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社会团体

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与危机干预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4 08:42:42   浏览次数:

【摘要】当前的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出现。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高校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心理调适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以及知识储备教育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进行引导,同时,政府、高校应采取措施积极帮助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思想教育;危机干预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热门词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大学生就业被推向人才市场,就业市场的竞争催生了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是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自身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或就业能力、素质较差的群体。当前,金融危机肆虐全球,这也造成了我国原本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于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而言,这是灾难性的打击,对该群体的关注,不仅是道义和责任的驱使,更因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局,才能充分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类型及思想问题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就其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有十大类型:家庭经济困难型、生理缺陷型、专业受限型、学校名气型、性别特点型、社会关系型、学历层次型、心理弱势型、成绩弱势型、性格弱势型等。事实上,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处于弱势地位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很难用一种原因概括,就业弱势往往是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而且有一定的相对性。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所表现出的思想问题呈现“趋同”的特点。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理想信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对社会、学校以及家长有对抗甚至敌视情绪;心理压力失衡,挫折感强烈,缺乏自信,对个人前途失去信心,意志消沉;责任意识缺失,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求职欲望消退。引发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我们的高等教育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在体制机制上尚未制定出体系性的大学生就业公共政策来协调矛盾、解决问题以及保障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公平性;另一方面,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影响迟滞了他们在大学阶段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忽视职业发展动态、前景,缺乏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具有创业理念的学生更是极为少数。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思想教育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要和谐发展,作为发展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和谐发展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我身心高度和谐,社会的发展才有动力之源。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建设和谐高校也势必要求让每位大学生得以全面和谐发展。总体来看,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占有与获得、竞争能力、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劣势地位,从而导致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背景下,弱势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频频发生各种悲剧,给我们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加强弱势群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迫切,特别是高校弱势大学生的个人身心健康出现问题不能解决,一切和谐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思想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三、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构筑就业弱势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如果没有精神、理想和信念的支持,一个人的生活,只能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甚至会造成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特别是“两课”德育课堂,教师要帮助弱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感人的成功案例和成才典型,激励弱势学生保持自尊、自强、自立的“三自”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确定长远的人生目标、奋斗方向。鼓励他们勇敢面对一时的挫折和困难,要向前看,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从而将不良情绪导消解,朝比较崇高的方向努力,这才是最为积极的人生态度。要积极营造团结互助的文化氛围,给弱势学生群体以精神、文化的关怀,使他们感到学校、班级的温暖,得到精神的慰藉。

(二)心理调适教育稳定就业弱势大学生的积极心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是人生全程中最重要的阶段,青年期所面临的危机主要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淆的冲突。所谓的“同一性”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这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遇到就业困难时,要帮助弱势大学生学会调节心态,使他们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理智的选择。遇到就业心理困扰时,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要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对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高校要加强对弱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辩证地评价自我,科学地确立理想中的自我目标,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

(三)职业生涯教育指引就业弱势大学生的发展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个人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基础上对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现实,依据个人的职业倾向,确定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受客观因素影响导致就业弱势地位的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教育更为迫切和必要,此举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一生的事业发展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高校就业工作者更要帮助就业弱势的大学生提高职业意识,要帮助他们冷静、客观、理性地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特殊时期的诸多现实,树立“生存——发展”,“就业——择业”渐进的职业发展意识,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积极主动就业;帮助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从而找到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四)知识储备教育提升就业弱势大学生的竞争实力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明确职业目标的前提下,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无疑能让大学生在就业天平上增加有效砝码,把丰富的知识储备与职业敏感适时地结合起来在就业形势严峻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大学期间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资源充实专业知识。事实上,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大量空闲的时间不知如何利用,面临毕业时才发现自身知识储备还很贫乏,远未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教育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要以世界一流企业的职业要求来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要求自己,在校期间学好专业课程,并辅修相关课程,多方面了解专业前沿知识,在大学阶段就能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才会尽可能的摆脱就业弱势地位。当然,事情总有两面,若学生已经面临毕业,我们也应该让其认识到,当前虽然是就业危机形势,但也正是知识储备的良好机遇。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回炉”教育,或者参加职业培训教育,提高一下自身素质,为下一次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危机干预措施

(一)政府层面

1.建立和完善平等的就业制度

就业歧视、就业偏见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依然客观存在,政府应制定和出台鼓励女大学生和残疾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提倡社会平等,逐渐消除用人偏见。通过对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逐渐消除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歧视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式的就业限制,实现公平就业。加强对各类人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及时纠正和处理对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歧视行为,运用各种手段及时维护他们平等就业的权益。

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援助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弱势群体更应得到关注。要在政府层面建立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制度。就业援助不仅仅是简单介绍工作,而是全过程援助,包括对职业的选择、技能培训、工作实习、推荐岗位等方面。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对高校中的就业弱势毕业生群体在社会保障、就业服务、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更为系统的、有效的政策扶持,给他们一段调整知识结构、积累经验的时间,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充分就业。

3.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社会一起予以特殊的援助。政府可以通过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资源,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通过制定一些激励政策、优惠措施来鼓励用人单位主动吸纳和扶持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如通过制定减免税收、提供借款、资金支持的政策激励用人单位积极作为。

4.建立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优先通道

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方式来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当前,大学生就业首选地区始终集中在沿海、沿江或东部大中城市,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却面临求才若渴的局面,因此政府可以制定更加利好的政策来带动诸如“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特设岗位”等项目的实施,为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大学生开通就业优先通道。

5.鼓励弱势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主要是在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政府要从“授人以渔”的角度出发,通过有目的培训和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构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扶助体系,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了解职业发展的动态、前景和职业的性质、要求等,积极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激发自身的创业激情,实现自强自立。

(二)高校层面

1.展开调查统计,建立就业弱势毕业生信息数据库

高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关心和帮助,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台帮扶毕业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办法和措施,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关心他们,认真展开调查统计,建立就业弱势毕业生信息数据库。

2.加强心理辅导,排除弱势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点

择业过程中歧视现象的出现,势必给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带来心理压力。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清形势,树立信心,鼓励学生敢于竞争,百折不挠,提高抗挫折能力;其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适当的就业期望目标;再次,要教会大学生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如通过适度的心理宣泄、自我慰藉、自我减压和松驰练习等,达到自我心态调适、缓解心理波动、实现自我超越的目的。

3.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就业能力对提高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成功就业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可以根据这些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主动与社会培训机构或用人单位联系,建立就业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技能,提高他们的竞争力,促进弱势大学生群体顺利就业。

4.设立专项经费,帮扶弱势毕业生拓展就业优先权

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一部分学子处于就业弱势地位,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也危害到了社会的公平性。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在符合正义的自由平等原则基础上对出身和客观原因造成不平等的人在伦理道德上给予关爱。高校可对就业弱势学生在评奖评优、创业扶持、择业费用等方面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基础上给予优先考虑,使得弱势学生能切实感受学校的温暖。

参考文献

[1]杨建超.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类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2).

[2]张建.论“弱势”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J].医学教育探索,2007,(1).

[3]赵雄辉.曹中平.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特征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0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甄别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8SJB7100022)的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程荣晖(1979—),男,江苏盐城人,江苏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推荐访问:思想教育 弱势群体 干预 大学生就业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