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个人简历

协同创新的独立学院在现代化汽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5 09:07:06   浏览次数:

摘 要 分析协同伙伴的异质性和协同目标,研究协同伙伴对独立学院的汽车专业的需求,设计了适用于独立院校汽车专业的汽车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得到了很好的成效。

关键词 协同创新;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1 绪言

对于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仅靠自身的单一力量办学且按照传统方法进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差异。而汽车专业是以产品为对象的专业,独立院校的汽车专业发展更需要与行业发展相接轨,故与汽车行业内的企业和科研院校的协同是必然趋势。因此,制定合理的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本校办学发展及社会需要是非常有必要的。

部分文献对协同合作的成因、独立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如戴勇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分析了产学研异质性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将产学研伙伴的异质性分为知识异质性、关系异质性和观念异质性三个维度,分析了产学研探索式学习和开发式学习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有积极效果的假设;经过研究发现知识异质性和关系异质性对组织间的学习能力有积极效果[1]。苏娟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要建立市场化的办学理念,动态优化专业设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方式[2]。岳峰丽在文献[3]中提出“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企业专家请进来,学生送出去”的协同共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教学成效。朱红霞提出建设行业特色大学的协同创新发展之路,主动融入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打造基地平台集群,打造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4]。于巍在文献[5]中明确了不同学校对人才不同的培养目标,采用高校和6个创新主体协同专业建设办学模式,完成“6+1”协同创新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实践,专业建设成效明显。

以上文献从理论上讨论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然而对独立院校的汽车专业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原因分析及实践未见相关文献论述,因此本文拟从协同创新的视角研究适应独立学院发展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协同伙伴在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异质性和协同目标分析

校、企合作伙伴之间之所以能达成协同创新之事,究其原因是因为各伙伴之间存在异质性,又存在统一的目标;通过协作能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达到一致的目标。因此,首先应对独立学院汽车专业协同伙伴的异质性和协同目标进行分析。

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差异较为明显。高等院校主要以培养优秀人才为主要目标,所培养的人最终要输出进入社会;而企业对员工也有相应的培训机制,但是最终目的则是将员工的最终潜能发挥出来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高等院校的教育和企业的培训的目标也是不同的。高等院校通过教育方式使受教育对象建立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及形成相关专业所特有的完备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构建清晰且全面的专业知识网络,在社会实践中能通过独立思考或团队协作迅速找到所需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育其实为受教育对象打下根基,这个根基是否牢固会影响到所教育对象未来的社会实践。而企业提升员工能力的相关培训通常是针对具体的技能或特定内容的(如软硬件操作培训、语言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培训等等),对员工短期实现技能提升有很大帮助。简而言之,高等院校的教育是系统全面且具有长期效应的,而企业培训则是短期而具体的。

而高等院校也分为很多种,本文主要考虑的是本校(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差异。科研院所的目标多为培养高精尖的创新性科研人才。本校的办学定位则是应用型人才,即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可以说科研院所和本校的培养人才目标是有明显差异的,创新型人才是创造知识和技术,而应用型人才是应用知识和技术。

虽然本校和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伙伴之间有一定差异,但是协同伙伴之间是有相似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3 协同伙伴对民办院校汽车专业的协同需求

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对汽车近五年的发展有了明确的划分,在能源方面要求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高效节能的内燃机汽车;在电气化程度上明确智能化方向发展,包括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产品的智能化;在汽车零部件及总成上提出配合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在传统的内燃机汽车上则需加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的研发和应用,发展轻量化材料等等要求[6]。可见汽车行业对专业人才要求已经从汽车单一领域扩展到新能源、新材料、电气化等多个领域。单靠本校本院的已有师资及资源完成多领域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是难以实现,因此需要和其他领域的优势力量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具有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而对于本校本专业的可协同伙伴主要集中在人才输出对象——汽车专业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企业,还是科研院所与本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有异质性,但是本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相互之间都有着极强的协同需求。

3.1 企业需求

(1)人才需求

从调研情况来看,企业和本校之间对人才的需求是相互的。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本校本专业毕业生多进入汽车设计类公司、国产品牌汽车主机厂、汽车保险或销售公司、汽车零部件厂家等。汽车设计类公司、主机厂和零部件厂家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多为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汽车专业技能,而复合型人才除了具有汽车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管理、销售等其他方面的能力)。汽车保险类和销售类的需求更倾向于复合型人才。

