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实习心得

锻炼思维,深刻立意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6 08:38:21   浏览次数:

摘 要:如果把文采比作外衣的话,那么文章立意就是内在,就是骨架。一篇文章如若没有深刻独到的立意,就是无病呻吟、泛泛而谈,那么注定是淡薄、空洞,无法取得评价者的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学生的作文习作表现出了与其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思维弱势,文章立意浅显、低幼,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倾向严重。在复习迎考过程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训练思维,提升文章立意。

关键词:作文;立意;深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0-095-2

俗话说:“意在笔先。”高考作文要想取得较高的分数,首先要以意取胜。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作文思想立意的浅显化、低幼化倾向十分严重。无病呻吟、较弱造作、生拉硬扯之作每每都有。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摆脱浅显、低幼,引导学生思维逐步走向深入、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引导学生反思现代文明

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中,享受着现代为我们提供的丰富又便捷的物质设施,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作为思考者,去反思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它身后隐藏着的,那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作为有一定思想深度的高三学生,他们应当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现代文明深处,去关注我们的生活,剖析现代文明与我们的关系。

其实,纵观近两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品味时尚”、“绿色生活”还是“青春的不朽”与“车”,命题者都试图引导考生去关注生活,反思生活。09年江苏卷中的“品味时尚”背后所折射出的,是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社会价值观的探究与评定;10年的“绿色生活”,更是反思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人的困惑与生态的失衡,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文章是思维的外化形式,只有深刻、引人深省的立意才能获得阅卷者的青睐。考生如果思考不深,立意浅显,泛谈时尚流行元素与绿色环保概念,得分自然不会占优势,文章只能没于大流。

2017年的《江苏卷考试说明》关于作文深刻有这样的表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其实要做到深刻不难,我们也不必寻古贤访名家,现代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深入的思考一下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也许我们会有独到的发现。

我们不妨看一下当年的高考优秀作文。

10年江苏卷《绿色生活》的一篇满分作文,作者先描绘了儿时与伙伴在乡村四季间玩耍的快乐、绿色的景致,不用“理会功课的烦恼”、“不曾因全球变暖而担心”,文末点明文章主旨,河水变黑色,麦田变砖厂,野生动物消亡,綠色生活如今只能回忆,无处可寻。作者洞悉了功利的现代文明功利的步伐,以对比的形式将隐藏在文明背后的阴影呈现在世人面前,主题深刻,令人深省。

09年江苏卷《品味时尚》的一篇满分作文,作者以小说笔法,通过“国际闻名的服装品牌旗舰店”和“刺绣店”的命运发展,提醒人们重新审视那些正被我们逐步淡忘的传统文化。这在喧嚣、躁动的今天,对急功近利的芸芸大众不异于一剂清醒剂,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此文获得高分实属必然。

17年江苏卷满分作文《车如流水情如月》,作者巧妙的把现代工业产物的豪华轿车与魏公子迎请侯赢的车、与史铁生的代步的轮椅之车想对比,从宏观的角度谈车与人的真情。眼界颇高,感慨遂深。更难能可贵的是将真情与虚荣并举,有破有立,张力十足。对现实生活的敏锐体悟,对现代文明与世人心态的深刻反思,使本文在大量应试作文中脱颖而出。

二、提醒学生关注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一词,最先见于2002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的《政府工作报告》。弱势群体的出现,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与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分层现象。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传统意义上的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又加入了非城市户籍、和下岗失业等新成员

弱势群体的遭遇有其自身的因素,同时不乏时代的原因。弱势群体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当我们于城市中穿梭,我们是否关注过清晨街头的流动早餐与傍晚巷口的地摊百货,是否注视过友好学校孩子的目光与城市流浪人员的身影。在我们对他们报以同情的时候,我们是否又用宽容、理解、关爱的眼神审视、关注过他们。高三学生不应成为只读圣贤书的古代科举应试之子,作文要打破平庸,跳出浅显,可以从对弱势群体关注入手。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仅体现语文教育弘扬的人文精神,也折射了一个时代青年对现实生活的关爱与热情。

