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典礼主持

探索能动司法的“上饶模式”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4 08:41:56   浏览次数:

上饶市位于赣东北,东联浙江。南临福建,北接安徽,处于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交汇处,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也堪称乡土中国典型。

5年前,上饶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构建司法协理网络机制。引发学术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被法学专家誉为“东方经验的新发展”,得到最高法院王胜俊院长的充分肯定,且被列入“全国法院2009年八项重点工作”。

5年后,上饶法院从“织网借力”到自身“转型发力”,在司法协理网络的基础上推行法庭工作方式“三大转型”,即强化社会矛盾化解。推动法庭司法方式由“坐堂问案”向“协同联动解纷”转型;注重社会责任担当,法庭司法内容由“关门办案”向“参与社会管理”转型;推进亲民形象塑造,推动法庭司法作风由“就案办案”向“提供优质服务”转型。继续探索司法大众化。

司法专家认为,基层法庭工作方式转型使司法更加走近群众。群众更加认同司法,是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主动参与社会管理、便捷服务群众、实践能动司法的有益尝试。

司法方式

从“办案”到“办事”

2012年4月1 1日,江西省广丰县毛村中学七年级五班,小毛在认真听课,门外两位“法官伯伯”正等他放学。给他送来了学习用品。

小毛的成绩在班里位列前三名,不过他曾差一上饶市位于赣东北,东联浙江。南临福建,北接安徽,处于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交汇处,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也堪称乡土中国典型。

5年前,上饶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构建司法协理网络机制。引发学术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被法学专家誉为“东方经验的新发展”,得到最高法院王胜俊院长的充分肯定,且被列入“全国法院2009年八项重点工作”。

5年后,上饶法院从“织网借力”到自身“转型发力”,在司法协理网络的基础上推行法庭工作方式“三大转型”,即强化社会矛盾化解。推动法庭司法方式由“坐堂问案”向“协同联动解纷”转型;注重社会责任担当,法庭司法内容由“关门办案”向“参与社会管理”转型;推进亲民形象塑造,推动法庭司法作风由“就案办案”向“提供优质服务”转型。继续探索司法大众化。

司法专家认为,基层法庭工作方式转型使司法更加走近群众。群众更加认同司法,是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主动参与社会管理、便捷服务群众、实践能动司法的有益尝试。

司法方式

从“办案”到“办事”

2012年4月1 1日,江西省广丰县毛村中学七年级五班,小毛在认真听课,门外两位“法官伯伯”正等他放学。给他送来了学习用品。

小毛的成绩在班里位列前三名,不过他曾差一点因为学费问题而辍学。小毛时常会对同学讲起他与“法官伯伯”的故事。他说:“我虽是个孤儿,但我并不孤独,颜法官和乡里司法协理员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现年14岁的小毛是当地毛村镇杨坞村人,3岁时母亲出走,父亲于2009年因交通事故去世,小毛现与93岁的祖母相依为命。父亲留下的37万元死亡赔偿金,其中的30万元被他的两个姑姑帮其购买了“两全保险”,余下的7万元每月支付1000元给祖孙俩作生活费。

在购买保险之后,其大姑毛秋莲将所保管的7万元擅自借出。在支付了7000元生活费后就没有再支付,小毛为此因没钱交学费无奈外出打工。

2011年12月19日,小毛决定将两个姑姑告上法庭。八都法庭庭长颜纯火认为,按照法律。小毛属于未成年人,其母下落不明,也未宣告失踪或死亡。故其没有法定代理人,无法参与诉讼。鉴于案件的实际情况,法庭决定先受理,然后再启动多方联调机制,争取以调解结案,从而可以避开法律程序问题,并为小毛提供法律援助。免去诉讼费。

立案后,法庭召集司法协理员、小毛原就读学校、镇司法所、涉案当事人所在村的调解委员会和小毛的有关亲属。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由小毛大姑负责将63000元现金追回并交由其小姑毛衰莲保管,每月按时支付小毛祖孙俩的生活费,帮助小毛恢复了上学。

