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济工作

“红色经典”:图像学视域下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美育资源探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4 08:49:49   浏览次数:

摘 要: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为红色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红色经典”浮雕的代表之一。重点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进行分析,并具体从图像阐释方法的三个层次对“红色经典”浮雕中的美育资源进行发掘,助力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并为“红色经典”浮雕中美育资源的灵活应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红色经典”;图像学;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美育资源

图像学作为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方式,其主要对美术作品的主题、内涵以及文化发展进行研究。从图像学的角度看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促进浮雕含义及其美学价值的发掘,助推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开展。

1 “红色经典”浮雕的创作背景

庄严宏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天安门城楼形成了一个红色精神群落。在以吴作人、刘开渠等为首的文史专家、建筑与艺术专家的努力下,我国最大的红色文化纪念碑被创作而出。而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浮雕的运用,则更好地诠释了全国政协通过的毛主席撰写的三段鎏金碑文。大小两层须弥座组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台座,以花与垂幔等为样式刻画于上层小须弥座之上,八幅主题分别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与《胜利渡长江》的汉白玉浮雕刻于下层须弥座上,其中《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为表现《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饰性浮雕。关于浮雕的创作思想,1953年面向公众展览时的介绍是这样写的:“在题材的选用上,以我国重要的、众所周知的历史事迹为主。其采用叙述性的表现形式来表现这一部伟大的人民斗争史。”①因此,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特殊含义不仅传递出了丰富的红色精神内涵,而且充分表达出了对民族的热爱和对信仰的执着。

2 “红色经典”浮雕中美育资源的发掘

运用图像学的视角对“红色经典”浮雕中的美育资源进行发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创新性,在人民心理认可中承传新时代美育资源与价值。

2.1 图像学描述下对“红色经典”浮雕美育资源的发掘

通过图像本体的阐释,可直观地对浮雕的情境进行再现。《虎门销烟》描述的是群众将鸦片销毁于滚滚浓烟的窖坑之中,身后千百只战船与炮台蓄势待发的场景;《金田起义》描绘的是在随风飘扬的革命旌旗前,起义的人们手持铁器、肩扛土炮从山坡上冲下来的场景;《武昌起义》记载着人们摧毁总督府门前大炮后,向总督府内冲去的起义场景;《五四运动》中,一群青年学生集结于天安门前进行爱国示威游行与群众演说;《五卅运动》表现了万名群众在上海街头进行反帝国主义游行,英国巡捕们举枪射击群众的场景;《南昌起义》中指挥者大声宣布着起义活动的开始,士兵们立刻高举马灯,搬运着弹药投入起义活动中;《抗日战争》刻画着游击队员们在树林茂密的半山腰中,进行日军敌后游击战的场景;《胜利渡长江》中,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者发射信号,战士们径直冲向南京城中,而战船不断向岸边驶来。两块装饰性浮雕则描绘了战士们横渡长江前的欢送之景与全国人民欢迎与慰问战士們的场景。

“红色经典”浮雕作为对青年一代进行爱国教育的无声教材。透过浮雕的本体,与新时代的“红色精神”相呼应,最大程度地发掘其美育资源,为青年一代领悟先辈们的政治文化、思想理念与核心价值观搭桥铺路。

2.2 图像学分析下对“红色经典”浮雕美育资源的发掘

采用图像学分析“红色经典”浮雕,进一步发掘浮雕画面中所隐含的“常规意义”。《虎门销烟》画面中人物形象的描绘,是群众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标志着国人抗击外来侵略的开始,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金田起义》拉开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摆脱了清政府的统治,并首次提出了平等的口号;《武昌起义》将清军的残暴和懦弱公示于众,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帝制;《五四运动》充斥着对卖国贼的愤恨,其直接推动了党组织的成立,是民主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五卅运动》促使全国范围内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表现了各界人们坚韧不屈地同帝国主义斗争的情境;《南昌起义》记录了人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也标志着党独立创造军队与领导革命的开端;《抗日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护国运动,是近代人们共同抗击外敌取得完全胜利的第一场民族战争;《胜利渡长江》是为了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时刻,具有点睛之效。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呈现的历史节点历历在目,其内在的“常规意义”饱含红色精神与文化。发掘其美育资源,溯古及今地通过美育传承红色精神与文化,将美育资源所带来的美育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为其灵活应用增添丰厚的内涵与底蕴。

