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演讲致辞

“工程热力学”本科教材体系的设想与教学实践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5 08:53:08   浏览次数:

摘要: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本科教学的“工程热力学”课程新体系。该体系的主要思想是将“工程热力学”课程的内容按照功能分章节,将概念按照工质、系统、状态、过程和循环五部分归类。这样得到的教材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便于编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便于学生自学。该体系用于本科生的教学反映良好。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侯少波(1964-),男,陕西凤翔人,广东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热能动力系,副教授;曾冬琪(1973-),女,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工程学院,讲师。(广东 湛江 52400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5-0065-02

“工程热力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第四学期开设,是动力、建环类本科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内容由工质的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及两大定律的应用等组成。然而,在这几个大内容之下却有众多的概念和公式,有的概念还比较抽象、难理解。

目前,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阅读能力差、课余用于消化和复习的时间比较少,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一定问题。加之教材不简明、主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不便于自学。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起来就感觉到费力、比较难学,学习的收益率也不高。有的学生甚至感到学习内容太多、比较零散。

本文就“工程热力学”课程体系问题进行探讨,以便重新组织教材内容,便于编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便于学生自学。

一、“工程热力学”课程体系的设想思路

“工程热力学”课程概念众多,贯穿全书的主干内容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它们之间互相引用、关系密切、错综复杂。本文给出的体系设想思路是:(1)建立推导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方式所需要的概念。在该部分里,将概念按照工质、系统、状态、过程和循环五部分归类,突出“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整体性,明确指出“工程热力学”最关心的量是哪些,最终要解决什么问题,以便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2)推导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方程式。(3)给出能量方程式中出现的△u、△h和以后要用到的△s的计算方法。(4)对理想气体基本的热力学过程进行详细讨论。(5)给出热力学一般关系。(6)给出有关水蒸汽的概念、图表以及状态参数的确定方法并对水蒸气热力过程进行讨论。(7)引入热力学第二定律。(8)湿空气。(9)气体的流动。(10)气体动力循环。(11)蒸汽动力循环。(12)制冷循环。(13)化学热力学。(14)溶液化学。在每一个部分中时时刻刻体现“工程应用”和条理性。

二、“工程热力学”课程体系内容框架设想

1.“工程热力学”基本知识

(1)工质。实际气体、理想气体、混合气体。

(2)系统。1)系统:系统、外界、边界、热源。2)闭口系统和开口系统。3)绝热系统。4)孤立系统。

(3)状态。1)状态:非平衡状态、平衡状态。2)状态参数:状态参数、状态参数特征、基本状态参数、广义力和广义位移参数、导出量。3)状态方程式:实际气体、理想气体。4)标准状态:标准状态、标米3。5)系统的储存能。

(4)过程。1)过程:实际过程、准静态过程、可逆过程。2)过程量:热量和示热图、功量和示功图、正负号规定。

(5)循环。循环、循环净功、正循环及其效率、逆循环及其性能系数。

2.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

(2)一般形式能量方程式。闭口系统能量方程式、混合问题、充气问题、放、漏气问题以及稳态流动能量方程式。其中,稳态流动能量方程式包括动力机械、压气机、换热器、喷管。

3.理想气体∆U、∆H、∆S的计算

(1)理想气体比热容。比热容、质量比热容、容积比热容、摩尔比热容、定压质量比热容和定容质量比热容、定值比热、平均比热、真实比热。

(2)理想气体的∆U、∆H、∆S计算(定值比热)。

(3)混合气体。分压力和分压定理,分容积和分容积定理,分数:质量分数(质量成份)、体积分数(容积成分)、摩尔分数(摩尔成分)、三者之间的关系,相对分子质量(折合分子量)M、Cp、Cv、R。

4.理想气体的基本热力过程

定容过程、定压过程、定温过程、定熵过程、多变过程、热力学基本过程的公式表、压气机。其中,压气机包括压气机的种类、压气机的工作原理、压气机的理论压气功、多级压缩及优点、余隙对排气量的影响。

5.水蒸汽

(1)汽化和凝结。汽化、凝结、蒸发、饱和状态、饱和压力、饱和温度、饱和蒸汽和饱和液体、沸腾、相变焓(汽化潜热)、干度X。

(2)水蒸汽的图、表。P-V图、T-S图、零点的规定、水蒸汽h-s图、相图(P-t图)、水蒸汽表。

(3)水蒸汽参数的计算。未饱和液体区、饱和液体区、过热区。

(4)水蒸汽的热力过程。定压加热过程、定熵膨胀过程。

6.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实质、过程的方向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自发过程、非自发过程、非自发过程的实现条件。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开尔文说法和克劳修斯说法。

