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买卖合同

生物科学类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总结与思考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24 09:59:34   浏览次数:

摘 要:近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等学校得到了广泛实施,国家对本科教育的模式又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旨在对我校生物科学类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生物科学类;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策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背景下,高等教育再一次被提上了新高度,2018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本文旨在以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为例,总结相关经验,以便更好的践行生物科学类本科生导师制,旨在提升生物科学类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我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已有十余年,覆盖临床医学类、生物科学类、生物信息、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等专业。其中,生物科学类本科生导师制分为学业指导和科研训练指导两类。

1 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分析

1.1 导师制实施的时间

我院在大一下半学期开展导师制聘任工作,实施过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入学新生很自然的会将高中阶段的学习习惯带入到大学学习中,学生有可能会对大学授课模式多样化如自主学习等授课方式表示不习惯甚至有压力。此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导师选择与考核

学院对于导师的选择有准入制度和动态考核制度。需要考虑教师的专业技术知识、学历水平、工作经验和指导学生的能力等多方面条件。包括(1)导师应当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2)了解高等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热爱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3)一般要求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有一定主持科研项目的能力。

学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考核主要包括指导学生评议,导师自评及主管部门评议。根据考核结果对导师进行动态调整,对获得的成果登记并存档等。

1.3 导师的职责

经过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过程,学院向师生公布选择结果,学生与导师沟通确定具体的指导过程。导师的职责主要包括:(1)学业导师需要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定期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2)根据学生的志向和特点指导学生制定学生个人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辅导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困惑;(4)指导学生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专业兴趣;(5)科研训练导师要为学生提供科研场地、制定科研训练计划、开展科研训练指导等。

1.4 导师制实施的意义

导师不仅是学生学业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指导者。本科生导师制结合科研训练项目平台,弥补了目前本科生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若干问题,有助于学生了解最新学科前沿,强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培养良好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2 导师制实施存在的若干问题

不可否认,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学生层面主动性缺乏

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习惯于被动接受。学生在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或者学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联系自己的导师。倘若学生不能主动与导师进行互动,那么本科生导师制就很难发挥其作用。

2.2 导师资源配备不足

学生和导师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势必会出现多个学生同时选择一个导师的现象,如果导师指导的学生过多,那么导师制实施的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有的导师本身的教学科研任务就很繁重,导致学生与导师沟通交流的机会不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标准不同,有严格有疏松,也会对指导效果产生影响。

2.3 考核评价缺乏量化标准

本科生导师制只是学生培养实施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学生学分组成的部分。同时对导师的教学工作量认定缺乏量化指标,这对教学管理部门提出了要求,需要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调动导师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导师制实施的反思

早在2011年,教育部公布实施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我院导师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莙政项目、医学部课外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将本科生导师制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同时,导师制的双方“学生+导师”需要加强联系,充分建立导师制。通过多种途径的联系方式如短信、微信、QQ、邮件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此外,在学院管理层面,需要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修订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办法,对导师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这些都是亟待完善的问题。

4 结语

总之,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学校对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特性问题应予以重视和应对,积極探索适应本校本专业导师制实施的运行和管理体系,在“互联网+”背景下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的生物科学类卓越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智萍.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6(06):51.

[2]侯清宇,斯松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03):143-145.

[3]胡佳.大类培养模式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探索——以宁波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7(01):72-73.

[4]李慧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现状及思路调整[J].农业科教,2019(17).

[5]朱丽萍.导师制对生物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0):219-220.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00982)等。

作者简介:朱琍燕(1982-),女,江苏无锡人,博士研究生,实验师,研究方向:神经感染免疫。

推荐访问:本科生 生物科学 思考 实施 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