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经验

传统相声界的师父真不是郭德纲那样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5 08:43:35   浏览次数:

zoޛ)j馟iiiii饨ky工作。1956年,全国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演在北京举行,马季先生也由此出道。

当时,中国说唱团的领导将马季先生委托给侯宝林、刘宝瑞等人为徒,这在之前的相声门中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要知道,在旧社会,师父私底下“夹磨”(教学)徒弟,是绝对不许旁人“荣门子的”(偷学窍门)的,更不用提这几位顶尖的演员同时传授一个人。

故而,当时马季先生真的是得天独厚的一位,恐怕日后都再难寻——这就相当于国家下令集合了大班主、少马爷以及田立禾等老先生,就夹磨一个票友一样。其实当时的领导也好,当时相声门中人也好,头脑中已经不再有那种门派之别了。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更类似我们现在学校中的“老师-学生”走读关系,而不是之前“封建师徒”关系。

除了师承关系的改变,相声演出安排方式也有所改变。街头的相声艺人越来越少,进入到“国家体制”之中的演员越来越多——相比起解放前的见天吃饭的撂地演出,或者时常受到资方压迫的情形,能进入到文工团享受固定待遇,是非常值得羡慕的。(大班主当初也曾想尽办法进入到体制当中啊,后来不也还是去了铁路文工团?)

在此过程中,旧社会中的“穴头”基本就消失殆尽了,演出的安排更多地在“各级领导”手中。同时,这时期的相声表演开始有了更浓重的“舞台范儿”,穿中山装和西服的越来越多,穿大褂的越来越少——大班主当年抱怨某些演员穿着像政府官员,大概也就是由此开始的吧。

另外还有一个传播媒介的改变,也为相声演出带来了变化,这就是电视机。

之前,无论是哪种曲艺形式,人们都要去所谓的“小剧场”现场打票,或者去茶馆喝茶才有机会听到或者看到演出。

可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逐步进入到了千家万户,人们的娱乐选择就逐步起了变化,坐在家里看电视节目就成了一个新的选择——其实在此之前,电台广播就已经走在了电视前面,在旧社会的时候,电台就邀请过很多曲艺艺人去现场演出自己的节目,或者录播他们的节目。

然而,电视机不仅仅一个简单的“能看的话匣子” (对无线电的旧称),与之伴生的一个大型综艺类节目可能一下子改变了整个演出市场,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大家还记得大班主的那一段《我要上春晚》吧)

德云社的那点子事儿

我一度本以为民间的相声现场演出会绝迹,直到在网上看见了大班主的视频。那时候,甚至临睡前也要听上一段,不为催眠,就为了笑累了睡个好觉。而如今的德云社,简直是个“巨婴”。

论规模,德云社的整体成员人数恐怕是史无前例的;论产业,德云社除了相声以外,还有自己的剧场,还有德云华服,甚至大班主和马伊俐还一起卖过面膜;论影响力,大班主出面坐镇的电视综艺节目也都挺火爆,无论是花样男团、笑傲江湖,还是欢乐喜剧人。

说白了,“跑江湖的”不仅“安了座”,而且“火穴大转”(生意异常兴隆)。想当年,启明茶社虽然也火爆,但是却是真的家族,而且还有往来的名家无数,不独自己一门。而像德云社这种规模的相声团体,后无来者不知道,但真的是前无古人了。

在德云社十周年庆典上,很多老前辈都很激动,都没想到说相声也有这么一天。可是,我总觉得,如今这个德云社就不是那个味儿了,我脑海一想起德云社就想起了朱云峰和岳云鹏两张大脸……巨婴一般。

我还是挺怀念早先的那个德云社,朱云峰还是《武训徒》里的烧饼,岳云鹏还在扫地,闫云达那年来寻大班主,在台上与何云伟互称“大师哥”。我还是有些怀念在德云社自己的舞台上,还曾演出过一场“非常6+2”,曹云金蹦蹦跳跳地号称自己是“少班主”,迟早要继承大统。郭麒麟上台叫于谦老师爸爸,还说过年带着礼物看怹去。

我甚至更怀念,耳钉徐(徐德亮)还在台上的时候,大班主“夸”他就喜欢那些不可乐的段子;还有大班主捏着鼻子学“丐帮少帮主”李大眼(李菁);还有“文字辈的”,一辈子也没怎么混出头,老了老了倒找到自己舞台的四个老头:双肩抱拢张文顺、有点儿意思王文林、嗓音宏亮李文山、口齿伶俐邢文昭。那时候大班主有个节目,就是让四个老头倒着班的给自己捧哏。

