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单位总结

试析民间组织在地方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5 08:44:27   浏览次数:

摘 要: 教育发展问题关系到一个地区长远发展的大计,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源源不断的人才的支持,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彦洞地区自然、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当地的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着教育水平不高、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条件下,民间组织于地方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创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机制的改革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 民间组织;彦洞村;地方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3-0114-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3.02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切中了教育的发展于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没有教育的发展,就不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教育的发展才是一个区域保持发展动力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国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发展地方教育这一现实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一个地区的教育总是和它的自然区位、人文、社会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1]。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区域发展规划中头疼的问题,这个问题又不能不解决。教育问题是一个地区发展过程中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教育发展了,才能有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中来,才能使得区域的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可能。在锦屏县彦洞村这片区域,侗族人口占本地人口的95%以上,山高林密,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这也制约了当地经济、教育等事业的发展,如何解决教育发展的问题在当地政府和人们的心中一直是头等大事之一。由当地学历水平较高的一群年轻人在摸索中找到了一条于当地教育发展有利的道路,即“学生会”与“基金会”,这两个民间组织团体在锦屏县彦洞村的教育发展的蓝图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给锦屏县彦洞村的教育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一、制约彦洞地区教育发展的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教育的发展、投入和师资等方面与其它地区的差距都较大,这一点在彦洞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彦洞乡地处黔东南自治州锦屏县西北部,其乡政府驻地就位于彦洞村,但在彦洞村,却只开办了一所彦洞小学,初中乃至更高的高中教育资源仍然十分匮乏,彦洞乡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开设在黄门村,现在也没有了,高中教育则基本都集中在锦屏县城。彦洞小学位于锦屏县西北部,距县城驻地38公里,是彦洞乡政府驻地的乡中心完小,现在开设8个教学班(含一个学前班),2014年度春季1-6年级在校学生207人(其中女生89人),在职教师14人(其中女教师3人),全部为专任教师,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10人,学历100%达标;学前班在班人数56人,没有幼儿专任教师,以前聘请了彦洞村本村一位在读大专的女青年作为学前班辅导教师,这些情况虽然在现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目前的情况仍不容乐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其目的是通过多种政策支持来为乡村补充优质教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依法保障教师合理待遇,以期形成“下得去、呆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2]。然而事实是到目前为止,“下不去、呆不住、教不好”仍然是我国乡村学校面临的重大难题,而这种师资流失、质量难保的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则更加突出。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山林地区。贵州素有“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的民谚,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了少数民族依山傍水而居的特征。正是因为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大部分少数民族的生计也主要依赖自然环境,缺乏先进的生产和改造方式,交通运输不便,与外界的交往相对闭塞,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落后。从锦屏县城去往彦洞村,仅一条公路可供通行,一路上的自然风光固然十分秀丽,但越靠近彦洞,山路也就越陡峭,如果下雨的话,山路会被浓雾所笼罩,更增加了山路行车的难度和危险。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得当地存在这样的一种状况,山村里面的年轻人想出去,而外面的人也不大愿意进来,笔者进行田野调查时问及一些年轻人对现在就业的看法时,许多人还是想往外面发展,认为外面的就业机会和今后的發展、孩子的教育等都比本地要好很多。比起在本地就业,年轻人更多的愿意去外面谋求发展,改善家庭的生活环境。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短缺,具体表现是相关专业的教师不匹配,教师下不来、呆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教师在从学校毕业以后,多是迫于就业的压力,被迫选择教师这一行业,在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时,这部分教师会毫不犹豫得选择其它的目标,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制约地方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经济与教育就像对连体而生的孪生兄弟一般,二者相互制约。一方面,经济条件始终影响着地方教育的发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总的来说都是与教育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另一方面,地方教育的发展又会反哺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彦洞村所在地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制约,彦洞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彦洞村彦洞小学虽然就在彦洞乡政府边上,但其教育的投入与彦洞其它地区的学校一样,都受整个彦洞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近十多年来彦洞村的人都以务工为主,虽然我们在街上能看到零星的商户,但毕竟这个商店支撑的是少部分人,在彦洞村依靠这个就业所占的比例非常的少,而且有很多商店都是外来户开的,并不是彦洞村本地人在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人都选择外出务工,使得田土很多都变成了荒地,当笔者问到这里种植、养殖业能够占到好多比例,有村民就谈了,如果按比例来讲,种养殖能够养活家里头的能占个10%算是不错的,然后商店能够养活自己的能占个2%算是差不多了。那其他的90%呢?近九成都是靠外出务工。并且在种养殖方面,一家人也必须是有人在外头一直务工来支撑家庭经济的其它开支,比如送礼、上学等等,要不然这个家庭根本维持不了。而外出务工所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常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外出务工,留下孩子独自或跟随其爷爷奶奶等生活,有的孩子甚至是寄宿在别人家里,通过给与主人家一定的钱财作为报酬,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成长、生活、教育往往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关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极易产生厌学的情况,这对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

