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活动总结

关于能源资本的思考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0 08:44:56   浏览次数:

[摘要] 以太阳光为代表的一切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生产力的要素。能源作为生产力这部“引擎”的“燃料”,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它形态各异,可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具有资本的属性。从资本的角度认识能源、开发能源、利用能源,将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变的主题,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能源资本 价值 剩余价值 能源革命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6-0029-05

[作者简介] 谭建生(1959 — ),广东连县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中国能源研究会副会长,兼职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能源金融、区域经济。殷雄(1965 — ),内蒙古武川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专职董事,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法国工商管理博士(DBA),研究方向:战略管理、能源资本。

一、能源与资本

所谓能源,就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何一种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通俗地说,能源是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如煤、石油、风力)及其转换形态(如电力、热力),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动力需要。

人类现在所利用的能源,来源于三种途径:一是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除直接辐射外,并为风能、水能、生物能和矿物能源等的产生提供基础。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二是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通常指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和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也就是地热能和核能。三是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温泉和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就是地热的表现。

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资本。能源发展史和人类历史进程是息息相关的,从最初的柴火,到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再到新能源如风能、水利发电、核能、地热能、可燃冰等,每一种新能源的发现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人类受惠于直接的太阳光以及由太阳光转化而来的其他形态的能源,由此而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能源的本质属性是资本,因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资本才能创造出剩余价值。

许多古典经济学家们对资本的概念曾经做过很多的研究和阐述①。在中世纪的拉丁语中,“资本”最初是指牛或其他家畜的头。家畜一直是当时财富的重要来源,还有一种“价值特性”,就是它们可以繁殖后代即实现增值。亚当 . 斯密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现了劳动分工是提高生产力、积累国民财富的源泉,资本使经济的细化和产品交换成为可能。他将资本定义为“为了生产的目的而积累的资产储备”,资本积累得越多,专业化分工就越有可能实现,社会生产力也就越有可能提高。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给出“资本”最简明的定义:“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值; 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剥削雇佣劳动的财富称为资本。或者更为简洁的说法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是资本。

资本是一种抽象概念,它必须被赋予某种固定的、可见的形式。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资产总是以实物的形态存在的,资产通过某种方式和途径转化为资本。这时候,资本就不是某种物了,而是一种社会关系。19世纪瑞士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认为:“资本是一种永恒的价值,它可能成倍增长而不会消亡……假如这种价值脱离了将它创造出來的产品,那么不管产品的创造者是谁,它都始终是创造者拥有的一种抽象的、无实体的事物,因为对于创造者而言,这种价值能够以多种形式固定下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开篇便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是物,这是没有人怀疑的;商品形成的过程,是一个资本价值传递的过程,因此,从本质上说,“资本”是附着在物上的“灵魂”,它具有一种“魔力”,就是可以提高生产力,创造剩余价值。这是资本的本质属性。

亚当 . 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指出,资本现象的产生,反映出人类从狩猎、游牧和农业社会中,自然地过渡到商业社会的过程。在每一个国家,行业的数量不仅随着控制行业的资源储备(资本)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随着行业数量的增加,这些行业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要想让积累的资产成为活跃的资本,使之产生生产的附加值,它们必须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被固定下来,使附加值得以实现。

人们一般理解“钱”即货币才是资本,但货币的根本用途是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的,而且货币本身也具有许多形态:金银等不易变形的金属、贝壳、钞票,等等。钞票这种货币即资本的形态,只是为了资本交换和运输的方便,而并没有特别的含义。亚当 . 斯密认为,货币“是资本流通的大车轮”,却不是资本,因为价值“不可能存在于这些金属构件上”。资本不是积累下的财产,而是蕴藏在财产中的一种潜能,它能够衍生新的生产过程,也即可以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创造价值的最终形态,被蕴藏在各种商品之中了。

二、能源资本的特征与功能

各种能源形态是物。太阳本身是物,它发出的光也是一种物,“物”本身只能是一种资产,而不是资本。各种能源形态所蕴藏的内核,在生产过程中驱动着剩余价值的产生,于是便表现出资本的属性。能源的物质性及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决定了能源具备资本的属性。只不过它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要表现在它不能脱离人的需求,是天生为满足人的需求的;另外,某些能源形态(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又具有价值,本身又是商品。

