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鉴定评价

形象美,让数学学习充满无限乐趣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9 08:42:25   浏览次数: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学教学与美感教育相结合实践研究——以赣州市某小学为例》(课题编号:17096)阶段性成果.

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数形的有机结合,组成了万事万物的绚丽画面.数字美、符号美、线条美,等等,无不具有形象美.几何形体中那些优美的图案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变态性,圆蕴含的广阔性……都给人以无限遐想.脱式运算的“收网式”变形以及统计图表,则是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可以说,在数学世界里,数字与图形,平面与立体、静止与旋转,使数学学习充满着无限的乐趣.

一、展示数学的简洁美,让学生从此爱上数学

简洁美是人们最欣赏的一种美,在艺术、建筑、徽标等的设计中最为常见.数学更是以简洁而著称.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展示数字的美、数学符号的美以及线条的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美的外在表现.例如,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数学王国是由数不清的数字组成的,所有的数都可以由1,2,3,4,5,6,7,8,9,0来表示,来自不同国度、拥有不同母语的人通过学习,都能够掌握数字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描述.让孩子们从一开始接触数学学习,就能够感受到她的简洁之美,从而爱上数学.我们还可以展示数学符号的简洁美,如,未知量x,y,z;已知量π,e,a,b,c;运算符号+,-,×,÷,sin,cos;函数关系f(x);形状符号△,□,;大数和小数的表示10221,28 6243,10-900;等等,无不体现着数学的简洁美.

“数学中所谓美的回答,是关于困难而繁杂的题目的简单回复.”(法国哲学家狄德)事实上,数学的简单主要体现在简单的语言以及求解方法的简化.数学起源于哲学,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数学中的体现就是统一性.统一是简单的基础,简单是数学的魅力.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统一的眼光看数学,领悟动与静的统一,数与式的统一,运算与映射的统一,二维与三维的统一.当我们用统一的眼光去看待数学,才能将数学由厚读薄,由浅入深,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简洁之美,从而爱上数学.

二、理解数学的对称美,让数学学习遇见惊喜

可以说,数学中的对称随处可见:简洁的数学运算公式本身就富含着对称的元素,比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以及二项式的展开式:(a+b)n=C0nan+C1nan-1b+…+Cn-1nabn-1+Cnnbn中,C0n=Cnn,C1n=Cn-1n,C2n=Cn-2n,…,也显出一种对称美.

除此之外,图案的对称美更让人赏心悦目,几何中的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球对称等,组成的图形变幻莫测,更不用说利用中心对称、轴对称、镜像对称等可以幻化出无数令人惊喜的美妙图案,带给我们舒适优美的感觉.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空间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圆也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为什么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呢?因为这两种形体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此外,像一般的正多边形,正多面体,旋转体与圆锥曲线等,都体现出了完美的对称性.

对称是数学美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对数学概念,对立统一的重要体现,在形式和结构、命题和图形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必要性.在几何中,从最基础的圆、椭圆、双曲线到各类几何变换群,对称性都体现得相当明显.这些对称性是数学形式美的直观表现,它直接给人以美的享受,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平衡感和充分的审美体验.

另外,数学中更多的是基本概念、定理、法则的对称性,这也是数学内容对称美的具体表现.在小学数学中,奇数与偶数、合数与质数、约数与倍数、整数与分数、和与差等,都有一种很强烈的对称美感.而在具体的几何图形内部,如,平行四边形的两对边相等,三角形中的角与对边的关系等,都散发着对称美的光辉.

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下杨辉三角组成的美丽的对称图案: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1 6 15 20 15 6 1

……

在杨辉三角的图案中,每一行除了首尾的数字是1以外,其他的任何一个数字均为左上角和右上角的数字之和.这样就构成了极有规律的,并且是呈对称形状的三角图案了.它的构形优美、结构奇特,体现了整齐、对称、协调,给人以美的感受.

