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委廉政

和谐视阈下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4 08:42:06   浏览次数:

摘要:大学生弱势群体在高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弱势群体的存在,潜伏着种种危机,是创建和谐校园中的“不和谐”因素。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弱势群体危机干预防范体系,完善弱势群体援助体系,积极化解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大学校园,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和谐校园;和谐视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267-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高校,就是要积极地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概述

(一)“弱势群体”基本概念

“弱势群体”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转型而分化和显现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主要指城乡居民中的低收入群体,他们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大学生中也客观存在着一个“弱势群体”。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分类即特征

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至少有五大类:(1)经济上的“弱势群体”;(2)学习上的“弱势群体”;(3)行为上的“弱势群体”;(4)就业上的“弱势群体”;(5)心理上的“弱势群体”。

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即生活上有困难的贫困生。他们交不起学费,生活十分困难,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不少贫困生经常生活在焦虑、自卑之中,背着沉重的经济包袱,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学习上投入不足,成绩不好。这类人更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问题严重时容易走极端,如偷盗、自杀、辍学等。这些学生家庭一般处于老、少、边、穷的农村,或是兄弟姐妹多人上学,或是丧失父母或单亲家庭。城镇贫困生一般是因为父母双下岗无固定的经济来源。

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即学习上有困难的考试不及格者,有的甚至拿不到毕业证。这类学生常常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控能力差,经常体验学习上的失败,并且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虽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学校学习但却不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实际上并不能胜任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常处于可能被淘汰的危险境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不适应大学自由、开放的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模式,面对相对宽松的学习、充裕的课余时间显得无所适从。个别人会沉迷于网络,严重影响学业。

行为上的“弱势群体”,即因为种种原因受过处分的学生。这类人背着受处分的包袱,容易生活在阴影下不能自拔。

就业上的“弱势群体”,即毕业时找不到工作、不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自身能力差,又缺乏锻炼,不被用人单位看中,毕业了还找不到工作,因而在就业竞争中被淘汰下来。

心理上的弱势群体”,即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健康问题。这部分人因为经济紧张、学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增大、人际关系不睦、感情受挫、早年成长环境不良等因素产生心理问题。他们心理素质差,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打击,对周围事物很敏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表现为忧郁、失落、悲伤、精神压抑,最终导致心理畸形,形成心理障。

以上五类弱势群体中,有不少人是重复交叉的,在一个人身上重复着两种或多种类型,多种问题聚焦在一人身上。“弱势群体”潜伏着种种危机,容易出问题,若不及时发现、及时化解,对创建和谐校园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任其自由发展会产生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数量还有上升趋势,及时关注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构建平安、和谐大学校园,是非常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二、必须高度关注“弱势群体”

从构建和谐校园的高度,必须高度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思考。

(一)构建校园保障体系,为“弱势群体”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障。创建和谐大学校园,也需要构建校园保障体系,为“弱势群体”和谐发展创造条件。校园保障体系主要应包括经济上、学习上、行为改过上、就业上的、心理疏导上的保障体系。

经济上的保障体系就是要使贫困生在经济上得到帮助,从而走出困境。国家助学贷款是主渠道,贫困学生补助金是其主要内容。此外,社会资助也是一条很好的补充途径,如吸引一些富有企业或企业主捐资建立助学基金,帮扶贫困学生。成立勤工助学机构,指导贫困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走向自立,还将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习上的保障体系就是要让后进学生尽量追赶上大队伍。如,把学习上有较大困难的学生统一集中编成“奋进班”,配备专门的班主任,集中上晚自习、集中辅导,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上的信心。

行为改过保障体系就是要让行为过失或受过处分的学生有申述机会、有吸取教训改过自新的机会。例如制定“被处分学生的申述程序”、“撤销处分的条例”、“开除学籍学生返校试读的实行办法”等,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

