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济工作

新世纪重庆工业的振兴之路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9 09:08:32   浏览次数:

重庆工业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通过抓住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机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在西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逐步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日前,记者专访了重庆市经济委员会主任吴冰,希望能更多地了解重庆工业振兴之路,也企盼着能将好的经验和做法传播到西部其他老工业基地,为西部的工业振兴建言献策。

记者:吴主任您好,请问,在当前全国经济运行态势稳定、良好的形势下,重庆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如何呢?和全国经济形势对照,重庆工业的发展价值取向和调整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吴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要看其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阶段。我们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生产要素效率提高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根本上依赖于经济体制模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历了四个阶段:计划体制、工业化起步型阶段;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生产结构调整型阶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则,准备条件推动工业化全面加快的阶段;初步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全面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阶段。目前,重庆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到底处于什么阶段?是否可以认为也是处在初步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全面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阶段呢?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我认为,重庆工业经济如同中国经济一样仍处在高速增长的平台上,近年不会出现经济下滑,而且将会稳定持续增长。此外,有关重庆工业为什么不会出现大的下滑而会持续发展的理由还有,一是重庆“十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奠定了经济增长的新经济基础。二是企业经济制度的不断创新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三是重庆工业战线广大职工的奋力拼搏,不仅创造了2005年的辉煌,而且增强了未来开辟发展的信心。

但是,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应当对重庆市现有的产业结构布局进行重点调整,增强电子、化工的能力,这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把重庆的经济形势与全国对照,重庆工业经济目前以汽车摩托车为主要支柱产业的情况应该有待改变;要在投融资方面加大对电子、冶金、医药、化工、机械等领域的高新技术投入和引导,形成新的高技术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只有顺应大的经济发展趋势,走节约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道路,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果。

记者:重庆市工业经济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呢?

吴冰:第一,首先要分析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调整与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重庆市汽摩行业利润下降较大,客观上有原燃材料上涨,产品价格下降和汇率变化三大压力,但类似情况全国均存在。重庆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长方式粗放,增幅回落过猛,增长出现放慢。摆脱“粗放增长”方式是当前汽摩行业要重点攻克的难点,目前长安集团学习福特公司EPS生产管理模式,效果就很好。

零配件企业结构分散。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汽摩配件上规模的企业约500多家,但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技术研发优势和关键核心技术,很少有通过国际认同的质量体系标准,在合资整车厂全球采购中难以入围,处于新市场开拓难、老市场被挤压的尴尬境地,同时也影响主机厂发展。

企业开发落后于市场。近几年汽车(摩托)市场竞争激烈,更新加快,我们一些企业在产品研发、出新上仍满足于小改小革,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较弱;企业对市场超前需求预测仍待加强。

二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长期倒挂,使多数企业利润增幅回落,下游行业利润向上游行业转移,使加工行业的部分企业出现增亏减效的窘境。

三是生产规模扩大,银行企业短期贷款供应量减少,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短缺,生产受到制约。

四是部分企业,尤其是采掘和制造业的部分已出现用工难的问题。目前主要表现在煤炭行业、机械制造业和纺织行业,尤其是这些行业中的国有企业,由于条件低、待遇差、生活环境恶劣等因素,用工结构矛盾突出,存在熟练技工缺口大,普通、杂工过剩现象。

五是能力制约突出。近几年一些企业尤其是老国有企业在市场好时,开足马力生产,充分发挥了能力,但缺少大的投入。机械制造业、化工等行业尤为突出。

第二,要不断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经济总量偏小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源。在较长的时期内,重庆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尽快做大经济总量,才能有更大的调控余地和空间。必须研究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动力问题。

从短期经济运行看,三大需求都存在问题,外贸是短腿,消费持续温而不火,投资一枝独秀的背后也缺乏后劲。从长期经济发展看,经济结构性矛盾导致投入产出不匹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显然缺乏绩效,导致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不足。增强经济增长动力,重点应放松管制,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极形式。

一是把促进消费增长作为长期的政策。着力培育带动面广、持续周期长的住宅、汽车等大宗消费品,消除政策障碍。开发适应小康生活要求的多层次住宅、发展经济型家用汽车,改善停车条件,降低停车收费标准。在汽车厂商、房地产商、消费者和银行间建立合理的信用关系,通过优惠的汽车融资、汽车住宅联动融资、刺激地产车消费。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吃、住、行、游、购、娱联动,延伸消费链条,发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性消费,扩展消费领域。

