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先进事迹

漆画与中国画技法语言中的迹与象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9 08:43:49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主要以漆画和中国画的技法语言为讨论对象,以漆画的“磨”与中国画的“染”为例,介绍它们在创作中出现的迹与象。本文将分析漆画在“磨”的过程中,与中国画的“染”,二者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迹象碰撞。此外,本文主要围绕它们二者的技法语言,探讨漆画与中国画之间的迹象论研究,更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探索其中迹与象的奥秘。

【关键词】: 漆画;中国画;磨;染;技法语言;迹与象

在漆画中,“磨”是创作过程中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法,可以说是最简单却又是最难的主要工艺步骤。每刷涂一道漆,就要打磨一遍,再刷上一道,周而复返,“磨”就成为了主要的技法之一了。在本文中所提的到“磨”,是在所有工艺流程完成之后,对整体画面的“磨显”,在“磨”的过程中,心里必定是要有数的,因为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磨破,或者是磨出不想要的画面出来。当然,当中会出现无意之“意”,这个“意”指的就是不可捉摸、不可名状的“迹”,如果把“意”进行联想性的改造,则可称之为“缘迹造象”①。钟孺乾在《绘画迹象论》中明确地提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关于自然痕迹中发现和归纳形象,也许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尤其是面对破败和有污渍的痕迹,最适合心存目想,用理论家的话说,就是迁想妙得。②”这一点,我将在下文具体举例说明。那么漆画又与中国画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相通性呢,他们之间又会出现怎样的摩擦?二者又是如何用自身的语言来阐述迹、象的呢?

一、漆画与中国画的基本概念

1、漆画

漆材料最早发现于浙江余桃河姆渡出土的朱漆木碗,这可看做是一种迹的载体。因为其独特的特性,它可以用众多胎骨来表现,如纸、木、绵、麻、金属、玻璃等,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迹来表现在物体之上,又可以用材料本身来述说他的迹与象。漆画作为一门新的画种浮现于世,凭着它自身的语言和独特的魅力,使得许多从事油画、国画和版画的人爱上漆画,并且利用漆独特的技法语言和材料来诉说着他们浓烈的情感。

2、中国画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中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它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画。中国画发展到现代,诸多画家利用多种形式的技法语言和材料,来做迹造象。

二、“磨”与“染”的迹与象

1、“磨”与“染”

首先,“磨”所表现出的技法语言与中国画中的“染”是相通的。“染”是一层一层的叠加色彩,达到作者想要的效果,“磨”则是在一层层覆盖的涂料之下,对其进行整体的打磨。染和磨的过程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在反复的着色之后达到效果的一种技法。只不过前者是在每一步熟知的情况下完成,而后者则是在之后完成的。前者在最后效果出现的时候,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可以通过继续染色来达到效果,而后者是通过前面的铺垫,最后再进行打磨,在打磨的过程中可以控制画面的深浅,得到心中的迹与象。二者相通,又有不同,看似相似,却又不似。

2、迹与象,心之境

中国画中的“染”与漆画中的“磨”亦是在表达作者的心境,都是得出自己想要的和意想不到的美,在不可知的一面,它们可以画上等号。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③他提到“以手运心”,我想这应该很好地解释了“磨”与“染”。它们二者所出现的“迹”与“象”应會幻化出“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三、无意之“意”,迹的诞生

1、意之迹

漆画中最主要的步骤就是“磨”,而这与中国画的“染”又类似,“磨”与“染”形成“迹”,这种“迹”又可看作是无意之“意”。无意之“意”指的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而产生的“美”,这种美不仅仅是画面所带来的视觉美,更是一种迹的派生。无意间形成的迹与刻意去完成的迹,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2、迹之意

在我看来,这种“迹”的形成是由特定的环境、时间、空间所决定的,是未知的、偶然的、巧合的。比如写生来说,有它特定环境。什么是时间、空间呢?“时间和空间乃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乃是一种表示物质运动过程持续性、连贯性的物质存在形式;空间则是一种表示物体广延性的物质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都是与运动着物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们都是物质运动存在的根本、不可缺少的条件。”①这几句话很好解释了这一概念,然而无疑的是,这些都是形成“迹象”的载体。就我画水彩来谈,我以人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将国画技法融入其中,色彩的冲撞,水、色的痕迹都在散发着“迹”的浓郁气息。这个“迹”的产生是偶然的,所以这又可谓是“意”的体现。从迹象论的角度来看,我最终创作的作品赋予了我对其物体本身的情感与美的感受,我想这就是钟孺乾在《绘画迹象论》一书中谈到的“迹+象+X=画。其中的X,就是观念、境界、情感、美以及一切你想(或别人以为你想)表达的内涵”吧! ②那么,有意之“意”又是怎样的一种“意”呢?它所产生的的“迹”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3、无意之“迹”,有意之“迹”