此外,类似的例子还有“1的金字塔”,等式的右边都是“回文数”: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11111111×11111111=123456787654321

111111111×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解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称美:

0×9+1=1

1×9+2=11

12×9+3=111

123×9+4=1111

1234×9+5=11111

……

数学之美,美在数学对客观世界和谐协调、井然有序的真实反映.领悟到了数学的美,可以使人们拥有对客观世界居高临下、囊括一切的认识,体会到揭开奥秘之后恍然大悟的惊喜,从而增强人们洞察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三、欣赏数学的奇异美,让数学学习充满无限乐趣

在生活中,人们提起数学的时候通常会说“奇妙的数学”,的确,数学的学习和解题中确实有一些非常规的奇妙的解法,让我们的思路不再墨守成规,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数学的奇异性.

徐利治教授说“奇异是一种美,奇异到极度更是一种美.”奇异性是数学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显示世界中非常规现象的一个侧面,也是数学发现中的重要美学因素.数学领域中的一些新的观念的产生,就是来自对奇异美的追求.

先看看“幸运的倒序数”.在多位数的减法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倒序数连续相减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比如,451从右往左念就是154,相减得多少?板书451-154=297,297的倒序数是792,相减得多少?板书792-297=495,495的倒序数是594,相减又得多少?这样,会不会一直减不完呢?大家猜猜看.”

学生的兴趣立刻高涨,有的猜,有的思考,有的干脆动笔计算.教师及时引导:“答案到底是多少呢?快算一算吧!”短暂的安静之后,有学生兴奋地喊:“0!0!最后结果是0!”594-495=99,99-99=0.

“那么,是不是只有451有这样的情况?其他的三位数与倒序数连续相减也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跃跃欲试,投入到计算当中……“我找到了一个!623!”……“我也找到了一个!542!”“还有,311也是.”“654”……

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简洁、对称、奇异的变化,吸引着学生一步步地感受着数学的魅力,给枯燥的计算课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好玩又有趣.

讓我们再看看缺8数拥有着怎样有趣而奇特的性质:

12345679×9=111 111 111

12345679×18=222 222 222

12345679×27=333 333 333

12345679×36=444 444 444

12345679×81=999 999 999

12345679×12=148 148 148

12345679×15=185 185 185

12345679×57=703 703 703

我们在教学“奇妙的9”时,还可以列举以下式子,这也是数学奇妙性的反映:

2×9=18 1+8=9

13×9=117 1+1+7=9

26×9=234 2+3+4=9

56×9=504 5+0+4=9

78×9=702 7+0+2=9

通过观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任意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乘9,乘得的积的各个数位上的和仍然是9.这是多么美妙的发现啊!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数学的神奇,感受到了数学自身的魅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正如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只是,你发现了吗?发现数学、发现数学之美.用心去体会吧,数学自有她非同一般的美,犹如行云流水的诗句、婉转美妙的乐章、令人爱不释手的画卷、使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同样会使数学学习者们激情荡漾,兴趣盎然!让我们用心去教学,用智慧深层次地去挖掘,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她的美学价值,她丰富而深遂的思想内涵对人类思维的深刻影响,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美的享受,不断深入其中,欣赏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滕耀云.数学美 数学思想方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吴振奎.数学中的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刘红胜.感受数学的美[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159.

[4]张卫林.浅谈数学中的美[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63-64.

[5]刘凤林,李俊.浅谈数学符号[J].数学通报,1986(3):27-29.

[6]闵诗中.数学符号化对数学学习和数学思维的意义[J].中学数学研究,2011(1):17-18.

[7]张祥勤.数学中的抽象[J].山东教育,1998(6):14-15.

[8]徐五光.数学美与数学的统一美[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3):39-46.

[9]周鹭.在数学中感悟美[J].理科爱好者,2009(3):86-87.

[10]彭宪亮.感受数学美,享受学数学[J].中学数学研究,2011(2):12-14.

推荐访问:乐趣 充满 形象 数学 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