大欢迎,这让我们看到了美术馆教育的魅力。这何尝不是—种真切的人性关怀呢!

3 举办形式多样的儿童教育活动

台湾美术馆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为孩子们推出各种富有创意、形式多样的儿童教育活动,如:配合“KOK0自然——2010探索艺术展”推出的以读书、讲述故事的形式呈现“书画自然”主题活动,结合艺术作品推出的时装设计与表演活动、戏剧表演活动、游戏闯关活动、儿童创意工作活动、留宿美术馆一野营活动等。培养创新理念和培养儿童艺术通感理念在这些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中清晰可见,这也为开启我们策划儿童活动的灵感打开了思路。

正是由于对儿童的重视和培养亲子观众的指导思想使美术馆通过多种教育举措,让儿童与艺术产生有意义的联系,让美术馆成为了儿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将影响、带动更多人走进美术馆并爱上美术馆,他们也将成为未来美术馆最忠实的观众和支持者。

二、美术馆的外部教育推广措施

在美术馆的教育推广策略中,外部教育推广策略常常是被大陆美术馆忽视的—方面,这一策略如果表述为“让美术馆走出美术馆”的策略,可能更为生动、易懂。在这方面,台湾的美术馆也有一些有益的尝试。

1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馆校合作计划

博物馆、美术馆与教育机构紧密地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应该说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举措。但由于其分属于文化和教育不同管理体系的现实,终究为双方实现充分的合作带来了种种困难。虽然当下北京教委提出了“社会大课堂”这一鼓励教育机构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的教育计划,但迫于升学的分数压力和组织不便等现实问题,教育机构对美术馆的资源利用情况还是不甚理想的。这样的尴尬,两岸也惊人地相似。

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的美术馆推出了一系列加强馆校合作的举措。如:为老师提供参观前的活动资料,为教师开启网络资源分享平台,组织人员撰写配合展览的教育教学方案等。除此之外,美术馆考虑到一些学校的实际参观困难,定期提供美术馆志愿者或馆员到校服务规划,这一举措,有效地加强了馆校合作的力度。馆校合作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互补,是发挥美术馆教育辐射功能的有效途径。馆校合作如何能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扎实稳步地推进,既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的主导也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和探索。

2 紧密联系、积极互动的社区合作计划

美术馆周边的社区居民由于地缘的原因,最有可能成为同美术馆互动最为频繁,联系最为紧密的人群。因此在免费开放时代加强与周边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应该是丰富我们服务内容、扩大文化普及的有效举措。

台湾的美术馆在密切社区合作上也推出了很多举措,如:美术馆定期为社区居民举办露天音乐会、露天电影放映、农历年年货大街、艺术市集等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将美术馆教育计划纳入社区活动规划,将社区活动纳入美术馆教育计划,与小区紧密地联结与互动,将培养一批忠实的美术馆观众。

3 积极走出去的行动美术馆计划

行动美术馆计划是指将艺术作品、图片等内容带到馆外实施教育和推广的计划,这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外部教育推广计划。台湾美术馆就曾将艺术作品用行动车带到边远地区的民众面前,通过近距离体验艺术的魅力培养民众走入美术馆的契机。

美术馆的外部教育推广计划,是扩大美术馆教育辐射广度、扩大艺术普及面的有效举措。这其中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模式有待我们去实践。

三、从媒体教育资源的开发到线上学习的新理念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动画宣传片《国宝总动员》中生动的形象和风趣的情节让观者印象深刻。台湾美术馆推出的数字艺术方舟多媒体互动空间也让我们记忆犹新。结合展览与艺术品开发的形式多样的媒体教育资源丰富了美术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线上学习的新理念也为美术馆教育拓展了无限的可能,成为公众更易于普遍参与的学习形式。

教育作为美术馆的灵魂,它不但是美术馆人的神圣使命,而且是美术馆融入社会、赢得社会美誉的重要手段,免费开放将为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的延伸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迎接免费开放的新形势,美术馆更需营造一种亲民的、公众可以积极参与的体验艺术的环境,让美术馆成为公众可以探索多样价值观的发生场。美术馆在提供的视觉艺术内涵不断异化的当下,多元的教育策略和诠释形态也将面临不断探讨与发展的过程。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还存在更多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创造和实践。

推荐访问:台湾地区 美术馆 启示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