对于漆画中的蛋壳镶嵌,白色的地方贴的是鸭蛋壳,当它被“磨”出来之后,又回到了当初的模样,这就是我所指出的有意之 “迹”。它是在装饰之前就已经安排好画面布局和主体纹饰了,里面用的是如石头、螺钿类的材料,所带来的则是刻意的美的感受。就单纯从这一点而言,这与无意之浑然天成之美会逊色许多,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它们却可以用来表现不同内涵与视觉感的“象”。

四、漆画与中国画中的“迹”的解读

1、相似之迹

“迹”指的是绘画中的笔墨、笔触、肌理、质感、色彩之类,又包含绘画材料(纸、布、木板)在内的迹理因素。我们就张导曦《海望》工笔重彩而言,从做迹角度来看,它所用到的材料与技法都类似于磨漆画。从漆画所用到的材料和技法语言来解读的话,这幅画面的鱼若隐若现,像是刷过一层层的黑漆、色漆和透明漆,又贴了金箔和蛋壳打磨出来的一样。可这确是一幅工笔重彩画作品,里面确实用到了金箔,也有打磨的痕迹。而在汪天亮的漆画《思古幽情》中,他大量利用金箔(材料一致)和打磨技法(技法相似)。《海望》這幅画则用多种色彩来制作底色,将多种颜色分开调好,时而挥毫,时而端起碟子泼洒,让不同的颜色互相冲撞、融合,反复多次。这个可认为是一种“染”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是在做迹,而做迹的过程,又好像与漆画中的“磨”相似。漆画中,同样是将不同的颜色调制好,可以泼洒,可以刷涂,让色彩互相混合。

2、迹的差异

从实物来看,给观众的视觉感官又有所差异。《海望》画面中的材料突出,貼近看的话,矿物色颗粒清晰可见,形象生动,人物、船、鱼以及整体色调协调统一,给人以朴实、厚重的感受。《思古幽情》则在厚重的基础上,让人感觉神秘,漆立起的线条在四周萦绕,中间的图像符号意味深长,抽象而又感性。由此可看出二者在做迹过程中技法语言的差异,以至于它们所带来的X的不同。

五、我在创作过程中的迹象之境

迹与象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在可视的物象(包括自然物象和艺术形象)中,没有无迹之象,也没有无象的迹。在自然物象中,象是物的形状和体量;迹是物的质地和纹理。

绘画中,象是一道无形的界限,它既影响作品最终呈现的感觉,又表达了一种微妙的精神境界。我在创作过程中利用了解构的方式,将瓶瓶罐罐等物象解构重组,通过改变象的常态,来突显迹的存在。而作品中的奇迹异象,其中出现每一个信息,可能都会帮你揭开迷惑,享受瞬间。与此同时,你已经与作品对话了,共同完成了一次审美活动。在做迹的过程中,我会利用蛋壳、木屑粉、作为画面的主要材料,以迹破象。其次,利用装饰性的绘画语言将几何形体相互拼接、互相融合,以迹为主完成对象的表达,迹中有象。

我在创作国画的时候,主要利用 “染”的技法语法来完成,从墨、色、水的相互渗透和冲撞到整个画面迹的交叉融合。但它可以被认为是我心境中的象的传达,只不过是以迹的形式传达出来了,本不会让画一目了然,渗入更多的是象外之迹,达到意想不到的、未知的神秘效果。我没有很刻意、理性的去安排画面,大多是视同一律的造迹。所以,这种迹的方式对于此作品来说过于简单。在反复制作的过程中,更有其随机应变、因迹生象的可能。我们可以从此角度延伸,以迹来解象,象则更加丰富、更曼妙。

总的来说,“迹象”二字贯穿着整个绘画领域,本文中所论述的“磨”与“染”只是他们二者其中的一种技法语言。还有许多迹与象等着我们去发现,去了解,去发现其中的深邃奥秘。

注释:

①乐燕平,《时间和空间》,第3页

②钟孺乾,《绘画迹象论》,第13页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69页

参考文献:

[1]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乐燕平,《时间和空间》〔M〕,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

[3]张导曦,《现代重彩画金属箔表现技法》〔M〕,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3

[4]钟孺乾,《从迹象到境界》〔M〕,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

[5]宗白華,《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方来东(1994.11.24),男,安徽淮南,中南民族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

推荐访问:漆画 中国画 技法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