法庭邀请司法协理员等各方力量参与调解,在上饶并非个例。而是全市推进的“诉调联动”这一有益机制的常态化互动。

2010年以来,以司法协理网络为基础,充分发挥法庭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矛盾的“三大优势”。上饶法院“构建能动司法模式推进人民法庭转型”工作在全市开展得如火如荼。

强化社会矛盾化解,推动法庭司法方式由“坐堂问案”向“协同联动解纷”转型,是上饶市人民法庭工作方式转型亮出的 “第一张牌”。

为在源头化解矛盾纠纷,上饶法院搭建了与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三大对接平台,在全市乡镇矛盾调处中心、和谐创建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处设立人民调解平台597个,在村民及村民小组设立司法协理工作联系点2477个,让熟知社情民意的乡村干部、乡土精英为主的司法协理员参与到诉讼当中,一方面强化“办案”意识,另一方面强化“办事”意识,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上饶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江涛介绍说:上饶市现有65个人民法庭,人民法庭承担着全市法院65%的一审民事案件任务,案多人少的矛盾比较突出,通过密化解纷网络,推进法庭转型,实现纠纷解决渠道从“单一”走向“多元”,司法理念从“化讼”走向“少讼”甚至是“无讼”。在诉前解决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这样就可以促进审判工作的良性循环。

据法院统计,两年来,全市人民法庭引导纠纷当事人选择非讼渠道化解纠纷6750件。人民法庭受理案件数则开始逐年下降,2010年和2011年分别受理8545件和7540件,同比下降425件和1410件。

司法内容

从“庭内”到“庭外”

人民法庭作为基层司法的主力军,如何摆脱关门办案,担当起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责任,更好地服务群众司法诉求?这成为上饶法院探索实践能动司法的又一新课题。

上饶法院认为,法庭除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庭内”化解涉诉纠纷外,在积极开展司法调研、司法建议、参与“大调解”机制等“庭外”方面仍大有可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依托司法协理网络,上饶法院具体通过“四个结合”拓展司法功能,让人民法庭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并由此结出累累硕果。

扩大司法张力与“平安乡村”创建相结合。实践中,法庭通过与辖区涉诉诉求工作机构、矛调中心、联创中心、司法协理工作联系点建立联系制度。及时排查矛盾纠纷;对诉讼中的案件,会同联动点开展以案释法、辨法析理活动,加强法律宣传;通过运用矛盾预警、纠纷月报、司法调研、“无讼村居”创建等方式,发现社会管理漏洞,提出社会管理建议,提高基层组织的纠纷化解水平,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外、诉前。

提升工作机能与法律服务进村入户相结合。法庭通过建立联村法官工作室,向乡村派驻联村法官,开展调查社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指导人民调解、协助建章立制等工作,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网格化”管理、“点对点”服务。

上饶法官资源下沉,联村法官“接地气”,温暖了民心。上饶县田墩镇冷水村王氏二兄弟,因赡养老人一事,三年来相互打骂不断,今年2月,该村联村法官、田墩法庭庭长谢礼鹤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邀请司法协理员、调解员、村干部主动上门,从常理、人情、国法多方面进行真情化解,不仅使兄弟俩握手言和,也使他们70岁的老母亲实现了老有所养,在当地传为佳话。

强化司法职能与多元解决纠纷机制相结合。法庭采取集中培训、个案指导、疑案讨论、庭审观摩、技能竞赛等方式,截至去年9月。举办各类培训班267个,编发资料四千余册,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人民调解等非诉解纷主体的业务指导,充分发挥司法权威优势,运用司法确认,强制执行手段,依法支持非讼解纷主体调解纠纷,逐步提升各种解纷主体的地位。

强化服务意识与基层组织自身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对矛盾纠纷立足于抓小、抓早、抓苗头的特点,以制度化的形式对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变被动调解为主动调解,把矛盾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提高他们的社会管理能力。

通过“四个结合”,法官走下审判席“主动参与综治”,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上饶法庭工作人员的行为习惯,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上饶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负责人程晓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年间,上饶市人民法庭巡回审判5876次,占同期结案总数78.12%;司法协理员参与调解6494件,调解成功3235件。占参与调解案件总数的49.8%。去年,上饶市法庭的社会公众满意度指数提升到95.005%。”

司法作风

从“作息制”到“三全制”

