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总结

南方医科大学招生简章

作者:jnscsh   时间:2020-08-28 09:52:54   浏览次数:

  南方医科大学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

 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一、前言

 为了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对我省高等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提出新的要求。加强我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及人才培养工作,引导学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根据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深入开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工作,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这对今后学校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要求高等学校适时调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和优化培养方案,培养社会适用人才。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而服务水平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与量。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要,不断调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数量,增强和提高对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推动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2008年12月,国务院审批通过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这表明,珠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今后会发生巨大变化,而为这一变化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任务非常重大。面临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这都要求高校根据这些新变化和新形势,进一步推动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急需和适用人才。

 其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高等学校自身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以及高等学校自主权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之间的办学竞争将日趋激烈,其中,人才培养的质量将成为竞争的关键。因此,如何根据社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高等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开展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调研工作的通知》的文件,为学校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各高校都在利用这次机遇,通过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校也必须在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方面有所作为,而不能坐失良机。

 第三,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将进一步增强我校的办学实力,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于2004年8月转制后,抓住机遇,扩大办学,现学校共有七大学科门类,包括医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经过几年的建设以及2007年以全优成绩通过本科工作水平评估,我校绝大多数本科专业的办学实力都有所增强,办学条件也有所改善。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专业的教学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有些专业学生报考率低,就业不理想;个别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尚未建立有效的专业评估和退出机制等。这都需要我们深入开展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人才的竞争力。这次调整优化本科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为我校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是我校本科学科专业发展的一次新的机遇。

 二、指导思想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主动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定位的指导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拓宽专业内涵,凸显专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特别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分析、学生愿望调查、办学资源情况、学校中长期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专业设置,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专业结构,以促进学校质量、结构、特色和效益协调发展,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在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同时,为学校的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三、主要目标

 调整优化本科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是以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优势,遵循学科专业自身成长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本科学科专业结构,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强对外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研究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应用型专业、跨学科专业为重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灵敏反映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将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期建设任务与发展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等“四大建设”为主要内容,在通过这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后,通过几年的重点建设和发展,使我校更多的本科学科专业成为国外有影响、国内一流的学科专业,形成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和新兴学科专业齐飞、基础性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辉映的格局。

 四、基本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从理论上论证,更要注重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方向相结合,主动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学校一定要坚持满足学生当前就业与未来发展需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要围绕学生当前就业和未来生活的需要,使学生的在校学习经验成为他们个人事业发展和生活发展的强大基础和助推力。

 (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原则

 要抓好重点专业,积极培养品牌特色专业,适时开拓新专业。使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形成各专业门类均衡发展,使重点专业水平较高,特色专业优势明显,新建专业潜力较大,使学校所有专业的建设能均衡发展,逐步深化。

 (三)需求导向的原则。

 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应反映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要重点扶持前沿学科专业、新兴学科专业、交叉学科专业以及带动高新技术发展的学科专业。对于需求量大、报考率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可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对于需求量少、报考率低、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则适当减少招生数量,或实行隔年招生。同时,根据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需求。

 (四)培育特色的原则

 特色学科与专业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依托强势学科——医学,积极发展与医药类相关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和人文学科等专业是南方医科大学专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防止简单的“拿来主义”,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特色的方向、特色的课程,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

 (五)专业与职业相结合的原则

 面对国内外庞大的高等教育市场,学校要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在学生就业与职业选择上下工夫,学校的专业设置一定要结合市场需求和未来学生的职业发展。只有实施学校、学生、社会有组织的互动与合作,能使学生都顺利地走向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才能奠定自己的发展根基。

 (六)分期分批、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

 本科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是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大事,必须经过广泛研讨、科学论证和逐级审批后方可逐步实施。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取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分期、分批、分级推进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开展专业建设评估,积极创建示范专业和重点专业,使所有专业都能办出特色,充满活力。就目前情况而言,今后工作的重点是逐步稳定本科教育规模,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树立以质取胜的思想。

 (七)开放性的原则

 学校要想不断壮大办学规模,就必须具有开放性的胸怀、开放性的理念、开放性的发展策略,立足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合作的开放式办学特色。要突出学校特色鲜明的国际合作特色,积极寻求与政府合作、与社会合作、与企业合作乃至有计划地开展国际交流培训项目,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五、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的主要措施

 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的主要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在学科专业布局上突出特色、优化组合;在专业设置上灵活专业方向、推进跨学科培养、自创急需专业;在专业管理上重视人文学科,加强评估和约束、申报和审批制度;加大推进名牌学科专业效应和开放办学战略。

