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典礼主持

肥胖的健康风险及风险控制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7 19:31:19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研究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及风险控制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探索性研究法;结论:肥胖者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坚持合理营养、适量的健身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控制肥胖健康风险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肥胖;健康风险;合理营养;健身运动;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G8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84-020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肥胖已成为当今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国民中均出现了体重明显增加的趋势。不仅如此,调查还发现,罹患肥胖症的患者中间出现了明显低龄化的趋势,这意味着因肥胖症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发生年龄也将逐渐提前,这将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困扰和负担。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综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约有2亿人体重超重,6000多万人患肥胖症。其中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1]。肥胖将成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预防和控制肥胖已经刻不容缓。

1肥胖的判断

1.1 体重指数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超重的分类标准是以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为基础的,成人体重指数在18.5~24.9范围为正常,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2]。WHO统一的分类标准是以欧美白人为基准而制定的,由于存在种族、所在国家和地区以及民族、地域的差异,有学者指出应结合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标准。

2002年4月,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我国21个省、市、地区人群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二十四万人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同意中国成人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3]。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

1.2 腰围与腰臀比据加拿大Queen""s大学的伊恩·詹森等人对全美“第三次国家健康与营养普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作为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综合症的预报因子,腰围比体重指数(BMI)更能说明问题[4]。腹型肥胖比例大是中国人肥胖的特点和潜在危险,亚洲人的脂肪不仅易累积于腹部,内脏更是脂肪容易积聚的部位,内脏部位体脂越多,对健康的威胁越大。腰围可反映脂肪在腹部的分布情况,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认为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3]。根据临床研究显示,腰臀比较能反映出内脏脂肪分布的严重程度,腰臀比男性大于0.9,女性大于0.85的腹型肥胖者,健康风险增加。

2肥胖的健康风险

2.1 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肥胖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在BMI并不太高者,腹部脂肪增加(腰围大于界值)似乎是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素。同时使用腰围和体重指数可以更好地估计相关慢性疾病的危险度,其关系见表1[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相对危险度见表2[3]。

2.2 导致心理问题暴饮暴食是肥胖者常见的一种心理病态行为。由于身体形态异常,肥胖者受到他人嘲笑和歧视,产生自卑情绪,进而自暴自弃,通过大量进食来缓解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自卑,肥胖者对各种社交活动产生畏惧,不愿积极参与,导致情绪不稳定、性格孤僻。

3肥胖健康风险的控制

3.1 肥胖健康风险的控制方法

3.1.1 行为控制通过宣传教育使肥胖者及其家属对肥胖及其危害性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配合治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自觉地长期坚持是控制肥胖首位及最重要的措施。

3.1.2 营养学手段控制1)减少食物量。肥胖者可通过减少热能摄入逐渐减轻体重,减至正常时通过保持热能摄入与消耗之间的平衡来维持体重。减重以每周不超过1kg为宜[5]。1kg人体脂肪约含29288kJ的能量,若单纯以减少食物量来减轻体重1kg,大约需减少29288kJ的能量摄入,如按1周减重1kg来算,则每天应减少摄入含热能约4184kJ的食物。减重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可根据拟降体重量计算饮食的热量,原则上是以原热量摄入为基础,根据肥胖的程度,逐渐减掉原摄入热能的20%~40%,依次向低热能食物过渡。2)提高食物中膳食纤维的含量。膳食纤维体积大、比重小,可减少摄入食物的热量比值,进食后充填胃腔,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消化,延长胃排空时间,使人容易产生饱腹感,减少热量的摄取;膳食纤维在肠道内不能被消化吸收,可刺激肠道蠕动,加速肠内容物的运送,减少脂肪的吸收。3)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热能分配比例,要求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②进餐细嚼慢咽,避免由于进食过快导致的摄食过量;③减少食盐摄入量,因为钠会导致水潴留;④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因为刺激性食物会增加食欲;⑤戒酒或少饮酒,因酒精是高热量食物。

