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入党自传

初三历史复习中的几个细节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9 08:58:22   浏览次数: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复习工作就是结网。如何把网结好结牢,收获丰硕之鱼呢?在初三复习中要讲究细节,这样网才会牢固,才禁得起实战的考验。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以“纲”为纲,明晰考试要求

所谓“纲”,主要指国家颁发的《课程标准》和《南京市历史考试说明》。简单地说,《考试说明》就是对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3个问题的具体规定和解说。《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要对《考试说明》进行分析,了解命题的基本方向和难度。这样才能在复习工作中做到胸中有数,复习有路。

二、回归课本,整理知识

课本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初三复习往往时间紧张,教学内容较多,相对习题量也较多,所以有些教师在总复习中抛开课本,征订大量的复习资料,试图通过多做、反复做来完成“覆盖”中考试题的工作,结果极大地加重了师生的负担。考试的试题都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是直接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习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略加修改、变形后作为考题;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合理拼凑、组合作为考题的。复习首先要过好课本关。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因此,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课本的阅读。阅读课本时,要全面看课本内容,如:书本例题、有关习题、课本演示实验和有关的分组实验。在看书过程中要划出重点和难点,了解哪些知识属于记忆性内容,哪些属于理解性内容,哪些属于综合运用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但是复习不是一味地看书,因为如果不细读、精读,学生就势必会产生味同嚼蜡之感。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因此,在看书前必须明确本课或本单元学习目标。以九年级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为例,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本课的内容标准是:(1)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2)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3)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同时指导学生通过看书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综合,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表解形式、图解形式进行归纳整理,使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

开始标志:珍妮机

棉纺织业 冶金业

采矿业 瓦特发明蒸汽机

动力革命 交通—轮船、火车

运输业

国家英国

欧美其他国家

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影响A提高了生产力

B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主义,确立起自己的统治

C整个社会出现两大对立阶级

D世界格局: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格局

这是第一轮复习。

从2006年开始迄今,南京历史中考采取开卷形式。开卷考能力,同学们避免了以往死记硬背的困扰,但试卷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题目也更灵活了,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常多下工夫。我认为在复习中基础必须搞扎实,因为不扎实的话即使开卷考试也不会运用理论。应该在复习的时候让知识系统化,不仅要分成知识板块,而且要注意板块之间的联系。

经过第一轮复习后的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历史基础知识,记住了不少的历史概念,然而,他们还看不清整部(或阶段)历史这座庐山的全貌,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还只停留在感性、零碎的层面上,还没有站在理性的高山上去看事物,没有能从宏观上把握知识脉络,弄清知识体系,当然也就不可能识其“庐山”真正面目去宏观把握历史了。老师要让学生登高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何登高山?要让学生学会对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构建。如在复习一个单元时可以对本单元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构建。也可以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成:战争篇、改革篇、文化篇、科技发明篇、人物篇等,按教材可分为古代篇、中古篇、近代篇等。

本文以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可构建如下网络:

近代篇:

无产阶级的斗争

与资产阶级统治

的加强无产阶级的斗争国际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诞生

资产阶级统治美国南北战争

俄国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有了上述网络和基本概念的有效存储,在遇到问题时,才能迅速将知识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

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具备了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能力,学生才能由历史的点发展到线、到面,并进而形成由分散到整体的立体历史以形成对历史的立体感知。由此,也就规定了历史板块复习的目的和任务。那就是: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及培养他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能力。

三、优化训练,勤于总结

考试是一门学问,中考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而且取决于临场的发挥。我们要把平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把平时考试当做中考,从心理调节、时间分配、节奏的掌握及整个考试的运筹诸方面不断调试,逐步适应。平时考试的试题要精选,注意试题的新颖性、典型性,难度、梯度和计算量适中。一般说来,考试时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不能让试题的难度、分量、熟悉程度影响自己的情绪,力争让会做的题不扣分,不会做的题尽量得分。然后认真、仔细读题、审题,细心算题,规范答题。其次,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讲究快速、准确。平时做题应做到:想明白、说清楚、算准确,即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密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每次考完后,学生自己都应认真总结,教师也要尽可能讲评到位。教师讲评最好能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②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③本题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④学生答题中有哪些典型错误?哪些属于知识上、逻辑上、心理上还是策略上的原因?教师自己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如何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更有重点、有针对性。

四、以“错”揪错,查漏补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说的“错”,是指把平时做作业中的错误收集起来。有人把试卷看成是一张一张的网,每次考试都相当于在捕鱼。如果发现有鱼从渔网上漏掉,就要及时修好渔网,下次捕鱼时才不至于有鱼再从这个洞里漏掉。学习知识也是这样。乌申斯基对儿童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作过心理学的阐释。他说:“幼年时期,从6岁或7岁开始到14岁与15岁止,可以称为机械记忆最强烈的时期。到这个时期,记忆已具有很多痕迹,而且利用词的大力支持,儿童可以迅速地和巩固地掌握新痕迹和新联想;但是内心活动即阻碍这种掌握的联想之重新组织与改造,还很微弱。这就是为什么幼年时期可以称为学习时期,而教师就应当利用人生的这一短促时期来丰富他的内心世界,使能运用思维能力所需要的表象和表象的联想。”有的同学做题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做过之后不问对错就放到一边。这种做法很不科学。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是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多数有用的经验都是从错误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发现了错误及时研究改正,并总结经验以免再犯,时间长了就知道做题的时候有哪些方面应引起注意,出错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如果平时做题出错较多,就只需在试卷上把错题做上标记,在旁边写上评析,然后把试卷保存好,每过一段时间,就把“错题笔记”或标记错题的试卷看一看。在看参考书时,也可以把精彩之处或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以后再看这本书时就会有所侧重。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除了把不同的问题弄懂以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及时归纳。做一道题你从不同角度想出5种方法,与做5道同类型的题用的时间可能差不多,前者的效果肯定比后者要好得多。中考碰到平时做过的陈题可能性不大,而解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要求都不会超出大纲,都会在平时复习中遇到,关键是要能触类旁通。

历史复习只有抓住细节,复习之网才会牢固,才会收获丰硕之鱼。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出版.

[2]新课程标准.

推荐访问:几个 复习 细节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