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自荐信

巧用数学史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30 08:48:36   浏览次数: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学史;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049—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史的渗透,给学生讲述一些数学发展史或数学家的故事,能有效发挥数学故事的启迪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笔者就如何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 巧妙运用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很多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但在教学中把数学史渗透到其中,不仅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深化,还可以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圆的定义与性质”时,笔者向学生介绍: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考古说明我国夏代奴隶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圆形的建筑。至于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写交也”,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得诞生时问世的。

二、巧妙运用数学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的特别在于数学有极其严密的思维逻辑形式。我们之所以要学习数学,就是希望通过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精确缜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初中数学教材向学生呈现的更多的是系统性的知识,基本都是按定义、定理、证明、推理、例题、练习等固定形式去编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单纯地去接受这些知识,而缺乏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按照“定义——得出性质、定理——做题”的步骤进行教学,这样无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知识是经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得出结论并完善,经过漫长过程成熟起来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数学史向学生呈现的不仅仅是明确的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传授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通过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使學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了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1. 数学史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初中数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的数学教育应在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呆板地接受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机械地记忆、模仿、练习的层面上,而应在教师为他们展示数学魅力的同时,帮助他们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形成掌握数学的思维习惯。数学史本身对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数学家思想活动的历史记录,特别是关于创造性活动过程的记录,充分展现了数学家的机智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学生极具启发意义。

2. 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史对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开发数学思维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展示了人类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探索数学、进一步发展数学的过程。因此,学习数学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他们正确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一个教学要素都可能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不仅要考虑数学史资源的内部关系,还要考虑数学史与课程要求、教材、学生的认知结构等要素的关系。只有多角度分析数学史的教学意义,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的效益,才能真正发挥数学史的教学价值。

编辑:谢颖丽

推荐访问:巧用 数学教学 效率 提高 数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