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检查报告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5 08:42:53   浏览次数:

摘 要:继续教育是提高天气预报员岗位胜任力的重要手段,课程体系建设是开展天气预报员继续教育的核心。本文以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为基础,从分析不同层次预报员的继续教育需求、确定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建立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块化的课程内容等方面,总结了天气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和经验。通过实践,建立了与气象专业学历教育、天气预报员岗位需求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相衔接的天气预报员课程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天气预报员的岗位胜任力。

关键词:课程体系;继续教育;天气预报员;气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天气预报专业性不断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由于气象行业专业特色明显、知识更新快、研究性强、国际化程度高,因此对高层次专业继续教育的需求尤为显著。

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地形复杂、人口密集,气象灾害种类众多、影响范围广,气象预报和服务的能力和要求不断提高,作为气象行业专业技术岗位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天气预报员的培训是气象教育培训的重点,预报员队伍建设是提高预报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预报员培训是气象专业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不少国内外学者对当前数值预报技术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时代,预报员的能力素质和角色定位进行分析。

随着预报员队伍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在职培训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有部分预报员反映,一次性培训远远不能满足预报员的需求,部分培训项目之间内容重复,培训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不强,培训缺乏计划性等等。因此,预报员培训对创新培训需求分析理论与方法、系统设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系统分析培训需求

构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对在职人员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传统上广泛应用的 OTP培训需求分析模型从“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三个方面来展开,在分析单个培训项目的培训需求时较为适用,但未考虑培训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关系,因此无法保障长时间内针对固定岗位人群的培训活动整体对事业发展的贡献度,容易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培训项目需求差距分析模型”则是根据“实际水平”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建立培训项目需求分析框架的理论模型(汤姆?W?戈特),该模型可以提高“一次性”培训中内容的针对性,但对于预报员培训来说,“理想状态”随着科技和事业水平不断发展变化,“实际水平”亦随业务应用和培训学习不断提升,因此短时间内重复使用该模型将会导致培训内容的重复和无序。

为了解决针对固定人群开展终身教育的整体需求,及培训服务于事业发展宏观需要,开展需求分析和课程设计时,在借鉴“OTP模型”及“差距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应着重强调“系统性”概念:

第一,从培训课程体系总体而非单个培训课程开展需求分析与课程设计,我国共有预报员约5000人,是气象部门职工的重要群体,其工作分布于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四个层次的气象部门。

第二,充分考虑人才队伍成长的阶段性特征。由于天气预报员的岗位能力与预报员的主观判断力、决策水平、工作经验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预报员的成长是分阶段的。世界气象组织(WMO)《气象学和水文学教育培训标准实施手册》中将气象学家的职业发展水平分为入门级、中级和高级,每个阶段有固定起点。

第三,注重培训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与整体性,设计针对固定岗位人群的阶梯型培训课程,以服务于高层次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为宗旨,系统地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为组织未来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的保障。

(二)搭建课程体系框架

构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要对课程体系的结构进行分析。继续教育一般采取“分层分类”的培训模式,传统的分层分类是基于培训对象的,按照培训对象的岗位或职级开展培训。然而从培训对象的视角来看,在其终身教育的各个阶段,学习的所有继续教育课程依然是在一个平面内,长期多次培训就会存在培训内容重复与知识结构杂乱的问题,很难达到终身教育的要求。

要考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支撑长期职业能力发展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以人员层次和类别划分为基础,将培训课程及知识体系区分为不同层次,在把握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方向的同时,设计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五种逻辑关系(详见表1),保证难度递进、理论结合实践、由继承到创新。

(三)兼顾共性与个性需求

包括了人员层次和类别两个维度的课程体系结构,能够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共性培训需求。但在具体实践中,不同培训对象的教育背景、职业方向、能力素质、研究兴趣之间存在客观差距,培训需求中有一部分是个性需求,同样服务于整体事业发展的需求。

为了同时兼顾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在设计基于岗位的课程体系同时,还需要开设包括新技术新方法培训等的轮训课程,并根据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定期更新原有课程,根据个人职业方向与研究兴趣设置选修模块,创新问题开研讨班等方式,以充分挖掘个人潜质,达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

三、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模型

(一)课程体系分层原则

对天气预报员培训需求进行系统分析,首先要明确预报员队伍的层次结构。目前中国天气预报员队伍几乎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三分之一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一半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是一支高学历、高技术的拔尖人才队伍。高学浩等人根据中国天气预报员的岗位职责,构建了短期天气预报能力模型,而不同阶段的预报员岗位能力的侧重各有差别(详见表1)。

根据培训需求宏观分析的结果,综合WMO对气象学家岗位资质的要求,以及中国气象局对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的岗位管理规范,将预报员队伍按照初级、中级、高级分为三个层次的队伍,其中:

“新任预报员”是指刚刚完成大学学历教育进入工作岗位的初级预报员,其培训需求主要在于了解天气预报基本理论、业务流程,提高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领班预报员”是指已经有一定工作经验、可以担任领班工作的骨干预报员,其培训需求主要在于提高天气过程的把关能力,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提升;“首席预报员”是指负责重大天气过程的决策把关、预报关键性技术升级开发的高级预报员,其培训需求主要在于攻克预报技术难题、创新天气预报理论基础、完善现有业务流程、改进预报技术方法。

