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计划

论组合排序法在培养学生历史地理观念中的作用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9 08:47:10   浏览次数:

浙江省选考必考的时间排序题,颇受一些教师的诟病,认为其主要考查死记硬背,不符合学科素养的培育方向,但实际上排序题“核心是关注历史的逻辑关系”[1],其中的空间类排序题主要考查历史地理观念和各种空间分析能力。如2017年11月考的第14题,考生只要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两个历史事件的空间关联思考,建立空间逻辑,即可准确回答。笔者在高三选考复习中,受浙江省排序类试题的启发,实践了一种组合排序的复习方法,对提升学生的历史地理观念有重要价值。

一、利用教材某时段内集中度较高的事件序列,了解空间的阶段特征

空间的阶段特征是指某一时段内,构成历史空间中的诸多要素共同显现出的倾向性。重大事件往往由诸多小事件组成,并形成一个事件序列,与学生一起整理并概括这些事件序列,有助于帮助学生认知历史空间在某阶段内的倾向性,并赋予其价值意义。

在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时,教师可出示以下教材事件序列,设计相关问题。

例1: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②南昌起义;③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排序上述事件,并说明排序的逻辑。

(2)概括上述事件所反映的历史主题,并指出这一主题的空间特征。

(3)请再插入与上述空间相关的一件大事,并分析上述空间特征形成的历史因素。

设问(1)学生阅读教材,即可准确排序,其中的逻辑,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最终失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再一次举起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旗帜,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其中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并非教材正文知识,而是教材地图上的“空间”,设置这一空间,比直接设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更有助于打开学生的空间思维。设问(2)学生在上述逻辑分析后,即可得出主题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查阅教材地图可知,上述事件均发生在以江西省为中心的区域,教师可进一步指明土地革命时期,江西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红色文化的诞生地,这一概括赋予了江西这一空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文化价值。设问(3)不少同学根据教材,插入了“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收回九江英租界”这一事件,使整个江西空间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件序列更加贯通,师生综合分析,可得出历史原因:江西是国民革命的重要区域,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此外,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还可得出与地形地貌、区域位置有一定关系。最终,教师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论证了上述师生合作探究的准确性,提升了学生探究的自信心。

二、审视指标性事件及其关联事件,关注指标性事件的多维空间效应

指标性事件是指对历史分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如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苏联解体等。此类事件虽然侧重于某一维度,如苏联解体侧重于政治制度或意识形态的质变,但其影响却是全面的,也就是说它的效应波及的空间可以是多维立体的。

在复习《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课时,教师可出示以下事件组合,设计相关问题。

例2 : ①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②《阿拉木图宣言》签署;③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排序上述事件,并分析排序的理由。

(2)教师引入教材事件④经互会解体,并设问④事件的意义。

(3)出示下列材料,拓展延伸④事件的意义。

材料:二战以后,全球化市场经济虽然发展迅猛,但在地域上和制度上都不完全。苏东剧变以后,……不管在制度层面上,还是在地域范围层面上,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的市场经济。

——摘编自徐艳玲《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

(4)再次排序并解释②、③、④之间存在的历史逻辑。

(5)简述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经济趋势的影响。

设问(1)中,①③事件均为教材新课的核心知识,教师在新课讲授时已明确分析,几乎没有学生排错。对于①②事件,因为都在教材政治史部分,学生了解《阿拉木图宣言》是苏联解体的标志,上海合作组织有许多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参与,故也能快速排序。②和③的排序错的很多,而且排对的,也不能讲清楚②与③之间的逻辑。这说明学生对苏联解体这一指标性事件,思维结构只停留在构造政治维度的空间,即只了解其版图变更,这时的空间是一种平面空间,解释力度较弱。设问(2)中,教师插入了④事件,先让学生分析该事件的影响,学生依据教材表述可知经互会解体使苏联在欧洲构筑的经济体系全线崩溃。但是,这一回答只是简单复述了教材,没有挖掘其经济空间维度的意义,自然也就很难关联到世界贸易组织。设问(3)中,教师出示材料,学生据此分析可得出苏东剧变,扩展了市场经济模式的地域空间。有了材料分析,在设问(4)中,师生合作归纳可得出:经互会国家原来主要实行计划经濟体制,苏东剧变后,实行市场经济模式的国家增多,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也日益成熟,故苏东剧变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重要背景。设问(5),学生综合上述分析,可得出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扩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等。设问(2)—(5),师生合作构造了苏联解体这一指标性事件的立体空间,从一维到多维,使历史地理观念在历史解释中得以充分展开。

三、联想并关联同一空间内的大事,增强对历史空间内在逻辑的认知

历史空间的内在逻辑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的历史大事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历史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关联性,以提升学生空间思维的深度。

目前,浙江省选考较为关注区域(国别)史的考查,如中国江南史、英国史等。区域(国别)史的复习实质上就是在探讨区域国别内大事发展的关联性。但是由于知识分散在六本教材中,按照顺序讲过去,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关联—提炼”组合序列,进行选择性学习,理清国别空间内重大事件发展的逻辑。