(3)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4)克劳修斯关系式。

(5)熵的不等式。

(7)熵方程、熵产和熵流。

(7)熵产、火用损失的计算。

(8)熵增原理。

(9)热量的火用、热量的火用和火用损失。

(10)内能火用。

(11)焓火用。

7.热力学一般关系式

8.湿空气

9.气体的流动

10.燃气动力循环

11.蒸汽动力循环

12.制冷循环

13.化学热力学基础

三、“基本知识”部分说明

(1)在“基本知识”部分,将概念分为工质、系统、状态、过程和循环五大类,使学生学习完“工程热力学”后具有一个整体感,明确“工程热力学”最关心的量是哪些,“工程热力学”最终要解决什么问题,以便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在“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式”部分,列举一些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式,提及查图表法和压缩因子法,使学生对实际气体状态参数的确定有全面了解。

(3)在“广义力和广义位移”部分引出“熵”,让学生知道“熵”是温度所对应的广义位移和“熵”的公式定义,以便让学生早了解“熵”,从而分散难点。

(4)在“状态参数”部分将压力、温度、比容、内能、焓和熵一起讲完,让学生对我们最关心的六个状态参数具有一个整体感。熵的提前讲可以使学生早点认识熵,并可以使得水蒸汽提前讲,让第一、二定律之间有较大的时间间隔。

(5)将实际过程、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放在一起对照着讲。使学生知道实际过程所经历的状态是一个非平衡状态,有磨擦,有温差传热。准静态过程进行的相当缓慢,以致所经历的状态是无限小的偏离平衡状态,有点磨擦,有点温差热。而可逆过程所经历的状态是一个平衡状态,无磨擦,无温差传热。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可逆过程是理想化的过程。

(6)在“过程”部分要强调过程可以用函数表示,该函数是过程特征方程。

(7)在“过程量”部分将热量、容积功、压力功、技术功、轴功、流动功和可逆技术功一起讲,使学生对所有的过程量有个整体感。同时,让学生知道过程量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过程特征方程代入积分。

(8)在本课程的开始要告诉学生实际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工程热力学”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首先将问题理想化、简单化,然后再对误差大的进行修正。不能理想化的则要用非平衡热力学的方法来解决,相当复杂。

(9)在“循环”部分让学生知道计算循环净功、效率和性能系数的一般方法。工质的质量流量起着放大系数的作用。

四、其他部分说明

(1)在“热力学第一定律”部分,首先推导一般形式的能量方程,再分别对闭系、混合问题、充气问题、稳定流动问题进行简化。最后,再将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应用到压气机、汽轮机、换热器和管道。强调焓的重要性。首先让学生牢记系统与外界之间可以有功量、热量和物质的交换。物质流入或流出系统,随物质转移的能量有哪些。强调怎样才能写对能量方程,而不是应用。

(2)“理想气体∆U、∆H、∆S的计算”部分强调理想气体∆U、∆H、∆S的计算、应用。

(3)“理想气体的基本热力过程”部分强调理想气体过程简单循环的应用。

(4)“水蒸汽”部分加“水蒸汽状态参数的确定”,强调实际气体∆U、∆H、∆S计算、过程的应用。将“热力学第二定律”放在“水蒸汽”之后可以分散“工程热力学”的两个难点,并可以为讲“熵增原理的应用”等提供更丰富的内容。

(5)在“热力学第二定律”部分要强调第二定律的三个层次。即定性形式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有限范围的量化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定理)、量化形式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熵增原理)。

(6)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原理部分,加孤立系统熵的计算方法,并总结熵的计算方法。本部分应多讲例题。

(7)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热量的火用、火无、火用损失部分,告诉学生熵变化是热量的火无与环境温度的商,熵与火无成正比。强调熵产的计算、火用损失计算、热量火用失由高品位到低品位的损失。

(8)在“湿空气“部分要强调用公式计算湿空气状参数的方法,以便学生将来利用计算机进行电算。

五、实验效果

本人编写的“工程热力学”讲义,多年来应于非重点大学的多学时教学中,学生反映该课程不难学。学生应用该讲义考研究生,曾在2001年有20多人考上重点大学的记录,考生的成绩平均为87分,均位于重点院校的前几名,目前,这些学生许多都已博士毕业。

参考文献:

[1]廉乐明,等.工程热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王修彦.工程热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沈维道,童钧耕.工程热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李海静)

推荐访问:热力学 设想 教学实践 本科 体系


[“工程热力学”本科教材体系的设想与教学实践]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