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题目

浅析弱势群体的情感缺失后遗症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4 08:46:35   浏览次数:

摘 要:一个在2007年便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写了这部被称为充满哲理意味的“恐怖的好小说”——《第五个孩子》。作者多丽丝·莱辛,用她独特的叙述方式,开启了一道让世人了解弱势群体的大门。她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滴血的现实,并非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尤其当这个孩子是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怪胎时,抛弃这个孩子,从而获得身心的解脱,也不是不存在的事情。但是,父母的身体解脱了,他们的心灵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吗?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母亲海蕊和作为家庭的“怪胎”的班的情感经历,来说明作为弱势群体的人,在情感缺失后会呈现的不同状态,也许他们需要的不是社会的认同,他们需要的是社会的爱与宽容。

关键词:弱势群体;情感缺失;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1

一、计划外的多余人——注定情感缺失

戴维和海蕊原本是一对幸福的夫妻,他们也很喜欢孩子,但在连续生育了第四个孩子以后,他们已经深感经济和家庭负担不堪重负。但没想到的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海蕊又生下了第五个孩子——班,也是小说的隐形主人公。他的出生,从一开始就可以用多余二字来概括,班从在娘胎里就开始折腾海蕊,到后来的各种怪异表现:食量惊人、体力超人、破坏性大等等,全家人除了母亲以外,没有一个人喜欢他,此处也可以理解为伟大的母性使然。所有人都只看到了班的缺点,并且无限放大,包括他的父亲戴维,也希望他早日消失。人们对异类的划分总是那么一厢情愿,只要被归为异类的人,势必会承受很多本不属于他的压力和排挤,作为不到三岁的小孩,他是弱势群体,作为这个家庭最小的孩子,他也是弱势群体,但他在情感上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他走上了一条犯罪的不归路。

在小说中,几乎没有描述班的家人进行沟通的场景,班曾试图像其他人一样学着和别人打招呼以期待有真正的交流,然而所有人都像躲避瘟疫一样逃离开,他最后只好放弃改变,干脆重新做回自己,甚至变本加厉,开始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海蕊都不得不放弃他,何其可悲。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视,自私自利大概才是毁灭人性的真凶吧。

这个多余人最后居然成为了街头小霸王的领袖,这些被父母放弃的孩子,难道不是社会的异类和边缘人的代表吗,情感和家庭关爱的缺失让他们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归属感,没有同类,是一种很缺乏安全感的漂泊。

班这个多余的小孩,从一开始来到这个家庭就自带悲剧色彩,在疗养院里奄奄一息的他,对融入大家庭已经失去了最后的希望,这个先天就没有得到上帝眷顾的孩子,在亲友中间也没有得到本该属于他的关爱,是家人的冷漠、无视将班一步步推向了悲哀的深渊。

二、父权制话语下的弱势群体的挣扎

海蕊这个人物的设置,在小说的开始就已经锁定了,她就是一个典型的受丈夫影响甚至控制的女性。从结婚生子到照顾家庭,这个人设就是一个完美的传统女性。及其符合戴维这个大男子主义的择偶标准。海蕊认为家庭幸福就是应该建立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分工之上,试问有这样想法的女性,如何去挽救自己绝望的儿子。对于前四个孩子而言,海蕊的母性角色扮演的非常成功,而在班这里,她之前建构起来的父权制下完美的母性形象逐渐崩塌。在如何对待班这一问题上,将班送到收容所这一决定,也充分揭露了父权统治对母亲的限制和控制。母親所代表的弱势群体,无权,没有经济来源,最后导致主体性的丧失,在班的问题上,海蕊根本就没有绝对发言权。

海蕊作为弱势群体,家庭成员也没有真正关心过她的内心感受,丈夫并没有因为班的问题与海蕊商量解决的对策,而是一味地想将这个麻烦的孩子送走了事。可怕的是海蕊接受了主流意识的决定,觉得放弃也是一种解脱,然而她忽略了女人有母性的天性,最终她又将班接了回来。她的这一决定强调了母子之间的自然联系,更将两个弱势群体联系了起来,既然没有旁人的关爱,那么情感上的缺失就只有他们彼此来弥补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海蕊也通过这一行为实现了对自我的救赎。

如果用克里斯托娃的“异质伦理学”来阐释这种救赎,那么这种母子的自然联系是对父权制的超越,通过海蕊对班的拯救,母亲的角色超越了父权的限制,拒绝了传统的母亲对父亲言听计从的规范化,并建立了自己的母权系统。

作者多丽丝·莱辛将对弱势群体的忽视、排挤、边缘化用陌生化的语言符号表现出来,让读者去深刻剖析将弱势群体推向极端或是彻底变质的原因,在这个充满人性光辉的世界里,作者试图用这种残忍的写作手法和文字,让我们从知道现实社会有这样的人存在,过渡到了解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这个残酷的事实,来提醒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帮助。抛弃和消灭并不能解决最终的问题,只有正视他们,与他们沟通,并与之和谐共处,才能体现建立和谐社会的主题。这里套一句《士兵突击》里的台词:不抛弃,不放弃。虽然环境不同,人设不同,但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它都是受用的吧。

参考文献:

[1]第五个孩子.[英]多丽丝·莱辛著.何颖怡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

[2]女性与文学——经典女性主义批评与经典重读.徐丽萍著.龙门书局.2013年12月第一版。

推荐访问:浅析 弱势群体 后遗症 缺失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