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乡镇农村

巧用历史教科书图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2 09:35:35   浏览次数:

[摘 要] 历史教育应当使学生有所体悟。历史教科书图片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素材。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有效利用历史教科书图片,关注细节,挖掘背景;解读具象,探究主体;深入内涵,回归历史教育的本质,让学生体悟历史教育之魂。

[关 键 词] 历史教科书图片;历史细节;主观性 ;思想教育

[中圖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8-0090-01

历史教科书图片直观可取、包罗万象,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形象教材,对史实的记忆和理解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然,它的意义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辅助”的促进作用,而是对某种历史思想、历史观念的蕴含,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素材。在历史教学中应恰当把握好这些特性,图史结合,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教科书图片背后所呈现的思想意识,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一、现状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中使用教科书图片的实践虽逐渐增多,但仍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重教科书文字,轻教科书图片

历史教材的图片和历史教材的文字一样,成为两大信息系统。因此,两者都不可忽略,应该受到重视,甚至有时相较于单一的文字来讲,教科书图片反而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与吸引力。比如在讲述义和团运动时,可以引用教科书上“义和团展示奔赴刑场”的照片,据此向学生提问:图片中的战士为何而笑?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史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知背景而不知背后的“人”

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主要探究的是图片内容,更深层次则是探究图片来源、时代背景。对于图片背后所反映的人的因素探究较少。讲社会背景、时代背景都脱离不了人的主体性因素,而人的背后反映的都是一定的历史意识、历史价值观。空有背景,没有显出主体,学生仍然无法感知历史。

(三)知图片教学而不知图片教育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社会型、学习型人才。历史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但当下历史教科书图片却往往沦落为历史教学的辅助物,对教科书图片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性教师更是极少渗透,这就造成一种高中历史教学功利化的倾向,为图而图,只知图片教学而不知图片教育

二、对历史教科书图片使用的几点教学建议

(一)关注细节,挖掘背景

曹南屏指出:“对于图像本身的研究在中国研究界还所见不多,更多的是属于图像资料提供的历史细节。”即图像史料提供的历史细节有助于对历史文献的补充,更或是成为一种新证据、新观念来印证历史。对于历史教科书图片来说,学生第一印象见到的肯定是它的表象信息,即图片的色彩、人物、背景、构成等。对于图片更深层次的挖掘则需要教师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探析。图片细节在这一方面则具有突出表现性。正如彼得·伯克所强调的那样: “图像证据的一项特殊优势在于它们能迅速而清楚地从细节方面交代复杂的过程。”细节决定成败,往往有时候被忽略的历史细节恰巧可以成为历史研究者苦苦追寻的历史证据,也是历史教学中达到教学立意、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二)解读具象,探究主体

具象信息是指图像的形象组成,它有什么自然意义以及与社会构成的联系。若以此法来解读历史教科书图片,那么它的具象信息就主要指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我们则主要考察它与社会联系之间的内容。在这种联系之中,必须要注意的是历史教科书图片背后的主体因素。“我们必须首先清楚一个渗透人心的误解:即图像的可视性使之比语言文字更直接、更生动、更真实地反映历史原貌。图像的伪造能力远胜于文字”。某些教科书插图由于人为政治主观因素,经过了后期处理,已经不能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境了。

(三)深入内涵,回归历史教育本质

历史教师更应时刻思考,反思历史教育的价值。当前的历史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人文素质型人才,即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才。历史教科书图片由于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手教材,可视性、趣味性较强,对学生具有独特吸引力,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佳素材。教学过程中应当正确把握这一特点,充分发挥教科书图片的思想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历史教学,2011(9).

[2]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J].中国社会科学,2002(4).

推荐访问:思想教育 学生进行 巧用 历史教科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