3.1.3 运动控制体力活动是影响热能消耗量的最显著因素[6],因此运动成为肥胖健康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其机理是:适宜运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调节能量平衡;可以减少体脂,改善身体成分组成;改善脂代谢。①运动项目。从能量代谢消耗脂肪的角度来讲,控制肥胖宜选择长时间中低强度的运动,即耐力性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自行车、跳舞、跳绳、爬山、各种球类运动、游泳等。有研究表明,水中运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重运动[7]。水中运动除了可增加左心室收缩和舒张末直径,改善有氧运动能力外,还可依靠浮力,使关节负荷减轻,同时水的导热性好,可随时把水中运动产热排除掉。在具体选择运动项目时,应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及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情况区别对待。②运动强度。以中低运动强度为宜。研究表明,运动强度低于50%最大吸氧量时,脂肪氧化分解成为主要能源,血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每两分钟就更新50%,表明脂肪分解代谢非常活跃[6]。以心率作为强度指标时,要求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0%。但应注意,开始阶段达到最大心率的50 %即可,如情况良好,可逐渐增加,以身体能耐受,无不良反应,以达到锻炼减肥目的为度。心率测定简便易行,各种年龄段人群都可掌握,可作为判断运动强度的主要指标。③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运动时间为30~60min/d。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因为脂肪的分解利用对氧的供应有严格的要求,在长时间运动中,当肌糖原大量消耗或接近耗尽且氧供应充足时才大量动用,在运动达30分钟左右时,其输出功率最大[6]。运动频率为3~5次/周,如时间体力允许,也可7次/周,并逐渐养成习惯,坚持不懈。需注意的是,开始阶段每次运动时间不宜太长,应循序渐进,逐渐延长至30分钟。④运动减重注意事项。运动前应先进行身体检查。肥胖者常伴随有各种并发症,通过身体检查,可了解其身体功能状况及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及运动量。出现下列症状应停止运动:心跳不正常;胸部、上臂部或咽喉部突然疼痛或沉重;特别晕眩或轻度头痛、意识紊乱、出冷汗、晕厥;严重气短;身体任何一部分突然疼痛或麻木;上腹部疼痛或“烧心”;一时失明或失语[2]。

3.1.4 医学控制①药物治疗。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2000年关于亚太地区肥胖防治指导意见:药物治疗只能作为饮食控制与运动治疗肥胖的辅助手段。如何更好地应用这类药物仍有待探讨,用药可能产生药物副作用及耐药性,因而选择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必须十分慎重,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权衡可能产生的利弊,方可作出决定。②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仅适合于那些极度肥胖或有严重肥胖并发症的病人。对BMI>40的极度肥胖病患者,或者因肥胖症引起心肺功能不全等而使用其它减肥治疗方法长期无效的患者,经过慎重选择的病例才可以考虑以外科手术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手术治疗包括胃肠道手术和局部去脂术[3]。这些手术后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3.2 肥胖健康风险控制的效果评价行为控制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预期结果。单纯以控制饮食量来控制体重,容易因为长期过低的热能摄入出现营养不良,营养素比例失衡;体脂减少的同时也会减少瘦体重,影响身体健康。将饮食控制与运动疗法相结合,在减少体脂的同时可增进身体机能。医学控制在具有特殊适应症时才考虑使用,在短期内可达到理想效果,但是会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因此,肥胖健康风险控制的最佳方法是将行为控制、营养学控制、运动控制相结合,并长期坚持。

4结论

肥胖可导致多种疾病和心理问题,肥胖者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要降低这些风险,就必须对肥胖进行控制。有研究证明,学校群体活动控制模式对于小学生的肥胖控制是有效的[8]。提示我们:首先,肥胖的控制要从儿童、青少年开始,甚至于从胎儿期开始,坚持合理营养、适量的健身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控制肥胖健康风险的有效方式;其次,肥胖健康风险的控制不应只是肥胖个体的个人行为,需要家庭、社会、政府、国家共同参与,提供精神与物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钧,张蕴琨.运动营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NCHS, CDC,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adults: United States, 1999 [Internet]. NCHS[Cited 2001,Oct. 31].

[5]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7]肥胖症的运动疗法[J].现代康复,2001,5(9):7-9.

[8]田本淳,吕书红等.我国四城市部分小学生肥胖控制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6,(10).

推荐访问:肥胖 风险控制 风险 研究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