少花钱,少跑腿,不费时。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再现,更是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必然要求。

上饶法院推动人民法庭改变司法作风,从孤立办案、被动候诉向弘扬司法的人民性、尊重社情民意的民主司法转变,形成了人民司法的“全时制、全天候、全覆盖”。

“乡村生产季节性强,群众生活习惯没有规律,同时,民间纠纷发生又有很大的随机性,甚至节假日往往就是纠纷发生的高峰期。群众上法庭找不到法官,跑了冤枉路,心中自然有怨气。机关8小时作息制度,显然不能适应农村群众实际需求。”最早指出了基层法庭执行机关作息制度所面临的尴尬现实。是在万年县青云法庭工作近三十年的老法官饶玉泉。

上饶法院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推动全市设立“值班法庭”,实现了由8小时“作息制”向“全日制”候审转变;为克服“走读”现象,每个法庭都设有法庭工作人员外出去向牌,载明工作人员去向、归期及联系方式,便于人民群众及与法官取得联系。

饶玉泉法官告诉记者:“作息制度实行全日制后,农村群众打官司方便了,到法庭不愁找不到法官,再也没有人反映告状难了。” “全天候”畅通公开。群众有求必应。上饶法院通过推行公开院长接待日、院长邮箱、天平热线、法院网站、法院公众开放日“五公开”,充分利用已设巡回法庭及巡回审判站(点),并辅之开设“夜间法庭” “假日法庭”“车载法庭”,不断拓宽联系群众渠道。现如今。在基层法庭办案警务车上。必备两样东西:法槌和国徽,哪里有案件,哪里就有“流动”的法庭。法庭在巡回办案联系点来回穿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2011年1至9月全市案件陪审率达98.26%,司法协理员参与案件送达、调解、执行工作4409次,24小时天平热线接听群众来电294次。且全部办结并回复。

去年11月20日下午。上饶县郑坊镇村民徐凤凤诉其儿子郑先高、郑先平赡养纠纷一案。郑坊法庭作出一审判决后。考虑到其两个儿子的实际经济情况,法庭人员主动与当地乡政府协调,将老人安置于当地敬老院,老人为法庭解决了其实际生活问题感到满意。这是上饶基层法庭关爱弱势群体、开展优质特色服务的一个剪影。上饶法院针对老、弱、病、残、幼等弱势群体开展特色审判,在法庭建立起涉老专项调处机制、劳务纠纷联合调处机制、医患纠纷便捷调处机制、残疾人简便调解机制以及涉少优先调解机制,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尽力促成老有所养、弱有所助、病有所治、残有所济、幼有所护。实现司法关爱群众的“全覆盖”。

2012年5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人民司法》杂志社与上饶中级人民法院共同举办的“人民法庭司法模式的传承与创新”——上饶法院人民法庭工作方式转型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在江西省婺源县举行。

研讨会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王亚新、来小鹏、王新熙等专家学者们认为。上饶基层法院从几年前创建的司法协理机制到现在的人民法庭工作模式转型,是司法为民实践的深化,是人民法庭发展的定位,是“东方经验”的发展。法庭工作方式转型抓住了转型时期乡村社会司法为民的核心问题,将工作时间、场所灵活连通。使司法回到乡村秩序之中,推动多元解纷。开辟了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司法、了解司法的新途径,是实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大创新。

责任编辑:黎伟华点因为学费问题而辍学。小毛时常会对同学讲起他与“法官伯伯”的故事。他说:“我虽是个孤儿,但我并不孤独,颜法官和乡里司法协理员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现年14岁的小毛是当地毛村镇杨坞村人,3岁时母亲出走,父亲于2009年因交通事故去世,小毛现与93岁的祖母相依为命。父亲留下的37万元死亡赔偿金,其中的30万元被他的两个姑姑帮其购买了“两全保险”,余下的7万元每月支付1000元给祖孙俩作生活费。