2008年上海市的高考作文唯一一篇满分作文《他们》,不愧为是一篇佳作。该文文笔细腻而流畅,语言朴实而精炼。作者对比城乡人的生活,以犀利的笔锋正视社会的焦点问题,以独特的视角面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这一弱视群体,触及社会分配的不公和城乡差别等问题。该文的作者虽身为上海市民,但他对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极为熟悉,这说明小作者平时对生活有敏锐的洞察力,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在城市的灯火处,却能把目光投向城市的那头的“棚户区”,对农民工及子女作非常真实生动的描写并报以同情心。

最精彩,也是更重要的是这篇作文的人文价值。作者在文末写到“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是点睛之笔,是对文章主体的升华,是文章的精髓,表明了作者深信将来的农村人会和城市人一样,体现了小作者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这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目标,也是农民和全国人民所共同期待的。

“80后”、“90后”怎么啦?梁启超说到年轻人时说:“少年强则中国强。”透过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年轻一代担当与抱负。

三、训练学生提炼现实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素材库,作文离不开生活。但并非任何生活琐事都可纳入作文框架内,作文要出彩,材料就必须选择与提炼。我们同学写不好作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材料不加提炼的,直接引用,平铺直叙。

提炼生活素材,首先要学会聚焦。所谓聚焦,就是将笔力集中到一点,使材料集中,选用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来表达主旨。其次要深入挖掘,对生活事件深入思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事论理,避免就事说事。

湖南高考作文题为《踮起脚尖》。当年的一篇满分作文,作者全文叙写夜深躺在床上的一个时间片段,重点写父母夜深回家踮起脚尖走路、为我盖好被子这一细节,和“我”由最初的不理解到最后的感悟。文章情感丰沛,感染力强。估计很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很少有人好好体悟过。

江苏卷《品味时尚》的一篇高分作文,作者从发型的变化中看出的时尚的变迁,写出了不同时期人们追逐的时尚:小时候的平头、分头,初中时的“毛毛头”、高三的平头,贴近学生生活,极富生活气息,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关注与提炼。更妙的是,行文从“平头”始,又以“平头”终,反映了时尚的轮回与“沉淀”。而在这种追逐和变化中,写出了作者对时尚的感悟和品味,以小见大,表达形象,风趣之余也给人已启示。

四、鼓励学生洞悉新闻事件

文章贵在“新”。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文章需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与见解。文章最忌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只有提出自己独到看法的文章,才能使读者振聋发聩,耳目一新,为之振奋。其二,文章选材应力求新鲜。君不见近些年学生习作中,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作肆虐。不管什么文题,李白、屈原、勾践、苏轼“四大天王”齐往上凑,凑足800算个数。这样的文章如何来体现高三学生应有的思维,去获取阅卷者得青睐?

要做到“新”并不难,稍稍留意身边的新闻事件,深入思考探究,不盲从,往往会有独到得发现。例如,前一阶段网络上对有关“北大培养了四个杀人犯”的话题议论纷纷。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教授润涛阎,从事件本身入手,深入分析、挖掘了造成“杀人犯”内在的原因,指出培养孩子自制力的重要性。文章层层深入,深刻警醒。对钱学森的“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出不了大师级的人才”的问题,许多人把矛头指向大学教育的模式与体制,这些固然有原因,但有没有人反思一下处于大学教育之下中小学基础教育呢?对这一现状,恐怕目前急功近利的基础教育难辞其咎吧。

当然,对新闻事件的洞悉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實现,这需要长期的思维训练,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独立的心,不盲从,遇事多思考,多问个为什么,敏锐而独特的眼光自会养成。

[参考文献]

[1]崔国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四问[J].中学语文教学,2001(03).

[2]肖锦川.说理、用材——议理深刻性训练的双翼[J].语文天地,2005(23).

[3]王栋生.事理的简单与不简单[J].中学语文教学,2011(04).

推荐访问:立意 锻炼 深刻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