二是放宽市场准入,活跃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营造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创业的政策环境,激发其创业热情。大力整治发展环境,倡导环境招商,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10+1”合作框架的机遇,主动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切实抓住中央实施CEPA的有利时机,加强与港澳地区、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推进渝港“9+1”、渝澳“8+1”合作框架的深入实施,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促进自身加快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投资带动产品、技术出口。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集中精力培植优势,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的合作发展,建设更紧密的渝沪、渝浙经济协作关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施好川渝“1+6”、渝黔“1+16”合作协议。用好三峡库区对口支援、高交会、贸洽会、旅游节等平台,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来渝发展。

三是以投资为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培育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调整优化农业、做大做强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为方向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以“嫁接改组国有经济、提升改造民营经济、规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方向调整所有制结构,以“做优做靓都市发达经济圈、做大做强渝西经济走廊、做专做特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为方向调整区域发展布局。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明确投资政策扶持方向,向薄弱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领域倾斜,向欠发达地区倾斜。通过投资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转换升级,整合资源、要素组合方式,建立内生性经济增长机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着眼于把重庆建成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的源头和基地,大力培育技术创新的环境。加大科技投入,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基地。积极发展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建设长江上游技术成果展示和交易中心。以农村、社区、学校为重点,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破除迷信,全面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素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消除一切不利于技术成果转化的体制弊端,激发科研人员创业热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引导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技术服务关系,努力寻求技术创新依托。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和技术实体,研究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技术和产品,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五是推动企业利益实现机制的变化,培养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企业不是一个单纯的盈利组织,而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企业要实现利益已从原来依靠单纯的市场竞争,改变为要加上考虑社会公众利益。甚至可以说,企业利益的实现要以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为前提,企业如果不顾社会公众利益,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失去参与竞争的资格。

重庆市企业仍是处在国内国际的大环境中,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先接受新理念就能先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如何调整工业发展,促进“十一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呢?请吴主任解读一下重庆的对策。

吴冰:我们重庆市经委从工作职能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十一五”期间工作基本思路与做法。

第一,确立的“十一五”工业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体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

一是总体思路中表述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支撑、重点区域特别是工业园区为载体、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主要工业行业为发展骨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工业和特色工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工业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低能耗、高产出、少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十一五”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改造,实现重庆工业新的振兴。

二是确立主要目标,举起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目标的旗帜。

“十一五”期间,通过工业发展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改造,完成主城区老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迁建技改任务;突出发展四大重点产业,基本形成“一大三强”(“一大”即壮大汽车摩托车产业,“三强”即培育做强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业结构;基本形成“1430”(即以北部新区1个龙头,高新区、经济开发区、长寿化工园、西永电子园4个重点园区,30个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三大经济区、四大经济板块协调发展;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工业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在西部和全国的位次逐年提升,为把重庆建设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力的长江上游现代产业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确立工作基本原则,主导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向。

为了按思路实现目标,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我们确立了以下原则,并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想。

坚持协调发展原则。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轻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二是加大生产力布局调整,促进三大经济区、四大经济板块协调发展;三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起产业集群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资源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环境保护意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加大污染物治理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则。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特色优势,围绕重点产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大力度引进和培育带动产业集聚的骨干企业,并延伸产业链,发挥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增强产业的竞争能力。

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引导和推进企业加大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坚持有进有退原则。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支持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发展,严格控制发展高能耗、污染重产业,逐步关停小水泥、小钢铁、小玻璃、小火电等。

坚持工业结构调整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趋势以及国家大企业集团战略布局相结合的原则。一是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二是突出重庆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兵器装备基地以及三峡库区的地区特色,争取国家支持,并加强与国家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争取重大项目在重庆的布局,形成新的产业。

第三,确立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本对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围绕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产品更新换代为重点,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

一是建立和完善一批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建立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技术支撑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提高我市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带动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建立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综合和专业性服务的创新服务平台,提高其服务功能,拓展其服务范围,为传统产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服务。

二是以现代控制技术应用为重点,推进制造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重点应用数控技术、模糊控制技术、集散控制技术(DC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FCS)等现代控制技术,提高工业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和加工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

三是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企业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四是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重点,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围绕产业技术升级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配套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开发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并积极推广应用。

五是重点培育一批在传统产业中具有体制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的龙头企业,形成重要的产业集群和产业技术研发扩散基地。

六是以研制重大技术装备和成套设备集成为重点,提高装备制造水平和能力。重点选择对行业影响大、应用面宽的重大技术装备,组织技术开发与科技攻关,形成和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水平和成套设备集成能力,促进其在行业中的应用,满足传统产业装备更新换代的需要。

