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计划

农业科教影视片的历史足迹与创新发展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1 08:42:40   浏览次数:

摘要:中国电影诞生后的第13年,电影工作者拍摄了第一部农业科教电影,农业科教电影成为电影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后电视的兴起促进了农业科教影视的快速发展。综观农业科教影视片诞生以来的90余年,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都凝聚着农业科教影视片的功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科教影视片必将继续发挥先进思想理念、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者”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指导者”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农业 科教影视 传播历史 创新发展

农业科教电影从诞生那天起就受到广大农村和城市民众,以及从事农业教育、科研、管理等各界人士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后,电视技术被应用于科教片创作,农业科教影视创作进入体裁多元化、传播快捷化和普及广泛化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业科教影视片创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科技扶贫还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都少不了科教影视片这个好帮手。正是影视片独有的声画合一和声情并茂的技术和艺术手段,使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深奥的技术方法得以形象化、通俗化的表述,达到了一看就懂、一看就会的效果。科教影视片无疑是农民群众最乐于接受的传播形式,由此产生的传播效应和社会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那么,作为农业教育科学传播的最现代手段之一的科教影视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新媒体不断涌现和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农业科教影视片创作也在不断谋求新的发展。

农业科教影视片的历史行程

早期的农业科教电影创作(1918年~1949年)。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和欧美等国家一样,最初的中国电影是以纪实性实拍开始,继而把人工排演的带有虚构情节的故事片作为电影创作的主要题材。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社会上崇尚民主科学渐成风气,电影工作者意识到利用电影媒介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拍摄了一些反映当时我国科学技术状况和发展过程的科教电影。1918年,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农业科教电影——《养蚕》,农业科学和教育成为科教电影创作的题材之一。1932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以及1941年在重庆创建的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专门从事科教电影创作,“这一时期出现了《科学养鸡法》、《动物园》、《蚕丝》、《农业》等诸多农业科教片”。这个时期的农业科教电影创作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由于仅限于大都市影院播放,还不具备向农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早期的科教电影体裁单一,题材有限,影片数量也不多。这一时期是中国农业科教电影创作的有益尝试,反映了中国电影工作者从电影创作的初期就认识到应用电影这个新兴媒体传播农业教育科学知识的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科教电影创作(1949年~1966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农业科教电影创作进入繁荣期。一是体裁、题材多样化。体裁类别由单一转向多样,一类是以所有受众为对象的科普片,另一类是用于农业高校教学和技术培训小众化传播的教学片。影片的题材扩展到农业,以及和农村相关的领域。二是专门从事农业科教电影创作的厂家多,生产的影片数量多。1949年6月至1953年,先后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电影制片厂、农业部农业电影社和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1960年成立了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生产了大量的农业科教影片。仅中国农业科学电影制片厂从建厂到1985年底,就生产农业科教影片494部,加上其他电影厂家和机构创作的农业科教电影,数量颇为可观。这个时期的大多数农业科教电影,能够遵循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揭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但也有一些农业科教电影留下了“左”的思想干扰的痕迹,影片的解说词中渗入政论内容和标语口号等宣传和鼓动性语言,有的影片科学性和艺术水平不高。

农业科教电影创作的停滞期(1966年~1977年)。十年动乱时期,我国大陆的工农业生产陷于瘫痪状态,社会生活秩序混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科教电影制片厂和农业科教电影机构基本处于生产停滞期,农业科教影视片寥寥无几。

电视崛起的农业科教影视创作新时代(1978年~1995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农业科教影视传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农业科教影视创作进入了新时期。第一,这一时期农业科教片创作由单一的电影转变为电影电视并举,并很快转向以电视为主。电视的低成本、摄制手段的快捷和传播的广泛性,以及受众群体的广大等无以伦比的优越性,使电视无可争议地取代了电影的地位。第二,影片的科学性和教育性更强,农业科教片制作完全依照影视创作的规律,坚持科学性、教育性第一的原则。农业科教影视片更真实、更具有可看性和实用性。第三,体裁多样化。仅以农业科教片为例,分化出农业科普片、农业教学片、农业应用技术片、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片四大类型。第四,产量高。这个时期农业科教影视创作数量多是一大特点。第五,农业影视创作由指令性计划生产向市场化运作转变,以受众特别是农村受众的需要为创作目标。

多元化的农业科教影视创作时期(1996年~至今)。1996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由原来的2个频道扩展为8个频道,其中7频道每天播出6个小时的农业节目。尽管农业节目在7频道中与军事、少儿节目三分天下,这和原来只有2频道的“农业教育与科技栏目”相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掀开了农业科教影视传播的新纪元。在中央电视台设立农业频道之后的几年里,许多省市电视台也相继开辟了农业频道或者农业栏目。2000年之后,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科教影视片实现了实时在线播放。这个时期农业科教电影片数量微乎其微,大量的农业科教片是以电视的形式呈现在农村受众面前的。专门从事科教电影创作的厂家纷纷转行,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并入了中央电视台,成立“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也并入了上海东方电视台。这个时期,农业科教影视片的生产完成了向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的转变。农业科教影视传播实现了由单一的剧场播放发展为影剧院播放和电视传播、光盘的市场销售、网络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并举,农业科教影视片的社会效益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农业科教影视片的社会效益和艺术成就