马克思赋予商品二重性:价值与使用价值。这种二重性,又是劳动的二重性。作为特殊商品的能源产品,服从同样的规律,也具有二重性。能源工业自身是一种产业,又是其他产业的“粮食”和“动力”。一方面,它的生产需要付出劳动和生产资料,因而它具有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其他产品生产的生产资料,因而具有使用价值。

能源这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凝结在任何商品中。对能源的衡量,除了标准煤、电力之外,也许还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如低碳经济时代的碳排放量也是一个指标。节能减排可以作为一项指标(即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贡献率)来对待。只有纳入技术和经济指标中的物理量,才是可以管理的②。

马克思眼中的商品,是这样一种东西: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就说明,马克思把“物”定义为商品的属性表现。那么,这种“物”是如何来的?除了人的劳动外,它也是消耗了能源的,也就是,能源也是生产这种“物”即商品的来源之一。从这个意义来说,能源虽然本身是物的形态,但它对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来说,则是起了资本的作用,因此,能源具有资本的本质属性。这个命题,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能源、利用能源、开发能源,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能源资本的“外壳”,即各种具体的能源形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区域性:某一区域某种能源品种多;固定性:某一种能源品种固定在某一区域;稀缺性: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可再生能源受区域的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多样性:品种多样,能量密度各不相同;流动性:能源作为商品,可以一定的方式流动。这些能源形态的具体特征即“外壳”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内核”即创造价值的资本属性,却并不因为其形态不同而有所不同。除了一般的资本属性外,能源资本还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如下功能,发动机:启动经济,需要能源;加油站:经济运行过程中,能源不能短缺;显示器:通过能源的消耗量,可以判定经济运行状况;校准器:能源消耗无法造假,可以发现经济运行中的非常态①。

现代文明的能源利用具有六个转变特征: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变,由“黑色”向“绿色”转变,由煤炭向石油和天然气转变,由油气向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转变。这种转变只是能源形态的转变,其资本的属性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资本创造价值的方式和效率发生了变化。

三、能源形态的转变与能源资本的历史演进

在人类文明传承的历史进程中,能量的来源——能源,起着动力的作用。在农业文明时代,主要使用薪柴(1881年煤炭替代薪柴,成为主力能源);在工业文明时代,主要使用煤炭、石油(1965年石油替代煤炭,成为主力能源);在现代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呈现煤炭、石油、天然气、“无碳”能源平分天下的能源新格局,坚持能源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应以清洁低碳发展为核心已成为全球共识。

从工业1.0到工业4.0,不同类型的能源,在不同的时代做着不同的功,能源转型一直在进行中。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四次重大的能源转型或能源革命:第一次,人类学会了钻木取火,从此告别愚昧,进入原始社会。第二次,煤炭和石油伴随着柴薪燃料、蒸汽机的技术革新,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在机器轰鸣中拉开了序幕。第三次,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人类有能力把原子核打开,进而将蕴藏在原子核深处巨大的能量为人类所利用。这次能源转型或革命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人类进入了核能时代。第四次,就是人类目前所面临的能源革命浪潮,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T手段正在改造和提升传统能源,并且使能源资本的配置实现区域化和全球化。

纵观前述四次能源转型和革命,我们看到了能源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作用,它是一种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的本质属性是资本。与其说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就是能源转型的过程,不如说是能源的资本属性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能源形态的变化,只不过是承载资本这个“内核”的“外壳”,随着某种条件而发生了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遵循着“量变—质变”规律。

能源的体现形态是各种物质,对于各种物质形态的能源的所有者来说,这些物质是资产。但资产本身还不是资本。能源资产输入到商品的形成与流通过程之中,这种资产便具有了资本的属性,发挥着资本创造价值的功能。

综上所述,资本具有一种“魔力”,它可以提高生产力,创造剩余价值。人类漫长的能源开发利用史证明,能源成为人类发展资本的功能也是逐步显示的。

首先,人类学会控制火,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火”这种能源形态,对人类智慧的进化产生了独特而强大的推动效应,这种效应产生了超出人类自身想象和所能创造的价值。因此,产生“火”的物质(比如柴薪和太阳)具有资本的属性。