就业上的保障体系就是学校设立专门负责未就业学生后续工作的机构,为学生后续就业、充分就业提供帮助,并使待业学生纳入社会“失业保障”体系范畴内。鼓励其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同时改善他们的就业情况、就业认知以及明确就业方向、提升就业能力。

心理疏导上的保障体系是指学校心理疏导机构的运作和完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学生的思想、经济、学业、情感等问题缠绕在一起,要把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教育,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育成健康的人格。通过心理疏导上的保障体系化解冲突、化解潜在的危机。

(二)构建“弱势群体”危机干预防范体系、完善“弱势群体”援助网

高校构建“弱势群体”危机干预防范体系,并非某一部门能够单独胜任,必须整合全校资源,相互配合。既要有相关的课程设置,又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还要有服务的平台。构成“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危机干预防范体系和“弱势群体”援助网。创造一个有利于这部分学生发展,向这部分学生倾斜的管理模式。使“弱势群体”真正得到帮助,化解危机,最终创建和谐稳定的大学校园。

防范体系之一 ——教育。指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实施。要进一步抓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教学工作,尽量做到贴近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实际生活,贴近他们所困惑的现实问题,帮助大学生“弱势群体”不断适应生活环境,理解生活的意义,养成良好习惯。学会生存,关爱生命;学会关心,懂得交往;学会体谅、勇于负责。在教学中帮助“弱势群体”认识学习的原理及方法,提高其学习效果,发挥其潜能。在课程教育中塑造“弱势群体”人格的生理心理层面,一起构成稳定、完整、独特,相辅相成的大学生健康人格。

防范体系之二 ——管理。指建立和完善学校、系两级危机干预网、“援助网”。

学校成立由校领导牵头,学工、保卫、团委、勤工助学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和各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参加的“弱势学生”危机干预防范大网络、总“援助网”。各系部由副书记为主要负责人,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在内的危机干预分网、“援助子网”。系部的分网是“援助网”中的第一道防线,一定要“严防死守”,及时地在“第一时间里”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化解问题,把问题消灭在基层、消灭在萌芽。

系部政工干部责无旁贷是危机干预防范分网、“援助子网”的中坚力量。政工干部直接接触学生,应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呼救信号”,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沟通要求。

班主任是危机干预防范分网、“援助子网”的基础力量。班主任要种好“责任田”,在自己班级里要主动地多找同学谈话,关心问题学生。

学生骨干是危机干预防范分网、“援助子网”的前哨。学生骨干包括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他们整天生活在同学中,最能发现异常情况,一当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报告。

防范体系之三 ——服务。树立服务思想,构建“大服务”体系。学校、系部通过值班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校长信箱、“校长在线”、“系主任面对面”等各种形式加强沟通,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三)创造校园多层次成才环境,构建“弱势群体”成长的平台

大学的教育一定要体现多层次成才的理念。教育不要仅仅限于几个精英,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并相信他们都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大学有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辩论、球赛、运动会和文艺演出,也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但是这些活动和组织大多是音、体、美特长生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骨干的天下。在这些活动中来来往往的常常是那些老面孔。大学生活的舞台大多为这些精英们设计,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使自我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为活跃校园文化立了功、出了力,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这也非常正常。而那些没有突出特长的学生只能作为舞台下面的观众。要挖掘这些学生的潜能,校园文化活动就一定要体现多层次、多水平的理念,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最充分发展。

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入学初通过查看档案或对学生进行个性测验和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学习状态、心理特点,对贫困的、内向的、意志薄弱的、综合素质较低的学生给予格外的关照。充分相信他们都有实现个人理想的愿望和追求自我成功、挖掘自我潜能的要求。班级活动中可以采取自愿加一点强制的办法,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到活动中来,保证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谐社会的实现,是以每个个体需要得到满足为前提的,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总之,关注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促进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积极化解大学校园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作为个体的自然人与社会群体的和谐,使大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校园更加和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推荐访问:弱势群体 和谐 大学生 研究 视阈下


[和谐视阈下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