运用电影电视艺术和技术揭示自然并解释社会现象,对农业科学技术作通俗的说明,即时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可以肯定地说,农业科教影视片起到了传播先进理念,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据统计,2005年,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45%左右,到2009年达到了50%以上。逐年增长的科技贡献率,主要源于农业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下乡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发放农业科学技术普及资料,指导和培训农民。除此之外,农业科教影视片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全国推广日本的地膜覆盖技术。这么大面积地推广主要依靠的手段是以此项技术为题材的科教电影,为此,电影《地膜覆盖》在全国洗印了5000多个拷贝,放映场次达百万以上。农业科教电影发行的拷贝再多,也有数量限制,而通过电视传播的农业科教影视片,可以使成千上万的农民群众同时受益。“相对于科普书籍以及科技讲座,农业科教片具有直观化、形象化的特点,生动的语言、逼真的画面以及鲜活的实例使农民很容易接受。”农业科教片的传播功效之巨大,更是报刊图书等平面媒体所不及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科教影视创作取得的艺术成就尤为突出,不仅影片数量大增,而且影片在传播先进理念、传授科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影片的艺术性以提高传播效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一大批影视艺术与科学知识完美结合的优秀科教影视片,受到广大农民和农业工作者以及城市观众的欢迎,许多农业科教影视片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中国农业科教电影制片厂的《草蛉》1980年获得西柏林第11届国际农业电影节银穗奖,第二年,在西班牙萨拉戈萨国际农业电影节上获得银塔奖,其后,又有《防止沙漠化》、《绿化祖国》、《黄河与森林》等多部优秀农业科教影视片在国际上获奖。中国农业科教影视片走向了世界。

农业科教影视片的创新发展

农业科教影视片创作的创新与发展,首先表现在三级创作队伍的形成。一是专业影视制片厂(台);二是以1980年成立的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核心,全国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电教中心、视频制作室等农业科技影视创作机构;三是农业科技人员结合农业技术推广的需要,自编自导拍摄制作农业科教电视片,农业科教影视片创作已经不再是专业影视厂家的一花独放。由于电视摄制设备简便易于掌握,编辑制作技术普及,凡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部门和科技人员都可以利用DV摄像机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制作农业科教电视片。科技人员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推广实用技术的需要,即时摄制农业科教电视片,农业科教电视片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传播的时间性更强,传播效果更好。

其次是严谨的科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相结合。电影电视的直观性,以及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使具体的科学技术融合在生动的情节和充满趣味的故事之中,这种传播方式更接近农村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口味。农业科教影视片实现了从强制灌输式教育向受众自主接受转变,因此,影片的艺术性、可看性、耐看性更强,进而产生的传播效果也更为理想。

再次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农业科教影视片的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影剧院和电视播放,现代的农业科教片的传播媒介必然是多元化的、多种技术手段的和多样式的。为了实现农业科教电影真正为“三农”服务,近年来许多地方把影片播放地点延伸到农村的场院。如2006年山东省开展的农业科教片“千片进村”放映和海南省“百部农业科教电影巡映万村”活动等,把农业科学技术直接送到田间地头。科教电影下乡播放,带有很强的公益性和活动性,但不具有连续性。相比之下,电视依然是目前传播农业科教影视片的主力军,各级电视台(站)设立的农业电视台、频道和栏目等,大量播出农业科教影视片,使农村受众坐在炕头就能接受教育,学习科学技术。新兴的网络传输,实现了农业科教影视片的实时在线传播,农业科教影视片传输渠道更为宽阔。

建立农业科教影视片制作的激励机制,加快农业科教影视片的生产与传播。目前的农业科教影视片还远远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需要,“现在的乡镇农村最缺少农业科教与推广影视资料,而农民最需要农业方面的科教片”。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目标,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电视媒介飞速发展,娱乐节目铺天盖地的今天,农业科教影视片创作必须摒弃教科书的制作模式,农业科教片在传播先进科技和先进理念的时候,必须考虑广大农民的接受能力,只有受众乐于接受,农业科教影视才会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媒介的主动传播和受众的自愿接受相结合,农业科教片的传播效益才能发挥出来。随着农民欣赏水平和欣赏品位的提高,媒介的多样性和收看的选择性,逼迫农业科教影视片在竞争中必须打造新的面孔,才能赢得农村受众,承担起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对农民进行现代思想理念的教育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逄格炜、李艳英、丁宁、田秀玲:《农业影视创作与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李继先:《我国科教电影的发展概述》,《甘肃科技》,2003(3)。

3.高帆:《新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重农主义”?》,《教学与研究》,2009(9)。

4.刘建明:《科技新闻传播理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孙丽艳:《不能冷落的科教片》,《党建》,2000(8)。

6.石艳艳、唐敏:《新农村建设:媒介如何应对》,《传媒观察》,2001(2)。

7.卫夙瑾:《大众传媒与农民话语权——从农民工“跳楼秀”谈起》,《新闻传播与研究》,2004(2)。

8.李晓彦:《电视科教节目的话语分析》,《声屏世界》,2007(5)。

9.张宁、鲍宜春:《求解“涉农传媒”的边缘化困境》,《传媒观察》,2005(5)。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传播学系)

编校:赵 亮

推荐访问:科教 足迹 创新 农业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