经济因素对地方教育发展的制约还表现在地方政府财政对地方教育的投入上。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地方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不足的部分只能够依靠中央財政转移支付来弥补,但由于中央财政扶持的力度有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对教育的投入,使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难以有效地改善。据黔东南州政府网站2016年发布的数据来看,彦洞小学现有一个水泥篮球场,体育活动场地约1100平方米,生均活动场地面积6平方米。教学实验器材配备满足教学需求,文体器材140多件,图书2651册,生均册数为15册。有图书室、实验室、仪器保管室、陈列室、远程教室、音体美仪器保管室、少先队活动室、集体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各一间。这些“硬件”相对与其它经济水平较高的村镇来说,只能算得上基本“达标”,而在实际使用情况中,以上所列的各种设施却很少用到,除了体育活动场地之外(在实地调查访谈中,我们得知,彦洞村当地的村民对于篮球运动有种莫名的热爱)。总的来说,当前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学校还存在办学设备不足,校舍、教学设施紧缺,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十分缺乏的情况,现代信息技术教育难以普及,多数学校的教学仪器、图书配备等远不能达标。这种有限的办学条件与接收更多适龄学生入学接受教育之间的矛盾,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3]。

二、民间组织对地方教育发展的推动

地方学校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民间力量在这个时候就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教学条件相对恶劣的条件下,彦洞村的升学率(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毕业继续就学)仍位于彦洞乡下辖的几个自然村前列,这当中彦洞村当地的知识分子自发组织起来开办的“学生会”和“基金会”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广义的民间组织是指除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外的社会中介性组织。我们通常所说的民间组织,是对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的总称。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4]。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不在于民间组织的定义、具体表现形式等内容,所提及的“民间组织”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民间组织,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更加的松散,只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约,这些规约只在这个团体内有一定的效力。在贵州省锦屏县彦洞村,主要存在两种“民间组织”形式——“学生会”与“基金会”,这两个团体都是由当地人自发组织、自愿参与的民间组织。

(一)学生会

彦洞村学生会是1997年的时候正式成立的,凡是在校的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都是这个学生会的成员,但是这个学生会的运作主要还是靠在校的大学生来维持。学生会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每年的寒暑假来给村里的学生补课,主要涉及的是初中生和小学生,而且下从一二年纪,上至初二三的学生都包含在里面,补课的时间多为暑假,有时寒假也会来补课。平时会有一个学生会的主席来搞这些补课的相关活动。今年的学生会的主席是罗某某,上次来的时候见过一次(指上次笔者认识了现在的学生会主席)。在龙某某的讲述中,学生会的运作都是本村学历比较高的年轻人来维持,从成立至今,中间关闭了一段时间,那时候因为人们的热情还不在这上面,对这个团体还不了解,后来又是村里的大学生来重新组建起这个学生会,重组这个学生会的时候龙某某是第一任主席,然后第二届主席是王某,第三任主席是村文书,之后第四届主席是罗某某。他们做这些工作完全是无条件的,就是凭着自己的热情来干这些事情,给学生补课期间不会收取任何的费用。平时,这些学生会的成员和村里的小孩也有交流,在他们平时的活动中,篮球是一项特别受欢迎的运动方式,不管是老人、青年还是小孩都有参与,在打篮球的过程中,更增进了代际之间的交流,关系显得十分融洽。