 (一)积极开办适应性强,特色明显,有学科支撑、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专业。当前学校优先支持以六大产业群的学科专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国家和广东紧缺人才领域的学科专业的紧缺人才培养。同时要密切注意和积极探索因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所带来的新的专业发展机会。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经济、贸易、法律、动漫等专业,结合我校学科优势,对医学学科进行延展和深化,打造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学科。加强在卫生领域应对经济、贸易、法律等挑战和结合,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对已有的高新技术类专业和经济、贸易、法律专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专业建设,充实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对高新技术类和经济贸易类等新专业的申报予以政策倾斜,采取非常措施,创造条件尽快提升办学实力。积极发展新专业,推动人才培养的本地化,培养适合当地产业群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专业发展保持活力的关键。

 (二)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专业的优化组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把握医学领域发展的脉搏,充分彰显我校学科专业在这些方面的特色优势;不断挖掘我校信息通信学科、计算机学科、经管法等学科在医学领域的发展潜力,形成服务医疗卫生领域的学科专业群。坚持拓宽学科专业面向和灵活设置学科专业方向有机结合,坚持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有机结合,结合我校在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和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的定位,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市场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求。从目前的专业布局来看,我校少数同属二级类的专业分布在不同的学院;有的专业自身师资力量不强,而其他学院却有该方面优良的师资队伍;个别专业在学院调整中失去了自身的特色。总之,如何打破院系壁垒,改变目前各专业高度自我封闭的局面,推进相关学院、专业的进一步融合,或者建立一种教学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的机制,充实和改善现有专业的办学条件,是专业结构调整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推动部分学院相关专业以二级专业类组织招生,专业方向由学生自选。随着知识陈旧周期的急剧缩短以及各学科日益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高等学校原有的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目标过窄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共识。基于此,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将致力于打破专业界限,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扩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范围,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四)探索设置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大力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跨学科人才培养是我校本科教学的一大特色。设置交叉学科专业,是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的重要途径,也是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本科专业建设的共同趋势。今后,学校将鼓励有条件的学院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在遵循本科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跨学科设置本科专业的实验试点,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

 (五)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学科“先行先试”,占据有利地位。结合我校五十余年的军队院校的背景,依托强大的军事预防医学学科基础,结合经济社会需求,根据现代医学发展,试办专业目录外的社会急需专业卫生应急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填补专业空白点。

 (六)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稳定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积极鼓励开办应用文科专业和新兴特色交叉学科专业。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结合,在其结合点上形成新的学科专业方向。

 (七)加强现有专业,尤其是新专业的管理与评估工作,建立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学校将成立专业评估专家组,根据办学思路、办学条件、教学改革、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特色、招生就业情况等开展专业评估,并参照评估结果确定招生规模。对于社会需求量少、学生报考率低、不具备明显办学优势的专业适当压缩招生规模,或者实行隔年招生。建立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发展和约束机制。

 (八)建立健全专业申报与审批制度。一方面,要明确专业设置与管理的程序和要求;另一方面,在专业申报和审批过程中,要做到民主、公开和规范。新专业的设置应面向社会人才需求市场,以学生报考志愿率、就业率以及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专业的认可程度为参考依据。同时,新专业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师资力量、实验实习条件等办学实际,以及办学的成本、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通过有关专家的严密论证。学校鼓励各学院在交叉学科、应用学科领域设置新专业,但反对在新专业设置中重申报、轻建设的思想倾向。各学院可根据市场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在高年级阶段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每个专业一般应设置专业方向,供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应由相应的专业课程模块组合予以支撑。对于办学条件好、在国内知名度高的学科专业,以及办学历史长、办学特色和优势显著、在全国名列前茅中的基础性学科专业,学校将采取措施、积极申报并努力推进本硕连读的试点工作。

 (九)建设一批名牌学科专业。通过一定程序,评定并建设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名牌学科专业,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在经费上给予重点投入,同时建立竞争机制,实行两年一次的检查评估、动态管理、流动建设、末位淘汰,从而带动全校本科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十)实施对外开放办学战略,加强和政府机关、企业进行联系,形成了“政府、企业、学院三方联动”的办学模式,共同搭建科研教学平台,联手共建专业,为企业定向培养优秀专门人才。在原有的中医药类专业、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与企业、行业办学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各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模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为“学业、创业、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措施

 (一)按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推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强化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提高就业能力。