(二)课程内容设计

在划分预报员岗层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预报员构建岗位胜任力框架,并以此作为预报员培训课程设计的依据。

“初级课程”定位为拉齐不同知识背景的新任预报员的知识技能水平,把关天气预报员的上岗“门槛”和基础胜任力,学员培训合格后方可获得上岗资格,上岗培训中的初级课程为天气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起点,直接与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相衔接,侧重学科基础课与学科专业课所学基础知识的应用;“中级课程”定位为提高预报员的把关能力,帮助预报员在实践的基础上,“反刍”天气学理论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天气学原理,灵活运用各种天气资料;“高级课程”定位为专题性、开放目标的探索性培训,对学员的学习结果并没有硬性要求,为学员提供多学科交流平台,开展超前于业务实际的研究与交流;“新技术新方法课程”与上述三类培训并行,主要侧重为各层次预报员普及推广气象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对天气预报员来说是提高岗位技能的选修模块,定位为满足预报员的个性培训需求。

(三)教学方式方法选择

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是完成培训目标的重要因素。高层次专业继续教育课程注重理论结合实际,需要与现代气象业务接轨的高标准、高性能、现代化的培训设备及岗位工作环境相同的虚拟实验环境,在此基础上,培训师与培训设计人员根据不同班型和课程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初级课程”以“理论讲解+实习实训”为主,上午讲解天气学理论,下午针对性开展业务实习,并安排历史天气个例讲解和实时天气实习,课程之间连贯性强,帮助新任预报员迅速上手;“中级课程”以“个例教学+个例实习”为主,中级课程的理论讲解多是结合个例完成的,在具体的天气过程中加深学员对高等天气学的理解程度,并通过学员带来的业务中的天气个例及培训教师总结的经典案例,进行实习和研讨;“高级课程”则以“个例研讨+专家点评”为主要方式,高级研修课程的内容多为某个特定主题下的开放研究课题,学员和老师共同商定——学员通过“两个带来”(带来一个经验,带来一个问题)的方式,准备天气个例的所有相关资料,在培训师的引导下向其它学员介绍个例并提出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学员分组研讨并发言交流,专家和培训师共同进行点评。

针对以上三个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形成了包括初级上岗课程、中级上岗课程、高级上岗课程、新技术新方法课程在内的“3+1”分层分类预报员培训课程体系(见表2)。

2011—2015年,中国气象局按照天气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模型,共举办预报员相关培训项目41个,覆盖了7279人次;从培训满意度上看,预报员培训学员满意度为93.4分,学员和送培单位普遍反映,通过天气预报员培训课程体系,新任预报员基本具备了岗位技能,上岗周期大大缩短,老预报员业务中长期固化的思维得到拓展,新技术方法及业务技术平台得到了有效推广。

四、结论

学历教育已经构建了包括“年级”和“学科”两个维度的课程体系,基本覆盖了从学龄前到高等教育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需求。而传统的继续教育,仍然停留在单次、重复的一次性培训的阶段。中国天气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探索构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时间轴”和“空间轴”,即搭建适合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课程,以覆盖行业继续教育长达数十年的终身教育需求。

高层次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特征,既区别于传统“应知应会”的普适性培训,也区别于“缺什么补什么”的一次性培训。因此,在天气预报员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模式的探索中,始终将“系统性”原则贯穿始终:

第一,培训需求分析不是收集零散、杂乱的需求点,培训工作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以服务于高层次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为宗旨,系统地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为组织未来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的保障。

第二,培训对象不是松散的、无结构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人员层次和类别划分为基础,合理区分预报员岗位层次,针对性设计培训课程,保证了培训项目对所有层次预报人员的全覆盖,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提高了培训的系统性。

第三,培训课程不是孤立的存在,必须对其进行整体设计,即所有培训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要保证“三衔接”原则,把握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方向,确保教育培训工作服务于事业发展的大局,培训课程与大气科学学科下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大气科学其它相关学科课程相互交融,与国际科技前沿保持一致。

预报员课程体系建设,保证了天气预报员高层次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内部层次类别清晰、保证了培训项目之间的连贯性与一致性,使培训内容直接挂钩岗位工作能力,避免了一次性培训、重复培训、覆盖不全面等问题,有效保证了培训整体的有效性,为事业发展提供了较为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高学浩等.短期天气预报员能力评价研究.中国气象局软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报告,2007.

[2]薛纪善.和预报员谈数值预报[J].气象,2007(8).

[3]章国材.预报员在未来天气预报中的作用探讨[J].气象,2004(7).

[4]漆梁波.如何提升数值模式时代的预报员价值,2012年全国预报经验交流会会议报告.

[5]Clifford Mass. The Role of Human Forecasters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84th AMS Annual Meeting.2004.1.Seattel.http://ams.confex.com/ ams/84Annual/techprogram/paper_71401.htm.2006-11-10.

[6]Stephen D. Jascourt, UCAR/COMET, Silver Spring, MD,W. R.Bua Opportunities for human forecasters to improve upon model forecasts now and in the future. http://ams.confex.com/ams/84Annual/techprogram/ paper_73643.htm. 2006-11-10.

[7]气象学和水文学教育培训标准实施手册,世界气象组织第1083号出版物(WMO-No.1083),2012.

[8]McGehee,W. & Thayer,P.W.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New York: Wiley, M]1961.

推荐访问:继续教育 专业技术人员 课程体系 实践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