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考察报告

山地景观与城市景观审美体验比较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18 08:41:35   浏览次数:

摘要:在山地景观与城市景观的规划建设中,山地景观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且相互补充的。在较好的城市功能格局与经济条件下,城市居民显现出了对原生自然环境的充分向往。城市生活的紧张与其形态的相对单一是导致以休闲观赏为目的的山地景观鉴赏行为产生的内因,而世界范围的文化多元化与审美途径多样化是推动山地景观鉴赏行为的重要力量。在审美层面,山地景观因其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对城市规则的、易重复的简单形态有很好的补充效应,因此对于城市居民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关键词:山地景观;自然鉴赏;审美体验

一、山地景观与城市景观鉴赏途径的比较

城市景观与山地景观为人类社会提供必要的基础生活及发展需求、对自然的探索机会及社会长存的必要自然资源。其二者在以人类作为主体的情况下,相互联系相互辅助相互作用。观其两者的本质,是为人类繁衍生存提供所必要的功能性与审美性需求。大城市是功能的集合体、载体,因其先进的规划、便利的设施、可持续且循环的社会系统不断满足着人类生存的多样化需求。在其发展演化的漫长进程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发展,人类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不断被集中满足,城市环境中日益完善的园林绿化正是呼应其的积极措施。而作为环大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较好的区域更加需要适度发展。山地景观中因其较城市更为稀缺的自然资源,因此在鉴赏的途径上具备一定的制约条件。

以北京為例,北京市总面积1.641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2%。在如此充沛的山区自然资源下,然城市常驻居民数量远超山区居民数量。从两者于居民生活来看,城市较山区适宜人们生存发展的机会更多,其生活环境的便利性也远超山区。然就人类本身而言,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与自然始终存在一种同源性关系。但又因其具有理性思维和实践活动的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然,改造自然。改造的先决条件是发展建设的难易程度。所以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及自然属性的对立统一。社会属性即:人的社会交往,群体关系,社会上的自我价值实现等;自然属性即:人对自然环境的鉴赏、人对自然的亲近天性等。也因此,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的一种本真天性与渴望。因存在人对自然的回归,更多的人选择到相对便利且通达条件较好的山区进行对自然景观的审美鉴赏行为。

就城市景观鉴赏途径而言,城市居民以通过日常生活与景观之间的必不可少的关联为主。因其便利性较好,参与度也往往会增高。例如在工作的环境中,趁休息的时间,对城市富有人文气息的景观进行欣赏,以期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再如,短期假日,到城市某个规划良好或具备特定主题性质的公园进行审美情结的抒发。反观山区,山地景观于城市居民的鉴赏途径主要是通过山地景观的原生态自然资源实现的。山区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优渥良好的自然休闲观赏环境,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相对比而言,城市生活的紧张与其形态的单一驱使着更多的城市居民进行以休闲为目的的自然鉴赏行为。而山地自然景观更是城市居民进行自然鉴赏活动的主要审美对象。

以鉴赏的驱动源头来看,促使城市居民前往山区进行山地景观自然鉴赏活动的,即是人们心底对自然的回归。城市景观的相对单一形态使城市居民产生一定程度的疲劳审美。但反之,假比一个一直生活在山地区域中的人来讲,其更愿意看到的是城市景观中的复杂几何所形成的人为景观。只有日常难以触之的事物才会对人们形成更强的吸引力。然生活水平层面,城市居民的经济水平较山区居民会更加厚足,也因此,会吸引更多的山区居民选择在城市中生活。但城市居民生活之余,看遍了城市景观规律的绿化景观的人群会开始寻找更加丰富的自然风貌景观。

城市居民在进行鉴赏的过程中,通过鉴赏途径的不同,也常因各人自我世界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的第一章中阐述了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对于景观,我们若以实用的态度面对,体验的是功利性的知觉感官;若以科学的态度面对,体验的是景观的客观理论;只有用审美的眼睛才能发现景观是美感的。山地景观与城市景观存在功能性上的差异,就审美层面而言,人们对于山地景观的鉴赏行为,是为对自然美的情结表现。然自然的之所以美是由于各人情趣的不同却又因同一景物而产生的相似的愉悦的审美感受。

山地景观与城市景观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同样同样折射出人们在功能与审美之间的矛盾性。栖息在功能完备的城市,但却时时会向往缺乏功能但却具备丰富审美的山地景观。山地景观与城市景观在自然鉴赏途径中的差异化表达,使得这两者在彼此的冲突中不断地调和。

