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计划

关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几点思考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0 08:38:49   浏览次数: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育人理念、教育理论,在每个时代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主要源于他的教育理论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虽然渗透着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但是与生活又是息息相关的。物理是富有内涵且深刻的学科,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需要有探索的精神去挖掘、去深究。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认为教师可以从生活的“浅出”与“深入”之间的联系中,来灵活设计物理课堂,正所谓拨开云雾见天明,这也符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相关理念。从四个方面论证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源于生活的现象,探究现象的物理原理;源自生活的启发,探究实验的物理验证;源自生活的素材,探究物理科学的价值;源自生活的实践,探究物理科学的实用。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初中物理;生活;教学设计

闲暇之时,我会阅读一些理论,作为教师,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总让我常读常新。在教育界,陶行知的名字无人不晓。作为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提出的很多理论至今对我们都有其前瞻性与指导性,历久弥新,关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也给了我不少的启发。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在其课程性质中强调了在教学中要体现出物理价值,即: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得到启发,自然而然地渗透物理学的原理,同时通过物理学的相关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能联系及运用。由此可见,物理这门学科与生活、自然联系紧密。如果说我们生存的环境给我们的是一种表象,那么物理学科便是透过这种表象而达到的一种“深入”的哲学,这种通过“浅出”的生活表象到达的“深入”的探究,在哲学上讲就是完成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进行灵活有效的课堂设计,以下是笔者针对这一物理哲理所做的一点探究。

一、源于生活的现象,探究现象的物理原理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现象是一种生活的表象,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途径。有的学生不喜欢物理,原因就在于没有了解物理学科的趣味,而不少学生之所对物理产生浓郁的兴趣,就是因为看似枯燥的物理原理,实则都源于生活的现象,教师在教学物理学的原理时,不要一味强调学生去记忆,而是让学生把物理原理从生活的现象中得出。

比如,教学声现象时,我在上课一开始就问学生:“声音是什么?这个在我们的生活中再熟悉不过,有美妙的音乐、繁杂的声音,我们通过自己听到的声音,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是这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表象,声音的深层次内涵体现着物理学的科学原理,比如,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有多大的能量?”学生通过生活的现象,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随后我又用一些生活现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我用一张纸、一个铅笔盒、一支粉笔这些随手拿来的工具,提示学生:“怎样能使这些工具之间相互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在这种看似“浅显”的生活现象里,一步步走进“深入”的物理学的原理,进而我在总结中提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传播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传播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源自生活的启发,探究实验的物理验证

既然物理学科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就好比“拨开云雾见天明”,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得到一些启发,进而探究实验的物理验证,通过实验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究。

比如,在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中讲到“物质的三态”相关知识点的时候,特别是讲到物质的“升华”,我一开始并没有把升华的定义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衣柜里的樟脑丸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小了,但是打开衣柜的时候,我们可以闻到气味,还有,在冬天气温很低的情况下,我们刚洗好的衣服晾在晾衣架上,但是发现很快变成了冰,这时候我们都知道衣服不能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硬邦邦的衣服渐渐干了。这就是物理上所说的“升华”。

随后我又列举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想:“让我们刚洗过的衣服快速地干,我们有哪些办法呀?”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学生很快提出了多种办法:“可以将衣服挂在通风的地方。”“可以将衣服放在衣服篮中平放摊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将衣服用洗衣机把水甩干。”“可以将衣服放在太阳下晒,或者在温度较高的地方烘干。”可以说,这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启发,结合物理学的相关原理,再回到生活的验证中,完成从生活到物理原理,再到生活的过程。

三、源自生活的素材,探究物理科学的价值

在探究、挖掘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时候,关键点在于什么?我认为在于乐趣。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对物理学科感兴趣的学生,无一不是乐于探究、乐于思索的学生,他们在探究物理科学的过程中,得到一些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学生前行的动力。在好奇心的指引之下,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教学“光现象”这一章节知识点的时候,我带了一个白瓷的碗和一根筷子,带到讲台上,结合学生平日的生活经验,很快发现筷子放进碗中就变成了弯的。我随后跟学生说道:“这个场景你们再熟悉不过了吧,但是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好奇地看着我,等待谜底的揭晓。随后结合我黑板上给出的光的折射的定义,学生了解到光是通过某种透明介质折射到别处,如果这种介质不是透明的,那么就会产生反射现象。随后我又通过光线在水中的折射图,给学生加以剖析,加深他们的印象。通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并且结合他们的夹角进一步分析。这时候学生对“光现象”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因为平日里他们只看到一些表面的现象,而通过对“光现象”的物理学分析,让他们更加理性地了解到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四、源自生活的实践,探究物理科学的实用

认识世界的过程,让我们拨开云雾见天明,智慧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完成认识世界的过程,更要完成改造世界的过程。物理学科是一门集科学、哲学、实用性于一体的学科。所以在我看来源自生活的实践,真正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和有用性,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物理学科学习的目标,让学习不仅变得高效,更是变得有效。

在学习“摩擦力”之后,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有意识地将摩擦力的原理应用于生活中。比如,学生在购买鞋子的时候,会留意一下鞋底,怎样的鞋底有更好的摩擦力,在路滑的时候不容易摔跤。把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带到课堂,让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车上的摩擦力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小组热烈的讨论,课堂达到了高潮,大家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温故知新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正是要求我们教学不要脱离生活,要紧紧联系生活实践,这也切合初中物理新课改的要求,初中物理作为一门集科学、哲学、实用性于一体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普遍都注重了科学性这一点,而没有深入地挖掘,导致学生对物理学科不感兴趣。其实物理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的特色,也有着人文性价值的一面。生活与物理不可分割,透过生活的“表现”,挖掘生活的“本质”,这是物理学科的奥秘,也是智慧课堂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

[2]陈少东.初中物理课堂需要真感受[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08).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莫厘中学)

编辑 韩 晓

推荐访问:几点思考 理念 行知 教育 生活


[关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几点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