在购买保险之后,其大姑毛秋莲将所保管的7万元擅自借出。在支付了7000元生活费后就没有再支付,小毛为此因没钱交学费无奈外出打工。

2011年12月19日,小毛决定将两个姑姑告上法庭。八都法庭庭长颜纯火认为,按照法律。小毛属于未成年人,其母下落不明,也未宣告失踪或死亡。故其没有法定代理人,无法参与诉讼。鉴于案件的实际情况,法庭决定先受理,然后再启动多方联调机制,争取以调解结案,从而可以避开法律程序问题,并为小毛提供法律援助。免去诉讼费。

立案后,法庭召集司法协理员、小毛原就读学校、镇司法所、涉案当事人所在村的调解委员会和小毛的有关亲属。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由小毛大姑负责将63000元现金追回并交由其小姑毛衰莲保管,每月按时支付小毛祖孙俩的生活费,帮助小毛恢复了上学。

法庭邀请司法协理员等各方力量参与调解,在上饶并非个例。而是全市推进的“诉调联动”这一有益机制的常态化互动。

2010年以来,以司法协理网络为基础,充分发挥法庭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矛盾的“三大优势”。上饶法院“构建能动司法模式推进人民法庭转型”工作在全市开展得如火如荼。

强化社会矛盾化解,推动法庭司法方式由“坐堂问案”向“协同联动解纷”转型,是上饶市人民法庭工作方式转型亮出的 “第一张牌”。

为在源头化解矛盾纠纷,上饶法院搭建了与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三大对接平台,在全市乡镇矛盾调处中心、和谐创建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处设立人民调解平台597个,在村民及村民小组设立司法协理工作联系点2477个,让熟知社情民意的乡村干部、乡土精英为主的司法协理员参与到诉讼当中,一方面强化“办案”意识,另一方面强化“办事”意识,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上饶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江涛介绍说:上饶市现有65个人民法庭,人民法庭承担着全市法院65%的一审民事案件任务,案多人少的矛盾比较突出,通过密化解纷网络,推进法庭转型,实现纠纷解决渠道从“单一”走向“多元”,司法理念从“化讼”走向“少讼”甚至是“无讼”。在诉前解决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这样就可以促进审判工作的良性循环。

据法院统计,两年来,全市人民法庭引导纠纷当事人选择非讼渠道化解纠纷6750件。人民法庭受理案件数则开始逐年下降,2010年和2011年分别受理8545件和7540件,同比下降425件和1410件。

司法内容

从“庭内”到“庭外”

人民法庭作为基层司法的主力军,如何摆脱关门办案,担当起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责任,更好地服务群众司法诉求?这成为上饶法院探索实践能动司法的又一新课题。

上饶法院认为,法庭除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庭内”化解涉诉纠纷外,在积极开展司法调研、司法建议、参与“大调解”机制等“庭外”方面仍大有可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依托司法协理网络,上饶法院具体通过“四个结合”拓展司法功能,让人民法庭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并由此结出累累硕果。

扩大司法张力与“平安乡村”创建相结合。实践中,法庭通过与辖区涉诉诉求工作机构、矛调中心、联创中心、司法协理工作联系点建立联系制度。及时排查矛盾纠纷;对诉讼中的案件,会同联动点开展以案释法、辨法析理活动,加强法律宣传;通过运用矛盾预警、纠纷月报、司法调研、 “无讼村居”创建等方式,发现社会管理漏洞,提出社会管理建议,提高基层组织的纠纷化解水平,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外、诉前。

提升工作机能与法律服务进村入户相结合。法庭通过建立联村法官工作室,向乡村派驻联村法官,开展调查社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指导人民调解、协助建章立制等工作,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网格化”管理、 “点对点”月艮务。

上饶法官资源下沉,联村法官“接地气”,温暖了民心。上饶县田墩镇冷水村王氏二兄弟,因赡养老人一事,三年来相互打骂不断,今年2月,该村联村法官、田墩法庭庭长谢礼鹤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邀请司法协理员、调解员、村干部主动上门,从常理、人情、国法多方面进行真情化解,不仅使兄弟俩握手言和,也使他们70岁的老母亲实现了老有所养,在当地传为佳话。

强化司法职能与多元解决纠纷机制相结合。法庭采取集中培训、个案指导、疑案讨论、庭审观摩、技能竞赛等方式,截至去年9月。举办各类培训班267个,编发资料四千余册,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人民调解等非诉解纷主体的业务指导,充分发挥司法权威优势,运用司法确认,强制执行手段,依法支持非讼解纷主体调解纠纷,逐步提升各种解纷主体的地位。