七是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研制为重点,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很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重点新产品,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围绕市场需求,立足产品结构调整,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推动重点新产品的产业化步伐,培育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大的重点新产品,带动和支撑传统产业的发展。

八是以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为目标,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节能降耗和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防止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确立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增长方式沿着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道路前进。

一要实施主城环境污染企业搬迁工程。2007年前重点抓好主城区纳入搬迁计划范围的29户企业搬迁。引导其他主城区老工业企业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的原则,实施“退二进三”或“退城进园”有序迁入相应的特色工业园区,并在搬迁过程中实现升级改造,体现“搬大、搬强、搬活、污染消除”的总原则。

二要抓好水资源合理利用两大工程。一是实施工业废水治理工程,“十一五”期间争取中央国债资金支持,规划实施110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总投资56亿元,为彻底改变我市水环境质量作出贡献。二是实施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节水工程,大力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和中水回用,努力实现洗煤废水、矿井水、选矿废水、轧钢冷却水、氮肥冷却水和电厂冲灰水的“零排放”,创建一批废水“零排放”工业企业,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的力度,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技术。

三要抓好能源节约六大工程。一是实施水泥低温余热利用和煤矿瓦斯气利用工程。计划在2010年底前,在全市已建和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上实施水泥窑炉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共30个,总投资12.5亿元,新建余热发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二是实施发展区域热电联产工程,在全市热负荷较大的工业园区、大型工业企业,规划一批热电联产项目,以达到提高供热效率、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的目的。计划2010年前重点发展长寿化工热电联产项目、涪陵建峰化工热电联产项目等9个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33亿元。三是实施工业炉窑节煤工程,在2010年前实施中小锅炉和窑炉技术改造项目78个,总投资2.1亿元,通过技术改造使燃煤锅炉平均热效率从目前的70%提高到80%左右。四是实施电能平衡测试和能效评价工程,到2007年组织开展100户工业、商业用电大户的电能平衡测试和能效评价工作,提出相应的节电措施,达到提高电能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五是实施系统节能工程,研究制定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导原则,逐步提高用能装备水平的准入门槛,限制低水平高消耗用能设备的使用,禁止国家明令淘汰设备的转移使用。六是实施节能监测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积极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引导鼓励生产、消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重点提高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的能源利用状况的监测能力和装备的技术水平。

四要抓好资源综合利用五大工程。一是实施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工程,制定相应的法规规章,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法规体系。重点发展报废汽车、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废纸、废包装物等的回收利用。计划实施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项目5个,总投资7亿元。二是实施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工程,继续以煤矸石、粉煤灰利用为重点,强力推进全市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共生、伴生矿,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渣的综合利用。实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26个,总投资35亿元,工业固废物综合利用率2007年提高到80%,2010年提高到85%。三是实施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工程,2007年前完成两个生活垃圾掺烧煤矸石发电示范项目,在示范项目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推广。四是实施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工程,引导园区搭建供水、热电联供、物流配送、废水处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实行集约化管理,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服务。计划2007年前初步建立两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五是实施资源循环技术开发利用工程,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研究开发化工磷石膏、锰尾矿、铬渣、电厂烟气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物的利用技术。

五要抓好清洁生产四项工程。一是实施重点污染行业的污染防治工程,重点加强铬盐、锶盐、电镀、锰、造纸等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出台相关行业发展指导性意见,规范重点污染行业发展。计划2007年前完成锶盐、电镀、锰、造纸等行业整治工作,完成民丰农化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铬盐迁建项目建设,同时按照国家要求,启动实施民丰农化有限公司老铬渣治理工作。二是实施创建清洁生产企业工程,制定《重庆市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在2010年前对电力、冶金、化工、医药、水泥、煤炭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项目29个,总投资20亿元。三是实施“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工程,大力推行洗选煤技术,鼓励洁净煤发展,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城市燃料结构,推进燃油汽车改天然气,实施“洁净煤”和“清洁能源”项目17个,总投资68亿元。五是实施碳交易工程。根据《京都议定书》,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污染治理。规划项目15个,总投资10亿元。

总之,“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将达到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将对世界产生极重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实现了科学发展,才可能实现对内的“和谐发展”和对外的“和平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都将成为“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这些关键词描述的也就是中国的新发展模式,也是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

推荐访问:新世纪 之路 重庆 振兴 工业


[新世纪重庆工业的振兴之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