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结尾的形式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4 08:44:51   浏览次数:

一节课,开头重要,结尾也不容忽视。好的开头,引人入胜,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好的结尾,余音缭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一个完美的结尾,不但可以巩固新知识,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收到“课虽尽、趣犹存”的教学效果。那么,数学课堂中的结尾如何演绎精彩呢?

一、悬念式

听评书的人都知道,说评书的人在结尾阶段都有这样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一句充满悬念的话语,吊足听评书人的胃口,吸引他们产生继续来听的欲望。在心理学中,悬念是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借鉴说评书人的这一方式,设置悬念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一位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提问:“当梯形的上底逐渐缩小到一个点时,梯形变成什么图形?”“当梯形的上底向一边延长到与下底同样长时,梯形变成什么图形?”“当梯形的上底向两边延长到与下底同样长时,梯形变成什么图形?”在学生分别作出猜想后,教师没有评价学生的答案,而是布置学生课后通过画一画或者折一折的方法来寻找答案。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提出了三个富有探索性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猜测,教师不作评价,设下悬念,留给学生一个“?”,让学生欲罢不能,从而激发了学生课后的探究欲望,产生了“课虽终、思不止”的感觉。

二、游戏式

数学家陈省身说:“数学好玩。”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游戏是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智力活动。“玩中学”“学中玩”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学习理念。在课堂的结尾环节,教师可以把游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巩固新知、愉悦心情,达到“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教学效果。一位教师在教学“素数和合数”一课时,创设了“动脑筋走出教室”的游戏来结束新课。在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基础上,这位教师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教师提问:“哪个学号数最特殊?”学生发现,1既不是素数又不是合数。1号学生应该走出教室。第二步,教师继续提问:“还有哪个数也很特殊?”通过分析,学生发现,2是素数中唯一的偶数,是偶数中唯一的素数。2号学生走出教室。第三步,教师问:“2是素数,下面请学号是素数的同学离开教室?”很多学生走出教室。第四步:教师疑惑地问:“咦!你们为什么不走出教室呀?”“那老师怎么说你们才能全部离开教室呢?”剩下的学生等待教师说“合数”后,都离开了教室。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既帮助学生巩固了“1”“素数”“合数”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串联式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全套教材的高度来审视一节课的知识,从而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将旧知识纳入到新知识的体系,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在教学“确定位置”的课尾,一位教师是这样小结的:“在二年级时,我们要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用第几排第几个来表示。在五年级时,我们用数对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到了六年级,我们学会用观测点、方向、距离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确定位置的知识,过去我们学过,今天我们又学了,以后你们升入初中,还会继续学习。”教师一边解说,一边通过大屏幕呈现各册教材中相应的学习内容。在这个案例中,这位教师以“确定位置”为主线,将各册教材中相关联的知识串联在一起,理顺了教材的顺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

四、拓展式

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数学课堂的收尾环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习题,诱发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后,教师出示练习题: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学生们面露难色。这时教师启发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否可以转化为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在图形上量,有的在本子上画,有的在纸片上剪。通过交流,学生们很快发现: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0×2,五边形可以分为3个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0×3。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即先分成几个三角形,再求内角和。接着,教师让学生快速说出求六边形、七边形、十边形、一百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停留在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把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首先是求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其次是概括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最后是运用这个方法求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样的结尾,既有效地巩固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运用,又拓展了新授知识的深度和宽度。

结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结尾的方法要根据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型结构,选择合适的结尾方法,从而给学生留下“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美好印象。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 结尾 课堂 形式


[小学数学课堂结尾的形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