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总结

新世纪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古典审美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1 08:42:14   浏览次数:

[摘 要] 新世纪的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电视传媒舞台上,其宏大的主题和新颖的形式刷新了纪录片的历史,浓郁的古典情怀是这批作品的群体审美特征之一。本文在掌握了部分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就作品在古典唯美的意境营造和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两方面对这一特征进行分析,以求对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研究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 历史文化纪录片;古典审美;意境;文化传承

严格说来,学界并没有对“历史文化纪录片”一词进行准确定义。单就某一部具体的作品而言,它可以被划入到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或人文地理纪录片等类型,但整体而言,这些作品在内容上都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纪录和再现。所以,我们可以说所谓历史文化纪录片是指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历史文物、文化景观等的记录,刻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并以此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①

21世纪以来,历史文化纪录片在纪录片创作中异军突起,较大型的就有《考古中国》《复活的军团》《新丝绸之路》《晋商》《徽商》《1405—郑和下西洋》《再说长江》《故宫》《江南》《昆曲六百年》和《敦煌》等都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观众良好的口碑。以《故宫》为例,其播出第一周,收视率就达到了8.05%,第二周又上升到9.56%。②在央视一套同期播出的57个节目中,《故宫》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综观以上电视纪录片,观众可以感受到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大型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气息,一种穿越时间的历史感和空间上的阔大感以及一种悠远绵长的况味。画面的精美绝伦、阐述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由浅入深、娓娓道来,仿佛让观者在视觉盛宴中完成了一次文化的洗礼,惊觉在以前的影像中被遮蔽了多年的民族历史文化的魅力,如果我们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词便是“古典”,它包括了尘封的历史、复古的情怀、永恒的魅力和对文化的主动传承。

古典唯美的意境营造

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本质在于其历史文献性,但作为一种媒介表现手段,其历史精神是与其艺术表现紧密联系的。德国电影理论家克劳斯•克莱梅尔说:“纪录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历史文化纪录片美学的基本立足点在于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相互作用,创作者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处理。有人说过:“中国美学的精髓在于诗,而不在于叙事。”但要记录厚重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叙事是绝对不能缺席的。问题是如何叙事?时间的尘埃中,一切已不能被轻易地解读。以前的纪录片处理方式是保守的说教,唯有此,“纪实”感方能凸显,但这也是保守和缺乏生动的。而21世纪的中国纪录片作者似乎很明白一点:惟有让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文化在今天重新浮现它的诗意,那么诗意后面的厚重和审视才是可见的。他们选择了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使其成为表达诗意的必要媒介。“意,指的是创作者在作品中表露的主观思想感情;境,指的是创作者在作品中对客观存在的描绘和刻画。然后,创作者将这主客观两方面内容,有机地融会在一起,形成一种统一而又独特的境界。”③这种统一和独特在新时期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中体现为唯美的画面与凝重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于是,不只有故纸堆,不只有不可辨认的遗迹,不只有口头的追忆,还有更多鲜活的人和故事——我们惊觉:历史可以如此轻盈!创作者们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已经逝去的和正在逝去的典型,以技术置换记忆,用影像书写缅怀,不遗余力地营造着唯美的意境,将浓酽古典的传统文化韵味或含蓄或肆意地表现出来,完成了一份必不可少的文化存留。

2008年的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就是一部唯美意境的典型作品。该片以再现、纪实、动画等影像手段勾勒高雅经典的昆曲与沧海桑田的昆曲史,还原其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处境,使得一个难以驾驭的阳春白雪的戏曲题材活色生香、美轮美奂,观众如身临其境。片头开始前的水墨动画呈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盛开的水墨莲花、渐起的楼阁,加之一咏三叹的优美旋律,不禁让人回归到中国传统的古典意境中。现代技术也使得经典绘画在观众面前活灵活现起来,如第一集中的姑苏太平盛况,描绘的就是在明朝绘画《南都繁会图》的基础上进行的动画处理,通过以少量的活动影像来代替生动的社会场景,且所选绘画皆为传统绘画精品,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一种生动的魅力。同时,正如解说词所说“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美丽的苏州园林也成为作者与观众找寻昆曲文化源头的现实途径。片中还反复出现着戏装的婀娜多姿的少女的艺术表现性镜头,作为一小段叙事的停顿,她们或轻舞水袖,或摆弄金扇,不时地出现在背景以园林、古典绘画、艺术光影的前面——这些手段、手法和元素的运用,都形成了全片在视觉上所力图营造的一种古典意境美。

而12集的纪录片《故宫》之所以在收视率上取得成功,是因为创作者们在荧屏上重塑了一个庄严美丽的古代皇宫。该片不仅在画面,而且在声音的设计、音乐效果方面都是按大片标准去做的,用导演周兵的话说就是:如果声音和画面的品质提高到一定程度的话,大家肯定会被它们吸引。在拍摄中为了达到真实但不限手法、唯美而不失庄重的目的,编导们运用了各种手段:访谈、纪实、建筑空镜和风光空镜、静物定点摄影、史料图片、延时摄影和真实再现,甚至三维动画。540分钟的播出片中经过计算机处理和制作过的画面多达76分钟。剧组聘请大量电影专业人士参与制作,无论在导演、摄影、灯光、美术、音乐和解说词方面都引入了电影技术,甚至还借鉴和学习了戏剧和电影的手法。纪录片《敦煌》中展示了莫高窟三号洞的《千手千眼观音》,这幅壁画融合了当时中国所有的绘画技法,在极度约束的环境中实现艺术创作上的奔放自由,又包含着悲悯和宽容的精神,正是中国古典审美的极致体现。

