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营合同

多种传统的融合:《瓦尔斯格普世界地图》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4 08:42:20   浏览次数:

15世纪,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地蓬勃开展,迎来了近代科学的黎明。在奥地利。从15世纪20年代早期开始到40年代,出现了两个有着相互联系的科学研究中心。一个在维也纳大学,其领导者是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冯·格蒙登(Johannes von Gmunden);另一个在维也纳附近的克洛斯特新堡(Klosterneuburg)修道院,主要人物是天主教修士格奥尔格·马斯亭格(Georg Mustinger)。有人把他们称为“克洛斯特新堡一维也纳学派”。该学派留下了许多文献,包括天文学和数学论著,星图,日月食表等。除此之外,他们还研究了制图学。可惜的是,他们绘制的地图都失传了,只有一些文字资料保存下来,包括世界各地的经纬度数据以及文字说明。这些文献,被人们称为“克洛斯特新堡一维也纳地图资料集”。后人根据这些资料。曾复原过他们的地图。此外,15世纪的一些地图是根据“克洛斯特新堡一维也纳学派”的地图而绘制的,其中之一,就是这幅《瓦尔斯格普世界地图》。

《瓦尔斯格普世界地图》是圆形世界地图,直径约57.5厘米。该图于1891年在罗马的梵蒂冈教廷图书馆中被人发现,现在还珍藏在那里。地图上有文字写道:“来自萨尔茨堡的本笃会修士瓦尔斯格普(Andreuswalsperger),于1448年在康斯坦茨(Constance)绘成此图”。可惜的是,我们对地图作者瓦尔斯格普的生平知之甚少。

欧洲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同传统的交融。就制图学而言,进入15世纪,其资料来源主要有这样几种。第一种是古典时代的传统,其主要观念是认为整个世界就像是一只大圆盘,四周被海洋所包括,大地位于中央。这种观念可以上溯到公元前8世纪末的荷马时代。第二种是2世纪托勒密的传统,其主要特点是认为亚洲最东端的陆地与非洲最南端的陆地相连、印度洋是个内陆湖。第三种是5世纪开始的基督教传统,它与古典时代的传统样,认为圆形的大地周围是环绕的海洋,但与古典时代不同的是,尼罗河、顿河和地中海构成一个T形,把大地分为亚、非、欧三大洲。第四种是欧洲的航海图,其主要特点是地中海、大西洋沿海标绘得非常准确。第五种是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影响,最显著的特点是地图南方朝上。第六种是欧洲人在刚刚开始兴起的海外探险中所获得的新资料。这几种传统不断融合。出现了一些很有特色的世界地图,《瓦尔斯格普世界地图》就是其中之一,而该地图又反映了“克洛斯特新堡-维也纳学派”的世界观。

《瓦尔斯格普世界地图》下方有长长的文字说明:该地图的资料来源包括两部分,一个部分是“世界舆图”,所依据的是“托勒密的《地理学》关于经度、纬度、气候带的记述”;另一部分则是“真正的、完整的航海图,供人们在各大海洋中航行之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地图中来自托勒密《地理学》及航海图的内容并不多。

《瓦尔斯格普世界地图》南方朝上。这是受伊斯兰地图学的影响。地图外围的九道圆环,代表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它们都围绕地球在运转,这是托勒密的天文学观点。整个大地的四周是连成一片的海洋,地图上方是非洲,下方是欧洲,亚洲在左侧,而大地的中心则是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城,这是中世纪的基督教正统观点。整幅地图色彩鲜艳,作者对于不同的色彩作了文字说明:“白色表示大地,绿色表示海洋,蓝色表示河流,褐绿色表示山脉;此外,基督徒的城市用红色表示。异教徒的城市则用黑色表示。”地图上的许多地方,还有比较详细的文字说明。

我们可以看到,地图顶部是非洲的最南端,呈三角形,与真实的地形颇为相似。而且,在地图作者看来。大西洋与印度洋实际上是相连通的。从大西洋可以航行到印度洋。但是,千万不要误以为当时已有西欧人作过环绕非洲南端的航行,更不要得出“郑和或其他什么中国人已经从印度洋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欧洲人是根据中国人的航海图而绘制出这幅世界地图”之类的结论,因为非洲南端有如下注文:“最遥远的极地,无法居住。而在极地附近,则有无数怪物:不仅有怪异的野兽。还有怪异的人”。地图上还有注文说,生活在非洲最南端周围地区的怪物有大嘴唇的人、狐狸的人、奇怪的巨羊,等等。关于这些怪物的传说,有的是从古希腊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如果这幅地图是根据实际航行或考察而绘制的话,那么,作者就不会写上这样的注文、不会认为非洲最南端无法居住、不会把古代流传下来的怪物置于这一带了。《瓦尔斯格普世界地图》上非洲南端的形状,当出自作者的想像。