 积极推行学分制,在编制学分制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推进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紧密跟踪国际、国内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要求,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中,不断改变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的现行教学方式,构建以促进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导目标的研究型教学方式。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鼓励各专业,尤其是重点建设专业,制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开放实验室,保证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研究;增加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要让本科生通过参与教师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加强部分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过程中,要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做到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一方面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部分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另一方面对培养方案进行模块分解,将专业知识教育放在校内,把与企业接轨的实践培训放在企业。学生通过学校——企业——学校循环的学习,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上能不断得到提高,企业也可在培训当中选取适合在企业发展的人才。

 (二)鼓励高等学校构建学科大类基础平台,前期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后期由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专业。具体而言,就是推动有关学院按照二级专业类组织招生,二级专业类的相关专业实行一、二年级基础课打通培养,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对于分布于不同学院的同一二级类专业,也逐步向打通基础课、统一组织招生和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方向过渡。

 (三)加强实践教学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各专业要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继续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各环节质量标准,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大力拓展设计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学校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开展教学实验室建设,特别是新办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每年投入专项用于实验室以及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实验中心管理机制,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全面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满足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实行弹性修业年限,积极推行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等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学校将继续深化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创办更多的双专业、双学位试验班;改革学籍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完全学分制;不断完善跨专业、跨学院选课制,与国内外同类高等院校建立广泛的相互承认学分和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双学位和主辅修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获得双学位或辅修证书。

 (五)创新高等学校教师管理机制、科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的需要。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进一步明确组织人事处、教务处与科研处、各教学单位及后勤部门的职责,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编制、规划、人才引进、培训进修、职称评聘、教风建设、教学过程管理、科研管理、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的考核检查、工资福利、办公设施等方面落实到位。部门之间要形成规范的工作流程,有序沟通,形成合力,发挥团队作用,建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形成我校教师管理创新机制,加快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广开招聘渠道,引进合格师资。通过两条渠道引进人才,一是面向社会广开招聘。二是加强与知名企业、性地高校协作聘联聘教师、聘任兼职教师、返聘高级专家等多种途径,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充分利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积极采取措施,面向企业、行业和科研机构招聘优秀人才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在人才引进中打破人才所有制和地域界限,树立“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柔性人才使用观,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根据各系专业和招生情况变化,合理调整师生比例配置。根据专业结构的调整和课程建设情况,对专业教师及职称结构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将结合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实施,根据专业调整和课程建设需要,更加科学地调整各系、各专业的教师职称比例。

 (六)加大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等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探索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我省重要领域和支柱产业高端人才的有效途径。

 积极引进国外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力争与80所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稳定互利的合作办学机制,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2+2”,“2+3”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组织领导。成立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负责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重大意义的认识,从学校性质、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实际办学条件出发,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精心组织,切实抓好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工作。

 (二)加大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对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专业建设,促其加快发展。设立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专项经费,用于本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特别是国家和省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名牌专业的配套建设、传统学科专业的提升和改造等,提高学校的学科专业水平、竞争实力和为广东省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三)推进学科专业评估。有计划地组织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检查,对改革力度大、水平高、社会声誉和就业形势好的学科专业给予政策倾斜与重点扶持;对于内容陈旧、改革成效不明显、办学条件差、社会声誉和就业形势欠佳的学科专业,给予“黄牌”警告,限期整改、调整,直至撤消。

 (四)加强对学校招生、就业的信息服务,促进学校及时应对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加强对学生创业和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整个过程,逐步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各学院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到学生毕业,全程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逐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选修课,并根据市场需要、社会需要调整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举行各种形式就业专题,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职业结构,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知识从入学开始进行职业规划,提高择业能力。

 (五)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上推动学科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其中,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自主性和应对社会需求变化的灵活程度,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学校创造条件,大力推进按大的学科门类招生培养、学分制、主辅修和双学位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幅度提高学生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鼓励同区域高校、同类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业之间,创新合作模式,共享师资、设备、图书等教学资源,共建学科专业,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六)全面实施人才工程,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促进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的优化,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1)从制度上重视高职称、高学历等骨干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中心地位,特别强调学科与学术上领军人物的引进与培养;(2)落实师资队伍培养的各项措施,尤其要创造有利于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成才环境,压担子、高标准、严要求,使之尽快成长,肩负起学科专业建设的重任;(3)建立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调动群体中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尽心尽力。

 (七)在建设资金投入上,形成基于学科专业的资金预算机制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并不断提高资金投入的绩效。(1)学校要确保各专业建设和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及项目配套经费的及时到位;(2)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力争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3)建立开放联合建设学科的机制,选择有良好发展前景、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学科,与社会、企业进行联合建设,或通过贷款、社会入股等形式募集建设资金;(4)通过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的自我造血功能。

推荐访问:意见 人才培养 医科大学 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