(2)硬件需求

从硬件上来看,企业和本校也有协同需求。学校拥有专业相关基础实验室,如汽车构造、自动变速器、汽车电控技术等,具有汽车专业基础知识相关的演示、汽车零部件拆装等功用,使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对汽车产品有初步的认识。这些往往是部分企業所缺少的。

企业则拥有汽车产品生产、制造和加工的完备生产线,也就是实际的生产现场,从成本上考虑,学校建立这样的生产现场是不现实的。

3.2 科研院所需求

汽车相关的科研院所也是本校汽车专业毕业生的重要输出方向之一。从科研院所的性质来看,更注重本校毕业生的探索创新方面的特质,而且在专业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在校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探索能力方面,科研院所有着更高的需求。

4 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模式设计与实践

4.1 内部協同

从汽车行业的需求来看,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控制、虚拟现实等也是汽车的多个发展方向。另外,在企业需求中,对具有管理、营销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是企业所需要的。因此,多领域协作的人才是大势所趋。而首先考虑的是校内的协同,因为这样的协同是最为经济的、最快速且效果最明显的。

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其他学科课程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但由本专业教师直接讲授跨学科的课程所达到的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在跨学科课程中选择相应学科领域的教师授课是可行之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而采用互换学分的形式(汽车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选修跨学科课程——如管理、营销类等,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的专业课学分)更具可行性。

除了课堂上的协同培养之外,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多学院的协同培养也是很好的方式。如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创意比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创新竞赛中,采取“跨学院教师指导、多专业学生参与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4.2 外部协同

针对学生以直接就业和求学深造的不同目标,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并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对不同的就业目标采用差异化外部协同模式进行。

(1)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在协同企业的选择上需要考虑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本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从就业调研报告来看,本院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多集中于国产品牌汽车的主机厂、设计类汽车公司、汽车4S店和汽车保险公司等,而这些企业可选为主要协同对象。经过实际的调研与洽谈,本院与湖北大冶汉龙汽车有限公司建立汉龙汽车学院,并建立汉龙校企共建班;与东风扬子江汽车(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新能源校企合作班;与武汉元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合作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前文已经分析过企业具有较为完备的实际生产能力,这又是本院所欠缺的。因此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方面着重对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环节加大校企协作力度。如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按照企业需求建立新能源实验室。考虑到部分企业已经具有实际的实践设备——生产线、产品试制实验室等等,本院有效利用企业这一优势,开设了企业实习实训课程,例如新能源班的学生直接在东风扬子江汽车(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的实习基地进行相关的实习和实训,由企业工程师和本校教师共同进行实践教学。在毕业实习环节,汉龙班和新能源班的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完成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从实际生产中获取实际的应用技能。

(2)应用型与研究性高校协同培养模式

部分学生会选择进入科研院所继续深造,针对这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也是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方面。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本地知名大学进行项目合作,让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从项目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在学科竞赛方面也重视与其他科研院校的合作,如建立方程式赛车的车队,车队成员与其他院校车队进行交流合作,教师参与车队协同建设,使学生在实际造车过程中提升设计、分析、制造等应用型创新能力。

5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协同伙伴在人才培养的异质性和相似性目标,说明协同伙伴之间有着协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通过对协同伙伴对民办院校汽车专业的协同需求,制定基于汽车专业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方案,并付诸于实践,获得了可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戴勇,胡明溥.产学研伙伴异质性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组织学习视角[J].高教探索,2016,(1):5-10.

[2] 苏娟,周如美,王屿.面向市场需求的独立学院教育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8):180.

[3] 岳峰丽,陈克,董浩存,黄树涛.协同创新模式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6,(7):136-137.

[4] 朱红霞,马晓霞.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研究[J].继续采育研究,2013,(7):115-116.

[5] 于巍,陈少志,侯增文.协同创新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9):25-27.

[6] 王德禄.解读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J].西部论丛,2009,(3): 43-44.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协同 现代化 独立学院 创新


[协同创新的独立学院在现代化汽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