在《瓦尔斯格普世界地图》上,非洲大陆一直向东延伸,这是托勒密的观点,但作者放弃了托勒密关于非洲与亚洲相连的观点。在图上。非洲东端与东亚之间有一条狭小的海峡,而且,海峡中间还有座面积颇大的爪哇岛(Java Insula)。这样,印度洋就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湖,而是与环绕大地的海洋相通。

与托勒密世界地图相比。《瓦尔斯格普世界地图》上印度洋的面积要小多了,而且,印度洋北岸的形状也很不相同。地图中间红红的大块,就是红海,不过被夸大了。阿拉伯半岛的形状基本上正确,但由于印度半岛的形状被严重后缩,致使波斯湾大大变形。再向东,则是条南北向的长长海湾,其纬度甚至与克里木半岛差不多一样高。由于印度洋中出现了许多面积不少的岛屿,使印度洋显得很拥挤。其中一个岛屿是塔朴罗本岛(Taperbana),上有注文:“胡椒之地”。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侵时,希腊人获知此岛,应是指现在的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附近还有一个无名岛屿,上有注文:“胡椒售于此”。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西欧人一直认为,里海是个与海洋相连通的大海湾。13世纪中期,到东方旅行的传教士证实,里海不是海湾,而是一个内陆湖,这个观点后来被许多人所接受。但在《瓦尔斯格普世界地图》上,里海依然被画成是个大海湾,而且与印度洋的那个长长海湾相对,使中亚成了一个非常狭隘的地桥,而东亚部分则成了个半岛,呈南北走向。

在东亚大地上,群山环抱着 个巨大的欧洲式城堡,尖尖的楼塔高耸入云,这就是伊甸园。根据《圣经》的记载,上帝创造出亚当与夏娃后,在东方建造了地上天堂伊甸园让他们生活。我们还可以看到,有几条河流从伊甸园里流出来,《圣经》记载说,尼罗河、底格里斯河等世界上的大河,就发源于伊甸园。

东亚南部呈半岛形,有人称其为“龙尾”。龙尾的末端,也就是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地方,有一段注文:“此地有巨人,能与蛟龙交战”。这种记载,也是得自传说。在国外,有人认为,《瓦尔斯格普世界地图》上东亚南部的形状,与南美洲相似,并以此推论早在哥伦布之前,即有人到过南美洲。但是,这种推论得不到史料的证明。如果一个人认为世界是圆形的话,那么,他把自己所不知道的海岸线想像成弧形。这是很正常的。事实上,我们在这幅地图上可以看到,不仅东亚南部是弧形的,而且。这条弧线直延伸到欧洲北部。在更早的欧洲地图上,也可以见到类似的画法。所以,所谓的“龙尾”符合欧洲地图学史的模式,符合作者关于世界形状的观念,却无法从中推导出与南美洲的联系。

东亚大陆的北端被里海海湾所阻断,海岸的西侧,有一段注文说,这里就是哥革与玛各的地方。这是古希腊传说与基督教传说相结合的产物,说的是古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打败了邪恶的哥革与玛各,并将他们关在高加索以北的地方。再往西。就是欧洲了。该地图对于欧洲北部地区了解得不多,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画法有许多错误,波罗的海的走向与形状也不对。相比之下,西欧画得比较正确。可是,与同时代的航海图相比,地中海地区显得不够准确。

《瓦尔斯格普世界地图》的作者是个天主教僧侣,但整幅地图的宗教色彩并不强烈。值得一提的是,地图上城镇与国家的名称,要大大多于山川河流的地名,可以说,这幅地图的人文地理学的意义要比自然地理学的意义浓厚得多了。

在《瓦尔斯格普世界地图》中,我们看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多种文化传统的交汇融合,而近代文化正是在这样的交汇融合中孕育而成的。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推荐访问:瓦尔 融合 多种 传统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