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总结

三代曲艺人娱乐江城60年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4 08:41:32   浏览次数:

zoޛ)j馟^{Z工作。

但是翻看武汉说唱团的历史,三代人撑起了说唱团60年的发展之路。其中不乏名家大腕儿,王鸣乐、潘占奎、何祚欢、夏雨田、胡必达、田克兢、陆鸣……这些名冠全市乃至全国的曲艺明星背后,都有着武汉说唱团的身影。

“王康杨”时代:北方曲艺为主流

九省通衢的武汉,历来被曲艺人视作最难打的码头,南北艺人都来此地演出,也养出了武汉观众的“刁胃口”。民众乐园5楼的戏台,成为各地艺人比拼本事的练兵场。

1949年武汉解放,当时在武汉演出的艺人们就地收编,不管你是唱河南梆子还是京韵大鼓,全部集合成立了“武汉市曲艺队”。曲艺源自北方,无论曲艺种类和艺人数量都胜过南方,于是在“武汉市曲艺队”成立初期,北方艺人成为了队里的中坚力量。相声演员王树田、康立本、杨松林,专唱北方鼓曲的何氏家族,河南坠子演员唐大凤、王秀兰,京韵大鼓演员张云霞等等,都是经历过北方“十样杂耍园子”搭班演出的磨练,从“杂耍园子”里带来的曲艺综合的节目形式,让武汉观众既新鲜又喜爱。这其中,又以说相声的王树田、康立本、杨松林名气最大,“王康杨”的名号,成为武汉市曲艺队的金字招牌。

当时的武汉市曲艺队,堪称是全国曲艺的一个中心,仅次于北京和天津。队里大腕儿云集,实力极强,就连北方的剧团在排戏前,都要到武汉观摩学习一番,不少名角儿来到武汉,见到武汉市曲艺队的演员们,也要服服帖帖地叫一声“师傅”。

但是由于语言的差异和接班人的匮乏,武汉市曲艺队里的北方一派逐渐式微。本地观众还是偏好本土曲艺形式,再加上学生们不会选择在武汉学习北方曲艺,京剧、京韵大鼓、河南梆子这些北方曲艺节目,在第一代名角儿逐渐退出舞台后,显得后劲不足。相比之下,不断有新作涌现的湖北大鼓、湖北小曲,似乎比这些北方传统节目更受武汉观众的追捧。在民众乐园的演艺厅里,不少人掐着时间来看戏,演完湖北大鼓,就去其他场子里看戏曲或电影。

1958年、1960年,湖北省两次组织节目参加全国的曲艺观摩汇演,除了王秀兰的河南坠子之外,其余全是湖北地方曲艺:李少霆、沈邦寿的湖北评书,周忠全、黄玉堂的湖北渔鼓,王鸣乐的湖北大鼓,傅凤兰的湖北小曲,龚本槐的渔鼓等等。

“胡夏何”时代:武汉说唱团集体“充电”

1962年,在原有的武汉市曲艺队基础上,武汉说唱团正式成立。曾昭天等说唱团领导人,开始雄心勃勃地招兵买马。

王树田、康立本、杨松林三位老台柱留下了;湖北评书界三大台柱之一的李少霆,也进入了说唱团;还有被称为“南方笑话公司”的潘占奎,他将相声移植到武汉,是用武汉方言说单口相声的创始人。

在历年的全省、全国文艺汇演中冒出的一批业余尖子,也被说唱团盯上,其中就包括胡必达、夏雨田与何祚欢。与老一辈曲艺人打小就拜师进戏班子不同,这三人都是“半路出家”。

胡必达是银行职工,因为参加“全国职工文艺汇演”崭露头角,进入说唱团后,很快就拜在侯宝林大师门下。夏雨田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华中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当老师。1964年他以相声《女队长》一炮而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佳作迭出。何祚欢则是武汉第四职工业余中学的教师,因为评书《红岩》而成名,同时也擅长相声、快板等艺术形式。

上世纪60年代,以胡必达、夏雨田、何祚欢三人领衔的武汉说唱团,成为武汉乃至全国曲艺界的领头羊。这一代曲艺人,可以说是在民众乐园的曲艺厅里“泡”大的。年轻时的何祚欢,可以攒下早饭钱,从华农坐公汽到民众乐园看一天的戏。他们深受老一辈曲艺人的熏陶影响,也因为从事曲艺前的经历,显露出有别于前辈的不同特质:有文化。

夏雨田是全国第一个说相声的大学生,被姜昆誉为“中国新相声的领军人物”。以往相声界的看法,正面歌颂的作品是很难有笑料和包袱的,而夏雨田的成名作《女队长》,却把一个正面人物讲的有血有肉、风趣幽默,这部作品甚至还被相声大师马季拿到北京去演,在北方曲艺圈里引起很大震动。

在何祚欢的回忆中,已经是中文系大学生的夏雨田,进入说唱团后仍然在“嚼”唐诗。这让何祚欢一度以为,夏雨田的最终目标是想做一名诗人。而在夏雨田层出不穷的好作品中,何祚欢理解了他钻研诗歌的用意:“雨田所追求的,不仅是炸一两个包袱,几个佳句,而是在写曲艺的前提下,学习诗歌精巧的结构和新鲜的立意。”

这份对文化和知识的追求,让何祚欢做出了一件当时在全国曲艺界都算“稀罕”的事情,他将团里新进的一批年轻人送去读“电大”,这群受益者中,就包括后来挑起说唱团大梁的陆鸣。“我们那一代人,读书时正碰上文化大革命,哪有心思好好学习。”陆鸣回想起进“电大”进修的往事,至今对何祚欢的这一“创举”感激不已,“何老做了一件大好事。”

充电归来的年轻一辈,围绕着夏雨田形成了一个创作群体,一时间,说唱团里充满了关心创作、议论创作的风气。

“胡夏何”时代的武汉说唱团,进入一个创作的爆发期。1980年,全国曲艺界进行了一次优秀短篇曲艺评奖,从全国各地众多作品中评出了八篇一等奖,武汉说唱团就占了两篇,分别是夏雨田的湖北小曲《难忘的一课》和何祚欢的湖北评书《挂牌成亲》。

“陆田”挑大梁,凭借贺岁喜剧抢滩

2004年,武汉说唱团高层换帅,陆鸣和田克兢成为说唱团的新一代挑梁人。

田克兢成名已久,与夏雨田合作的《吃不了兜着走》获得过当年全国曲艺小品大赛的一等奖,《都市茶座》的热播让他成为江城家喻户晓的曲艺明星。但是在2001年前,他还是武汉供销社的一名员工,算是个“业余演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说唱团就一直在挖我进来。”在田克兢进团之前,他的名气甚至比说唱团里许多演员都大。2001年,田克兢摘掉“业余”的帽子,正式成为武汉说唱团的一员。因为他的加入,说唱团在新老交替的时刻,有了一位“重量级”的明星坐镇,一大批好作品应运而生。

陆鸣则是1975年就进团的“老员工”了,与北方曲艺人的频频合作、在电视台里担任主持人等经历,让陆鸣对新时代下曲艺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个清晰的把握。“1993年做副团长后,我就有很多新的想法,但当时说话的分量不够,许多点子都没办法实施。”做了一把手之后,陆鸣开始大展拳脚,他是5部贺岁喜剧背后最重要的推手,一名相声演员,却有着堪比专业传媒公司水平的市场宣传理念。

一个抓艺术创作,一个找市场,田克兢与陆鸣“里应外合”,在曲艺逐渐式微的当下,凭借着贺岁喜剧打出了几场漂亮的胜仗。■

推荐访问:曲艺 三代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