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简历模板

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研究综述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0 08:50:27   浏览次数:

摘 要:扎染,是中国古老的印染技术“四缬”之一,它始创于两汉、兴盛于唐宋,2006年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同时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是中国保留扎染传统工艺最为完成的地区,历来深受各界学者的研究和关注。笔者根据目前在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资料,从传统工艺研究、图案纹样研究、应用范围研究、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产业化发展研究五个方面,就国内学者对白族扎染工艺的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进行述评。

关键词:白族;扎染工艺;研究综述

一、传统工艺的研究

余宏刚《大理白族扎染的工艺变革与创新》一文以周城扎染的工艺变化为研究对象,研究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历史发展、工艺流程、扎染的主要针法,在扎染的染料制作变革和制作方法研究上,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价格、族群集体意识、市场竞争等是影响大理扎染工艺创新的主要因素,认为融入新工艺新科技、增强传统工艺表现力是白族扎染工艺变革与创新的新路径。

林芳璐《云南白族扎染工艺的可传承性设计研究》在通过对周城村扎染工艺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从设计艺术的专业背景出发,将现代继承方法应用于产品设计,如扎花工艺、图案的染色之中,设计出具有时代风格的家居产品,并借此来探讨传统非遗工艺的可持续性发展。

《扎染工艺及其艺术性研究》《浅谈民族手工艺的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传统扎染工艺的创新与织物风格》等文献都是从扎染的传统手工艺进行思考和探究,探析扎染手工技艺的发展和创新之路,对扎染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扎染图案纹样研究

对扎染图案的分析学者有对其整体多类别的图案造型进行了艺术特征及美学价值等方面的分析,也有对个别具有典型代表的图案进行了探析。

张兴莲《云南白族扎染图案的艺术特征》提出白族扎染图案的题材多来源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或生产生活环境,其题材类型主要分为动物、植物、几何三种,题材造型传神、夸张,构图设计讲究对称性和均衡性,色彩运用注重协调搭配,同时色彩的对比也十分明显可见,这些鲜明的艺术特征是扎染技艺区别于其它类型纺织品印染工艺的重要因素。

田顺《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之蝴蝶图案探析》联系扎染的工艺对其蝴蝶图案的样式分类、造型方法、构造布局进行了剖析与论述,并结合大理周城白族的风俗习尚、宗教信仰、传说故事对蝴蝶图案的文化寓意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认为蝴蝶图案不仅反映了白族世俗观念中对于吉祥寓意的崇尚,还表现出白族多神崇拜中对于自然的敬畏以及神灵的尊奉,同时也揭示了白族传统社会中对于爱情的大胆追求与褒扬赞颂。

《浅析当代白族扎染图案的造型特点》《大理白族扎染纹样的研究与应用》《扎染图案造型设计及染色工艺实践分析》等文献都是从扎染工艺的图案纹样及造型特点进行研究,提出扎染工艺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图案样式和风格种类,这对扎染手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扎染应用范围的研究

扎染技艺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阔,除传统的服饰、背包等日常生活用品外,还可应用于文化旅游商品、现代服饰、室内装饰、纺织品等方面的制作和开发设计中。

殷群《云南大理周城扎染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剖析了当前周城村的扎染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对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宣传和促销手段有限等的问题,提出了应该细分市场、体验参与式开发、处理好产品与客源地的文化背景的对照关系、深入挖掘扎染文化内涵、建立品牌的扎染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同时也要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扎染文化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尤钰夏《扎染艺术在室内装饰中的艺术形态研究》通过对室内空间装饰中要素的分析和把握,以及对扎染艺术的艺术性、功能性和本质性的表达和呈现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认为将扎染艺术融入到室内装饰中进行新的再创作和再发展,可以营造出具有个性和文化氛围的室内空间氛围,并提出对传统扎染艺术元素的重构和再创造是今后室内装饰创新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何苗《关于扎染艺术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创新与发展探微》在简要介绍扎染艺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丰富主题图案花纹、改变传统的色彩层次与肌理变化、创新工艺形式与技法的相关对策、拓宽扎染艺术元素的应用领域以期提高纺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及扎染艺术在纺织品设计中创新与发展。

文献《白族扎染工艺及其相关特色产品的开发》《扎染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扎染艺术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创新与发展》等文献从扎染元素的文化旅游商品、纺织品、室内装饰、现代服饰的应用研究,扎染作为一门具有明显民族元素的文化艺术,在保护和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对扎染艺术进行再创造和利用,既可以拓展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多样途径,还能在此基础上扎染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四、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保护传统与创新发展并重是生产性保护的真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这是我们开展生产性保护必须坚持的原则,这也符合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实际。不论是2006年扎染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之前还是之后,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研究扎染艺术一直都是学界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刘傅森在《关于白族扎染的文化思考》一文中提出当今的白族扎染生产存在着丢失传统的危机和风险,要走出生产发展的困境,提出必须保持白族扎染的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拓宽市场,发展多种样式的扎染产品,通过细分人群需求,满足市场的需要,这样才能保住白族扎染的文化性和历史性。