强化服务意识与基层组织自身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对矛盾纠纷立足于抓小、抓早、抓苗头的特点,以制度化的形式对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变被动调解为主动调解,把矛盾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提高他们的社会管理能力。

通过“四个结合”,法官走下审判席“主动参与综治”,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上饶法庭工作人员的行为习惯,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上饶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负责人程晓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年间,上饶市人民法庭巡回审判5876次,占同期结案总数78.12%;司法协理员参与调解6494件,调解成功3235件。占参与调解案件总数的49.8%。去年,上饶市法庭的社会公众满意度指数提升到95.005%。”

司法作风

从“作息制”到“三全制”

少花钱,少跑腿,不费时。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再现,更是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必然要求。

上饶法院推动人民法庭改变司法作风,从孤立办案、被动候诉向弘扬司法的人民性、尊重社情民意的民主司法转变,形成了人民司法的“全时制、全天候、全覆盖”。

“乡村生产季节性强,群众生活习惯没有规律,同时,民间纠纷发生又有很大的随机性,甚至节假日往往就是纠纷发生的高峰期。群众上法庭找不到法官,跑了冤枉路,心中自然有怨气。机关8小时作息制度,显然不能适应农村群众实际需求。”最早指出了基层法庭执行机关作息制度所面临的尴尬现实。是在万年县青云法庭工作近三十年的老法官饶玉泉。

上饶法院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推动全市设立“值班法庭”,实现了由8小时“作息制”向“全日制”候审转变;为克服“走读”现象,每个法庭都设有法庭工作人员外出去向牌,载明工作人员去向、归期及联系方式,便于人民群众及与法官取得联系。

饶玉泉法官告诉记者:“作息制度实行全日制后,农村群众打官司方便了,到法庭不愁找不到法官,再也没有人反映告状难了。” “全天候”畅通公开。群众有求必应。上饶法院通过推行公开院长接待日、院长邮箱、天平热线、法院网站、法院公众开放日“五公开”,充分利用已设巡回法庭及巡回审判站(点),并辅之开设“夜间法庭” “假日法庭”“车载法庭”,不断拓宽联系群众渠道。现如今。在基层法庭办案警务车上。必备两样东西:法槌和国徽,哪里有案件,哪里就有“流动”的法庭。法庭在巡回办案联系点来回穿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2011年1至9月全市案件陪审率达98.26%,司法协理员参与案件送达、调解、执行工作4409次,24小时天平热线接听群众来电294次。且全部办结并回复。

去年11月20日下午。上饶县郑坊镇村民徐凤凤诉其儿子郑先高、郑先平赡养纠纷一案。郑坊法庭作出一审判决后。考虑到其两个儿子的实际经济情况,法庭人员主动与当地乡政府协调,将老人安置于当地敬老院,老人为法庭解决了其实际生活问题感到满意。这是上饶基层法庭关爱弱势群体、开展优质特色服务的一个剪影。上饶法院针对老、弱、病、残、幼等弱势群体开展特色审判,在法庭建立起涉老专项调处机制、劳务纠纷联合调处机制、医患纠纷便捷调处机制、残疾人简便调解机制以及涉少优先调解机制,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尽力促成老有所养、弱有所助、病有所治、残有所济、幼有所护。实现司法关爱群众的“全覆盖”。

2012年5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人民司法》杂志社与上饶中级人民法院共同举办的“人民法庭司法模式的传承与创新”——上饶法院人民法庭工作方式转型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在江西省婺源县举行。

研讨会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王亚新、来小鹏、王新熙等专家学者们认为。上饶基层法院从几年前创建的司法协理机制到现在的人民法庭工作模式转型,是司法为民实践的深化,是人民法庭发展的定位,是“东方经验”的发展。法庭工作方式转型抓住了转型时期乡村社会司法为民的核心问题,将工作时间、场所灵活连通。使司法回到乡村秩序之中,推动多元解纷。开辟了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司法、了解司法的新途径,是实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大创新。

责任编辑:黎伟华

推荐访问:上饶 能动 司法 探索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