对于电视观众来说,美轮美奂的画面是构成吸引力的必要条件。这些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精美细腻效果正是得益于正在普及的高清摄影技术,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美学在创作者心中的集体苏醒。传统美学或者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演变中的沉淀与积累,它虽然隐在,但却能为任何时代的文化转型或嬗变提供积蓄力量和营养推动,因为传统是维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中国传统美学具有独特的思维优势和风韵,在一个喧嚣的文化时期我们可能忽略了它,但艺术内在的延续以及一个民族的习俗、伦理和审美等仍旧能以基因的方式留存并在某个时刻醒来。21世纪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作者们试图回归到民族的内在,唤醒大众的记忆。

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

历史文化纪录片的视像是感性的,但本质必须是理性的。在以感觉和情感为中介的解读中,观众加深并扩大对历史文化的审美感受。优秀的纪录片应该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在记录文物、事件、人物的过程中,用影像背后的精神实质来感染和打动观众,帮助人们认识历史、反思历史,鼓舞人们开辟人生,创造生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在《故宫》研讨会上指出:“《故宫》的文化意义在于它终于将凝聚了五千年文化的非常厚重的内容用电视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使世界发生震撼,让中国人为之骄傲。从媒介意义上讲,作为大众强势传媒的中国电视最近几年面临着相当复杂的价值判断,其媒体的功能和价值,在产业化、娱乐化的喧嚣中开始迷失方向。《故宫》把媒体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应具有的尊严带到了观众面前。”

当前,中国文化面临着向现代文化过渡的转型任务,如何把握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是文化传播者们肩负的重要使命。香港学者金耀基在《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中曾说道:“中国的现代化所意含的不是消极地对传统的巨大摧毁,而是积极地去发掘如何使传统成为获致当代中国目标的发酵剂,也即如何使传统发挥正面的功能。”纪录片创作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其创作观念、审美判断代表了一定文化的价值取向。在题材上,无论是《考古中国》对深埋地下的中国古代文明的揭示,《复活的军团》和《新丝绸之路》等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再次探索,《徽商》和《晋商》从当下的视角对历史和传统进行审视和哲理性反思,还是《故宫》《昆曲六百年》和《敦煌》对濒临消逝的文化载体进行的记录和拯救,21世纪的优秀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者们正试图“恢复中国人对传统美学的自信”,重拾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

在内容上,这些纪录片将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与提高学术性相结合,不仅有经过几十年研究得出的公认结论,也有尚无定论的见仁见智之说,还有学术界最前沿的信息,是既有资料价值、鉴赏价值和普遍的教育意义,又能体现学术研究成果的传世佳作与精品。以《故宫》为例,全片集数较多,但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皇权至高无上、大一统思想和礼制天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体制的核心,说的是中国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个核心观众们并不陌生,如果一味地解说和专家访谈势必导致说教和乏味,但通过故宫的建筑、宫廷收藏、宫廷政务、生活典章制度和宫廷西洋风等来了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该片的文字功底扎实,所收集的文史资料达到两千多万字,里面包含的学术价值,代表了当前文史界的一个学术水准,包括其中的观点、史实都经过专家的认定,而且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之所以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和付出如此努力,导演的话很有说服力:“……用现代影视的方法来传播中国文化,告诉大家中国人拥有什么样的文明,中华民族是怎样传承这些文明的。这是一个很明确的目标。”

这些作品更为可贵之处在于带领观众穿越时光的同时,还让他们穿越传统思维和价值的坐标,重新审视历史和文化。这些以历史题材为主的作品与现实紧密关照,传递着述古概今、借古鉴今的信息。例如《敦煌》中,大家特别关切的莫高窟藏经洞文物流失,和清朝衰落、官吏腐败、东西方列强的侵略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讲清因由,可以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有效地制止当今的文物被盗与外流。又比如一般不对公众开放同时却在受自然侵蚀的洞窟,正是因为这次的拍摄记录,得以永久性地保留。从这个角度来说,作品的贡献远远不止于一部电视纪录片,它们更能够当之无愧地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在当下浮躁的文化生态中,在社会泛娱乐化和影视剧无所不用其极的炒作浪潮中,这样一批历史文化纪录片以理性、智慧、质朴的光芒照亮人们的心灵,让大众沐浴到中华文化和文明的洗礼,学习虔诚地对待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这样一群与清贫寂寞为伍的艺术家以道德和责任为坚守,守望大众的精神家园,为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增添了财富。

注释:

① 李杨:《新世纪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研究》,广西大学,2008。

② 赵曦:《经典文化的经典传播——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故宫〉研讨会综述》,《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

③ 高鑫:《电视艺术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页。

[参考文献]

[1] 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 彭文祥.电视纪录片美学三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3] 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唐晓莉(1981— ),女,湖北公安人,硕士,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中文与艺术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学专业影视创作。

推荐访问:新世纪 纪录片 历史文化 审美 古典


[新世纪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古典审美]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