二、山地景观审美体验的核心

(一)山地景观自然鉴赏的再现

就北京山地景观而言,其西北部山区人们可视景观的表现多为山石与植被的组合。如北京延庆区千家店镇百里山水画廊景区的山地景观,贴合自然水系蜿蜒修建的道路具备良好的审美体验。通过速度较快的山路行进,两侧山景直白裸露的岩石时时幻化,形态多样。夹杂着生长繁茂的植被,光影从林木间透照,瞬息闪点。这种体验在城市中几无可能实现。再如北京东北部山区位于密云区的古北水镇景观,则是一种被自然区域包裹的小镇体验。四周自然景观得益于区域内充沛的水体,色彩的展现上便多了些许温润。以上两处山区的山地景观,会明显发现地质结构的差异使得景观产生两种不同的特征。西北部山区的山景较东北部山区的地形更加陡峭且锐利,而东北部的山景绵延舒缓。

就城市景观而言,现代高楼大厦出于成本和技术的制约,多为不同长方体形式的堆叠或组合。如北京临近北五环,道路两边大多是高板楼的形式,虽然这种形式是对土地功能上的最大价值挖掘,然其形态都是简单的几何,没有太多的变化。包括道路都是规则的、或夹杂小段的弧线;城区的绿化因受道路布局的影像而显得秩序感很强。城市中缺少对应的能够引起人们情感舒适的复杂形态。因此,人们之所以会对山地表皮的复杂变化感兴趣,主要由于城市之中的形态相较自然鉴赏的无限可能有着先天的不足。

(二)审美体验的核心

将景观作为审美对象,常规的分类方法主要将其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然而这两种分类均属涵盖面较为广阔的语境,不利于自然鉴赏就山地本身特征的归纳总结。將山地景观按照作为审美对象的角度,其本质是通过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进行的一种综合的、系统的、复杂的、全面的感知进而使人们产生的一种独特审美感受。也就有必要对其核心进行剖析。

从自然环境的主观角度来看,自然环境中处处皆美,而之所以其是美的,其一是因其原生的资源,即自然界本身就美。然从人类的主观的角度来看,自然的之所以美,其审美的存在源头主要是由人们对于所观情景的情感表达进而深入的一种带有其个人精神特质的特殊抒发方式。

对于观赏者而言,就鉴赏的本质,通常都与人的感官有关。而山地景观与人的感官较为紧密关联的主要是视觉。其他如听觉、触觉也有很好的感知,但强度较视觉感知更能够促进人类感官刺激的强度较弱。从科学的视角观察山地景观的成因,即漫长、沧桑的地址变迁。除了我们就近能够接触到的、置身于山间可观的植物细微差别,在大部分情况下,山地表层可观的一张极具变化的表皮即山地的蒙皮才是人们审美体验的主体。在此地表之下的,所有的地质变迁,我们是无法通过视觉关注到的。没有地质学的科学技术支撑的常规鉴赏只能是表象的鉴赏,与其内在本质无关。

在山地景观中,其裸露的岩石或土壤的要素、如果没有植物的附着,就是数字建模中蒙皮的本身。皮外的形态变化加上附着物即是山地景观鉴赏的全部内容。其中的生命元素是人类对自然生命认知与鉴赏的主体。通过感知这些丰富形态的生命要素,人们在其间既感知到审美,也同时能够反观自身。从而得以看到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山地景观审美体验的核心。

综上来看,人们在鉴赏过程中进行的综合的、系统的、复杂的、全面的感知会引发人们产生各自的独特审美感受。在审美层面,因其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对城市规则的、大量复制的简单形态有很好的补充效应。

三、结语

综上文就山地景观与城市景观审美体验比较研究来看,山地景观与城市景观在其外在表现及功能性等上都存在许多差异。就人类的生活体验而言,城市居民聚集于城市,因其便利的条件及更多样化的生存机会可以使人们生活的舒适。就城市居民在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验上,山区自然资源的丰富与其形态的复杂是城市景观格局中难以实现,亦或者可以称之为景观的稀缺性的体现。这也是推动城市居民进行山地景观鉴赏的原因之一。究其本质,吸引城市居民进行山地景观审美体验的核心,是山地复杂的生成过程以及生成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直接导致的外在表现。这些外在虽然无法包含完整的自然,但人们依然可以通过这种表象的鉴赏来满足自身自然属性的回归。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景观 山地 审美 体验 城市


[山地景观与城市景观审美体验比较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