2.3 图像研究下对“红色经典”浮雕美育资源的发掘

发掘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画面所产生的文化密码,深入探析其美育资源深层次的架构。雕塑家们通过对浮雕构图的设计,在再现革命历史雄壮景象的同时,体现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从宏观上看,八块浮雕给观者带来的是强大的视觉冲击。而在细节的刻画中,雕塑家们特地采用了侧面表现的方式,以此来体现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的红色精神。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须弥座上刻了具有装饰意味的浮雕,在装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同时,也象征着红色的时代精神永垂不朽。在浮雕上,刻有主花与绶带垂幔,并伴有百合花为衬,表达着对革命英雄们的深切缅怀。[1]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清晰地呈现了我国鸦片战争以来的红色故事,表达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强意志与爱国情怀。至今,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仍是“红色经典”浮雕中最精美的大作,是我国红色文化传承的楷模。[2]

图像研究下的“红色经典”浮雕的背后,是对红色革命历史的总结与归纳,是人民英雄坚强不息的革命精神,是大家缅怀先烈的尊敬之情,更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红色教育教材。对“红色经典”浮雕画面产生的文化密码进行发掘,也就是对其美育资源进行探寻,在传递红色精神与文化的同时,构建红色核心价值观,借以此拓展并完善美育资源。

3 “红色经典”浮雕中美育资源的灵活应用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如何应用“红色经典”浮雕这一优质的美育资源成为美术界与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首先,随着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崛起,对大量信息的传播难免存在监管上的疏忽与紧张,许多红色故事遭到扭曲或抹黑。而“红色经典”浮雕拥有留存弥久、生动直观等特点,是极具红色精神的美育资源。将“红色经典”浮雕运用到美育中,是其美育价值传播、抢占美育思想先机的高效手段。其次,针对“红色经典”浮雕中美育资源的应用,还需注重对不同年龄群体的把握。早年出生的群体,立场鲜明,对红色精神与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与领悟。因此,我们应考虑到时代群体的差异,积极利用红色精神与文化,引导人们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建设自身的精神家园。最后,巧用“红色经典”浮雕的优质资源,掌握美育的话语权。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历史都永远不会被改变。坚守红色精神与文化的重要载体,紧握“红色经典”浮雕的美育本体,增强红色文化本位意识,才能实现作为中国“美术人”应有的“美术自觉”与“美术自信”。[3]

4 结语

“红色经典”浮雕是国家积累的优质红色文化资源,其蕴含了中华民族坚定的信念与崇高的革命精神。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为“红色经典”浮雕的代表,时刻提醒着国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浸进血液、沁入心扉。[4]因此,红色文化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在拓宽教育形式的同时,将深入推动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进展与实践活动的探索。

注释:①《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资料》第22页中对浮雕创作思想的介绍。

参考文献:

[1] 孙希磊.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主题是如何确定的[N].北京日报,2019.

[2] 党海雁,陈秀煜,张晓丽.时代文化精神与大庆市公共性浮雕壁画的关系研究[J].艺术教育,2014(01):21.

[3] 谢雱,龙赛.从“美术自觉”到“美术自信”——高校美术生自修提高的重要目标[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7(07):132.

[4] 尚会芳.红色經典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9(02):106.

作者简介:汤顺鑫(1994—),男,福建漳州人,本科,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雕塑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8级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美术教育。

推荐访问:人民英雄纪念碑 视域 美育 浮雕 探究


[“红色经典”:图像学视域下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美育资源探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