(二)基金会

除了学生会之外,锦屏县彦洞村还存在着另外一个民间社团组织,但他们不把这个称为社团,实际上这个民间组织就是村民自发组织的奖学助学基金会。而这个基金会也有其运作的一些规则,即是每年春节的时候都会集中的来评选村里的十佳优秀学生。彦洞村里面的凡是成绩好的都可以得到奖励,这种奖励也分等次,大学生给300块钱,高中生给300块钱,不一样的是大学生只选1个,而高中生要选4个,初中生也选4个,然后小学则只选1个,并且一般都是成绩好的几个。据龙某某说,他也得过这个奖学金,但是他得的奖学金全都捐出去了。基金会用作奖励的钱都是村里的人捐助的,有的人比较热衷于这种比较公益的事业的就会捐得多一点,这些都是各人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的,而这个龙某某就是这个基金会的第一任会长,而另外一个和我们经常打交道的村里的文书是这个基金会的第二任会长。

学生会和基金会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的,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还曾经中断过。究其原因,在于当地政府没有及时的给予支持和帮助,仅靠着当地的学生团体自发组织运作,缺少基本的组织架构体系,加上成立之初村民对他们这个团体的行为目的不了解,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每一个在人们看来新奇的事物的发展的道路总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彦洞学生会发展到现在仍然存在,在外面读大学的学生毕业或没有毕业的都会自觉的加入到这个团体中来,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其中的原因,除了要有热情,更要有坚持。学生会的存在,使得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本就不平衡的彦洞村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小学,寒暑假基本上学生是不会去补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庭不愿意或者没有多余的钱来支付这笔费用。而学生会给村里的孩子补课完全是免费的,免费的补课并不意味着教授课程质量的低下,相反,学生会会按照所教学生的年级来安排教学,教学内容除了学生们课本的内容外,很多学生会成员还会根据他们自己的经历讲一些在外面上学遇到的事情,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视野。基金会的存在体现了当地民众对于本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用来奖励学生的钱都是民众自愿捐赠的,这些钱或许不多,但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在许多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能得到这样一份奖励对他们来说或许会受益终身,从中他们可以感受到来自这个社区的一点温暖。这样看来,这种形式的“民间组织”更多的是在无形中引导了孩子心理,促使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让很多确实家庭关爱的孩子的身心健康得到疏导,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三、结 语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一直是近年讨论比较热烈的话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由于受到自然、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滞后,彦洞村的教育发展同样也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但令人惊奇的是,彦洞村的升学率仍走在彦洞乡下辖的几个自然村前列,这其中,民间组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影响一个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即师资力量的匮乏,彦洞村的学生会给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彦洞村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地师资不足的缺陷,学生会的成员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在外所学的一些新东西结合课本给学生讲课,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他们也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同身受,这种教学方式,使所教的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调动了学生对于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一个民间组织要想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只有地方政府积极转变传统观念,与乡村民间组织紧密结合促使民间组织在地方教育发展和乡村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5]“学生会”和“基金会”这两种民间组织形式,早已通过实践证明了其在当地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也给当前民间组织参与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军昌,谢芝.清末民国时期贵州民族地区女子学校教育及其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15(10).

[2] 肖应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

[3] 邱中慧.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7(10).

[4] 何珊云.民间公益组织与课程改革治理机制创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5] 郭彩云.农村民问组织与乡村治理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责任编辑 赵广示)

推荐访问:民间组织 作用 地方 发展 教育


[试析民间组织在地方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