金少萍《白族扎染工藝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提出在旅游背景下的白族扎染工艺文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护与开发:创建周城白族扎染工艺文化博物馆、进一步发掘扎染工艺、从保持手工扎花、植物染料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工序、产品包装、产品脱色问题的解决等方面走扎染精品化之路。

卢芝艳《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的教育传承机制探究》采用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扎染的传承情况、传承问题、传承价值、传承意义的重点探讨研究,尝试提出从“物”到“神”的传承发展理念的转变、学校制定出明确的培养教育目标、建立白族扎染传承的学习型社区、利用民俗节日和旅游活动促进扎染文化的传承的有效的白族扎染传承机制。

《浅谈民族手工艺的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旅游开发分析》《民族工艺传播介质的符号意义变迁与传播路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白族扎染技艺的保护为例》等文献在对白族扎染技艺的现状进行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扎染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困难的原因有布料染料供不应求、收入微薄导致从业人员不足、过分追逐经济利益忽视传统工艺等,并提出产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政府调控与传承人的组织培养、产学研相结合、法律法规保护等保护白族扎染的对策和方案,以此来推动周城村白族扎染业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可创新和持续发展。

五、产业化发展研究

当下很多学者提出“生产性保护”的观点来对非遗进行保护“生产性保护”是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取得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遗”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保护、延续,实质就是对非遗进行产业化开发,在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保护与开发的并重,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是对扎染产业的发展需要探讨的。

邱春林《发现民间智慧:大理州民族扎染业考察纪实》对大理州的两个民族扎染生产聚集区巍山县和周城村的自然情况、市场竞争力、所有制、创新动力等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将两地的扎染业所面临的现状形成对照,在对比中更加凸显出在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对扎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种種困难和危机,明确指出周城村的扎染业发展存在文化自觉意识不强、存在无标准产房、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恶性竞争,打价格战、产品款式雷同没有创新、长远发展思路不清晰等明显问题。

董秀团《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调查》对周城白族扎染工艺的发展模式和产销渠道进行了调查,发展模式主要分为家庭式生产和企业式生产两种,产销渠道分为以产定销和以销定产两种渠道,依托周城村北边的蝴蝶泉旅游景区的发展,扎染工艺旅游文化产品销售前景较为可观,但白族扎染要进一步的往更高层次的发展还需要从转变村民的发展观念、提高扎染产品的质量和科技水平、扩大生产规模、细分受众消费市场、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村落基础的旅游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探索,规范发展。

《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及其传承与保护——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染绣工艺开发为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以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业为例》《大理周城民族扎染业发展现状调查》《当代扎染手工业的问题及对策》等文献以周城扎染产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周城扎染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从促进扎染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方面提出周城扎染产业发展的合理性建议。

七、总结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总结得出,学术界对白族扎染技艺的研究范围十分广阔,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但笔者在假期走访周城村时发现,对于白族扎染技艺还有许多的研究空间可以拓展的。如可以对周城扎染的“璞真扎染坊”家庭生态博物馆旅游—体验—销售一体化的运作模式的研究,发掘周城扎染民俗旅游发展道路的研究方向,将会是一个研究的创新点。又如在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等智能生活方式发展的形式下,对传统的扎染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以智能设备终点为媒介载体将文化传递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在购买扎染产品时通过终端的H5页面、视频、音频、文字说明等远距离体验传统文化与手工技艺的魅力。再如周城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资源,开展“白族风情体验”一条龙旅游线路服务等。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脚步的加快,民族民间手工艺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冲击,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扎染技艺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是现在和将来的研究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这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途。

参考文献

[1]余宏刚.大理白族扎染的工艺变革与创新[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230-237.

[2]林芳璐.云南白族扎染工艺的可传承性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

[3]张兴莲.云南白族扎染图案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2014(03),240-241.

[4]田顺.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之蝴蝶图案探析[J].装饰,2016,113-116.

[5]殷群.云南大理周城扎染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J].中国商贸,2012,170-172.

[6]尤钰夏.扎染艺术在室内装饰中的艺术形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7]何苗.关于扎染艺术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创新与发展探微[J].智库时代,2017(07),266-267.

[8]刘傅森.关于白族扎染的文化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7(12),85-92.

[9]金少萍.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49-52.

[10]卢芝艳.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的教育传承机制探究[D].西南大学,2010.

[11]邱春林.发现民间智慧:大理州民族扎染业考察纪实[J].民族艺术,2008(02),66-73.

[12]董秀团.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调查[J].民族艺术研究,2003,70-79.

作者简介

曹翠芳(第一作者),女,1993年12月,湖南常德人,硕士学位,云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民族艺术文化产业。

杜渐(第二作者),女,1993年7月,四川成都人,硕士学位,云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工艺。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推荐访问:白族 大理 扎染 综述 工艺


[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研究综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