这时候的德云社的阵容,颇有一种德云社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的感觉。(其实,北京有另外一个一度火爆的相声团体,就是王自健领衔的“第二班”,当初小王爷自己解释这名字的意思,便是不敢与德云争第一。)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么强大的全明星阵容,却走到了如今师徒反目的这般田地了。

这阵容里第一个走的是徐德亮,那时候,大班主已经走上自己的人生巅峰,四处的邀约应接不暇,天桥乐的剧场已经不常来了。徐德亮在这档期期间,还攒过几次底,而后就爆出了当时挺让人震惊的一个消息——在微博上宣布自己退出德云社。

那时候,我觉得,这事情也算是“白璧微瑕”吧,而且心里也希望徐德亮和王文林俩人自己“挑班”能火。

这阵容第二个走的,就是大师哥何云伟了。当初大班主和春妮一起办了一档节目,叫星夜故事秀。这节目开办的时候,真挺火爆的,连我妈都爱看。后来大班主将这个节目过给了“合理”二人(何云伟、李菁)。

这事情我琢磨着,应该是大班主在徐德亮的事后,反思了一下,给徒弟个扬名立万的机会。然而,之后事情就起了变化。大班主和北京台某位领导闹翻了,大约是要求“合理二人”从星夜故事秀上退下来。可是……何大拿没听他的,于是“人又少了一个”。

这之后,大班主约略是痛定思痛了吧。就我所知,他要求和所有的徒弟门签一个十年长的契约。于是,他自幼带大的“少班主”大金子,也走了。最后倒是剩下了“说学逗唱,占一个忠字”的小月月(岳云鹏)。

大班主真无过邪?怕是不敢说吧。其实,在徐德亮与何云伟身上发生的事情,我无论感情上还是道义上,还是倾向大班主的。可是到了大金子这儿,我是真有些动摇了。

说实话,就算是传统的三年零一节,外加两年打工钱,也没有这么一签十年合同的吧?可能大班主觉得自己家里的人给个面子总该签下,有什么事日后再说。可这是合同啊……签了就有法律效力。

在这上面,大班主到底如何思想,恐怕旁人无从得知。但是从此开始,曾经的少班主跟大班主之间算是分道扬镳了。

哎,一声叹息。

看似传统的《德云家谱》

传统师徒关系,其实不仅在相声里,在传统曲艺行当里都是很普遍的现象。不过正如在前文中所提及的,师徒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师徒关系其实是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

解放前,三年零一节的学徒,吃住皆在师父家中,虽然免不了伺候师父起居的琐事辛苦,然而也必然要得到师父的私传。

解放后,至少在文工团中,这样的模式是运行不下去的,在这里师徒关系其实更像是一种“老职工带着新职工”的感觉。

无论在哪一种模式下,教育的效果应当是肯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都类似现代意义上的单对单授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师徒关系都不是工作关系——师徒关系是技艺的传授,而不是相互管理的关系。师父对徒弟的管理仅限于在学徒期间,一旦学徒期满,在工作上彼此就是同行关系了,师徒关系更多地体现在私下的情分上。

在解放后的那种新式师徒关系中,即便在“学徒”期间,师父也就更没有以往那么大的权限了,新老职工之间也不是领导和下属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总得来说,师徒情分和分蛋糕这两件事当然要区分开来。

可是在德云社中,师徒关系和工作关系似乎是被等同了。说实话,在我看来,无论是大金子,还是何云伟在学徒期满之后,大班主其实至少不应当再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徒弟,而应当是自己的同行。

合同的话,就要按照市场价格来给,双方合议不成,“学徒”自谋生路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生意的归生意的,师徒的归师徒。如今德云社编写了这份家谱,看似是在叙师徒关系,实际上却是在行管理之事。大班主在微博之上的历历红字,为警效尤,很难不让人觉得这是在做给其余徒弟看。

要知道,相声历史上其实也不是没编过家谱类似性质的东西,然而那是为了厘清和统计各地的相声演员。要知道,过去“逐出师门”可是得把罪徒所犯之事一一言讲出来,然后通告全行。

不过这一般都是门内事,断然没见到如此大张旗鼓的,由是观之,《德云家谱》看似传统,其实倒真的算不得是一个传统的事情。

推荐访问:师父 传统 相声界 郭德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