其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蒸汽机,解放了人的肌肉力,产生了强大的动力。19世纪有时被称为“煤炭与蒸汽机”的时代,20世纪则是“石油与内燃机”的时代。煤炭和石油作为最重要的化石燃料,通过燃料让蒸汽机转动,再将动力传送到发电机以发电。因此,产生“电”的物质(比如煤炭和石油)具有资本的属性。电是一次能源形态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能源资本形态,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极易输送。这种资本特性本身,對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价值。

第三,人类进入核时代之后,原子核内部所蕴藏着的巨大能量,直接影响了世界政治、军事、科技、经济和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

第四,目前世界正在兴起的物联网,可以实现能源资本流动的全球化。随着能源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能源品种、能源利用传输及利用技术,能源开发成本等不断产生与发展,进而催生诸多新的商业模式,能源资本的属性无论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都将变得越来越显著。

四、能源的资本属性驱动

“四革命、—合作”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思想,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同年4月1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要求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提高能源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水平,走出一条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五位一体,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体存在着一个本质的驱动力,这个驱动力便是能源属性的内核即“资本”。为了更好地理解能源的资本属性,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分析这个“五位一体”的有机体是如何由能源的资本属性来驱动的。

立足现实看能源。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能源消费的不合理状态,主要是能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能源所蕴含着的能量效率。因此,要进行能源消费领域的革命,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费,提高能源消费的效率和效益。立足现实,进行能源消费革命,可以发挥能源资本的逐利性。

着眼未来看能源。由于能源种类与分布区域的不平衡,许多地区和行业的能源供给渠道和品种单一,缺乏互补性,存在着能源匮乏的风险,进而会损害国家的能源安全。因此,要进行能源供给领域的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提高能源供应渠道的可靠性和快捷性。着眼未来,进行能源供应革命,可以增强能源资本的流动性。

结合创新看能源。当今世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能源领域不仅无法置身事外,而且要继续发挥能源的引领力和驱动力的作用,通过能源技术革命推动其他领域的技术创新,进而带动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进一步显示出能源技术创新的乘数效应。结合创新,进行能源技术革命,可以弥补能源资本的稀缺性、增强能源资本的互补性。

跳出能源看能源。导致能源消费不合理、供应渠道单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源管理体制有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本身发展的因素,制约了能源消费的高效率和供给的多元化。要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发挥体制对能源发展的杠杆作用,撬动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跳出能源,审视现行体制的弊病,进行有针对性的革命,可以铲除阻碍能源资本发挥更大效能的障碍和矛盾。

面向国际看能源。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能源领域从资金、技术、管理引进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都受益于改革开放和国际合作。今后要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更加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与世界上主要的能源生产、消费和技术创新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充分的合作,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确保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面向国际,加强全方位的能源合作,确保能源资本的安全性。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的认识,资本由不变资本(厂房、设备及其他自然资源等)和可变资本(资本家支付工人的劳动报酬)组成,只有可变资本才会创造剩余价值。随着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资本作用机理的认识的发展,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少了任何一面,另一面就失去了作为这枚硬币的货币的功能。换句话说,不变资本为可变资本创造价值提供了一个“平台”或“载体”,可变资本只有在不变资本所提供的这个“平台”或“载体”上才有条件创造价值,二者是同一的,缺一不可。“四革命、一合作”完全把资本的这两面整合在一起了,不仅包括“静”(能源储备),还包括“动”(能源流通);不仅包括“弃”(陈旧技术),还包括“扬”(技术创新);不仅包括“物”(能源种类),还包括“人”(能源产业链的参与者);更重要的是,不仅包括“形”(能源品種的载体),还包括“质”(能源的资本属性)。能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它具有价值,因此具有不变资本的性质;同时,能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开发和运输的过程中已经凝结了劳动者的必要社会劳动,它又具有传导和体现劳动者价值的使用价值,因此具有可变资本的性质。由于能源资本同时具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属性,因此,它就完全可以创造价值。

能源作为生产力这部“引擎”的“燃料”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它具有资本的属性,因而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反过来,正是由于能源的资本属性,才具有能够驱动“四革命、一合作”的内在动力。从资本的角度认识能源、利用能源、开发能源,将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变的主题。

推荐访问:资本 能源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