例3:在英国史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下排序组合问题。

(1)四人一组补充下表的事件序列,并说明所填写事件与已有事件的关联。

①__■__;②《权利法案》颁布;③__■__;④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2)依上述同学的提议,如果在①之前增加一个必修三的事件,④之后增加一个中英关系史事件,应填写什么?请说明所填写事件与已有事件的关联。

(3)综合上述同学所提议的大事,请写完下面的一句话(填入内容不超过10个字)。

这是_________的英国。

设问(1)有一组学生填写了①光荣革命、③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并做如下说明: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进一步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建立起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条件。工业革命中,手摇纺纱机的发明提高了纺纱效率,工业的扩展急需解决动力问题,万能蒸汽机孕育而生,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蒸汽机车,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上述说明调动并建立了必修一、二知识的联系。设问(2)有一组学生在①之前填写了“莎士比亚写成《哈姆雷特》”,④之后增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师生合作补充设问(2)的解释:文艺复兴后期,莎士比亚写成《哈姆雷特》,人文精神走向高雅和精致,文艺复兴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文化渊源,而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更多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产地,为此发动了鸦片战争。这一设问属于定向内容设问,有助于学生打开教材间、中外间的界限,在提升英国史复习广度的同时,扩展空间思维的强度。设问(3)学生依据挑选的部分组合序列,写道:这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思想繁荣、经济发达、民主进步”的英国等。

上述设计使师生对组合序列进行了联想、关联、提炼等思维活动,调动了尽可能多的所学知识,不断地补充、深化以英国为主题的“历史故事”,多视角剖析了英国这一空间的内在构造。

四、分析小事物序列的空间演化,关注其折射的重大事物的空间位移

位移是个力学术语,是指“物体在物质运动中所产生的位置移动”[2]。空间是任何历史事物组成的必备元素,历史事物的空间位置移动能反映出其发展的趋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空间位移,也可以通过历史事物内部的小事物序列,折射出该事物整体的空间位移。在选考复习阶段,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前提下,为了提升复习的思维强度,尤其要重视分析小事物序列的空间演化,关注其折射的重大事件的空间位移。如在二战欧洲战场复习时,学生对战场的空间态势理不清,这主要是因为思维的强度不够,这时可以引入教材中反法西斯同盟的相关会议,在分析这些会议召开背景及影响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欧洲战场空间位移的理解。

例4 :①雅尔塔会议; ②德黑兰会议;③波茨坦会议

(1)教师在幻灯片上出示教材中会议内容的正文。(略)请从会议的内容视角,排序这些会议,并说明排序的理由。

(2)请在幻灯片地图上标记上述会议的地点,并说明会议地点的空间变化规律。这一空间变化规律反映了哪些本质问题?

(3)结合二战欧洲战场的形势,从会议地点选择要考虑安全性的视角,推测①和③会议召开的大致时间。

设问(1)要求学生调动历史思维,在内容分析中建立时序关系,学生依据会议内容,可得出顺序为②①③,因为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开辟第二战场,而雅尔塔会议已经涉及苏联对日作战,战后处理德国的问题,这说明第二战场早已经开辟成功了,波茨坦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并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公告,这说明德国已经投降了,日本还在负隅顽抗。对于设问(2),学生很容易地指出了会议的空间位置,依据前面的排序,学生可得出会议位置的位移特征:由欧洲战场的外围,逐渐向欧洲战场,尤其是德国境内靠拢。这说明法西斯国家的势力逐渐瓦解,在主导会议的反法西斯国家领导人心目中,欧洲战场在二战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上述设问紧扣会议召开的位置及位移,折射出二战中欧洲战场胜利的空间动态。设问(3)更深入地了解空间动态在每个会议之前的静态,调动教材有关欧洲战场的所学知识回答,用空间推时间,体现了空间思维与时间观念的高度结合。师生合作探究,可得出雅尔塔会议召开于苏联的雅尔塔,位于黑海边,德国进攻时该地首当其冲,故该地开会应该是在苏联反攻后,波茨坦位于德国境内,故应该为苏联反攻至德国境内后召开的。设问(1)—(3),从内容逻辑到空间逻辑,不断加深学生对欧洲战场进程的理解。其中的设问(2)—(3)变换了知识复习的视角,从空间维度引导学生分析会议召开的安全性因素,让时间与空间实现了互动,增强了学生历史空间思维的力度。

总之,组合排序法的巧妙运用可以让选考复习从易到难、贯通知识与能力,兼顾价值探寻,能够多层次、多维度地理解历史空间,使空间解释达到相当的广度与深度,从而较全面地推进历史地理观念的培育。需要指出的是,组合排序法并不排斥史料教学,也不仅仅只能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素养,事实上,上述教学实例也是将时间思维、历史解释等多种学科素养融合在一起的。

【注释】

[1]潘晓军、徐金超:《核心是关注历史的逻辑关系》,《历史教学》2013第11期。

[2]郭熙煌:《语言空间概念与结构认知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30页。

推荐访问:组合 培养学生 排序 观念 地理


[论组合排序法在培养学生历史地理观念中的作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