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济工作

传统文化的使者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0 08:44:16   浏览次数:

我国许多传统技艺如织锦、印染、制瓷、剪纸、泥塑、雕漆等,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艺术水平,更对世界的文明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曾经渗透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传统工艺,却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蓝印花布

□祝 勇

印染蓝印花布,用的是一种蓝靛草,这种植物可以入药。每年十月,山地住民们将割下来的蓝靛草叶子放到土坑中浸泡,经过七天七夜复杂的搅拌、过滤等工序,变成深蓝的溶液。盖着蓝印花布做成的被子,还会闻到一股淡淡的中药味。

这种蓝曾经以不同的形状出现在人们的衣裙、被褥、枕头、手帕、头巾、背民上。朴素的蓝色,唤起我对少年时代穿着的记忆。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对着镜子,为蓝褂子系上最后一个扣子时的那份郑重。人们对蓝色的偏好,不仅流露出人们在着装用色上的含蓄与谨慎,更重要的,蓝色使人们在贫寒中保有适度的自尊。红色躁动,白色挑剔,黄色轻佻,紫色奇异,唯有蓝色沉稳、内敛、温静、亲切。它不但经脏,而且几乎可以和任何一种衣裤搭配,在衣服不能被轻易舍弃的年代里,它的使用价值刚好和它的气质呼应。蓝色像山野间的平民,安静地承载所有悲喜。

蓝印花布翻译成学者的话就是“夹缬”。术语简洁准确:“夹”是制法,“缬”是材料。《辞源》上这样解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的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作为一种流行装束,它在唐代诗歌中反复呈现:“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李贺《恼公》),“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白居易《赠皇甫郎中》)。听起来时尚动感。但我还是喜欢叫它蓝印花布,这个词不仅有色泽,还有温度,诱发的联想同时满足审美和饱暖。

刚刚干燥过的蓝印花布铺在庭院的地面上,上面的图案(花朵、草叶、鸟兽、童子)宛如大地的果实,朴实自然、健康茁壮。我意识到这一场景的象征意义,蓝印花布与大地的重合暗示着它们本质上的联系。它的一切都来源于大地,包括机理、颜色,甚至图案。它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对大地的亲近,使我感觉到空气中,人类和大地交替的呼吸。现在的织物大多与化学有关。化学的应用,使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着物质的成分结构。一个世界的颠覆可以在玻璃试管里全部完成,人类的这份聪明中蕴含着某种危险。化学消解着生活的诗性成分。往昔生活的一切都简单地取自大地,它们有着诗一样的名字:泽兰、蝉衣(入药)、玉黍(食物)……而被化学炮制的物质,名称里却无不包含恶俗的词根,诸如酸钾、苯丙、碳酸、氧化等。在我看来,化学是离诗学最远的一门学问,化学把世界微观到元素,化学元素在实验室里跃跃欲试地与大地断绝联系。棉花、蓝靛草变成了蓝印花布,物质的成分却没有发生改变。它的每一根神经都与大地相连,风将它吹拂,使我觉察到草木的晃动。

很少有一种颜色像蓝色这样越旧越美。对于许多颜色来说,时间的堆积只能加大它们的磨损,令它们显得破旧不堪。而旧蓝则别有味道,恍如陈酒,或老去的亲人。它条理清晰的纹脉里混合了山野的气脉和时光的表情,这种旧蓝,让人想起所有经历过的岁月,以及在岁月中积累着痛楚与快乐的吾土吾民。

(选自《蓝印花布》,有删改)

思维迁移

作家怀着对传统文化和民间生活的缅怀,从古老的工艺中寻找精致朴实的美,寻找与传统不绝如缕的最后一丝联系,企图唤起日常生活的温馨感。这是否也唤起了你心中的那份“文化乡愁”?

青花远行

□江 子

这些光彩照人的家伙,这些花团锦簇的漂亮孩儿们,谁都看得出来,它们从小就有一颗闯荡江湖的不安分的心!当装载着它们的船奋力从拥挤的、船只众多的昌江河面挤出一条路来,它们也许有过些许的对故乡景德镇的不舍,眼前也许飘荡过一两朵故乡窑火的魅影,但更多的是对未来世界的好奇、憧憬。它们当然会有一丝丝的紧张、担心。那画着潮水纹的,拼命地按住自己怦怦跳动的心,以免画面上的潮水因激动而溢出画外。那画着缠枝莲的,恨不得每一朵莲花的卷须都缠在一起。当船开出景德镇很远了,进入了鄱阳湖然后转入了宽阔长江,它们才好歹平静了一些。

它们抵达上海吴淞口,由此开始了漫长的海上旅行。四个月七个月或者更久,它们就会抵达于它们完全陌生的地方,如东南亚,欧洲等世界各地。

在那些黑皮肤或者黄头发的人群中间,在热切的眼神的打量之下,它们怀着古老东方文化惯有的谦逊、含蓄和羞涩。有一朵原本盛开的花,竟然害羞得重新合上了花瓣。另一朵由于紧张,伸出了缠枝紧紧牵住身边伙伴的衣襟。可是在异域的土地上,它们都是漂亮的玩偶,上帝的创意才能造出的圣器,是遥远的、连想象力都难以企及的东方的象征和索引。人们不惜代价把它们请回家中,让它们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它们或被整齐摆放在靠近天花板的架子上,那是他们能想得到的最为崇高的地方,适宜于仰望;它们或端放在铺着雪白桌布的长条饭桌上,窗子里探进的阳光搂着它们的肩膀;它们或被摆放在壁炉上,整个原本黑色的壁炉一下子就亮堂了;它们也有可能被精心摆放在能照得着人影的钢琴的旁边,每当钢琴的乐声终了,它们的叶脉深处将会回荡钢琴曲最后的尾声。那些黑色的白色的手在喝茶和咖啡时握着它们,其精心呵护的样子仿佛它们是温顺的宠儿,或者是隐藏着神迹的生命。

这些从小就向往着远走高飞并且梦想成真的家伙,它们在不同的世界里有着不同的奇遇,说出来都会让人觉得稀奇!在东非埃塞俄比亚,一个叫塔纳湖的湖中的马里岛上的一座古老教堂里,有一个明代的青花瓷坛,保存着16世纪后期埃塞俄比亚国民心中的万王之王察丹格尔的心。那君临天下的王者,他的那一颗不可一世的心,似乎唯有在中国的青花瓷器中才能获得他生前需要的永恒的平静。在英国,女王玛丽二世醉心于收藏瓷器,在宫内专门设置了许多玻璃橱陈列各种瓷器,好像她不满足于仅仅是英国的女王,还乐意做这些飘扬过海的中国孩子们的母亲。

在人类历史上,从景德镇出发的青花永恒绽放。它们透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让人品味不尽的温润、静谧。在他人的国土上,那瓷壁上的青花,仿佛是带着神秘使命的使者,带着虚幻的让人迷乱的香气,向人们传递着古老东方难以言传的文明气息。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1日,有删节)

心湖涟漪

本文运用拟人的笔法讲述了中国青花瓷器漂洋过海出口到世界各地的经历,突出了青花瓷器无与伦比的精美以及在异域所受的尊崇礼遇,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推荐访问:传统文化 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