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演讲致辞

艺术院校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特色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8 08:42:00   浏览次数:

摘 要: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在国内开设时间不长,但是发展迅速。它不仅从科学与历史的角度进行文化遗产保护,而且从“艺术学”角度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提高和改善城市文化建设有益。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人力资源市场上一直保持整体就业率和就业层次较高的地位,正是本专业立足于文化遗产的艺术性保护,坚持知识教学能力化,注重学生艺术修养、艺术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保护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果。艺术高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恰当地引导学生利用艺术审美、艺术技能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可以直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和发展,使文化遗产焕发更强生命力。

关键词: 高等教育;艺术院校;学科建设;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HK]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是民族记忆的留存,其内容丰富多彩。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是一门国内外都有发展潜力和探索空间的新兴学科,十年前我国只有少数院校,如西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最先开设。新建的专业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其“新”,正是因为是新建立的,所以对于自身来说会有更广阔的领域来探索,发展前景大。弊也在于其“新”,很多理论、实践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体系和学科发展还不太健全,专业实用性不强。特别是最近几年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渐有遍地开花的趋势,已经有专业重复设置多、社会需求面窄、专业特色不突出的苗头出现,有一部分院校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受影响,学科建设很难短期打开局面。国内高校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或开展相关教学科研的主要有以下四类:第一类是依托于历史系的考古专业发展而来,如西北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偏重于文物保护技术。

第二类是文物和博物馆学专业开设的,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其他院校文博学系开设的文化遗产保护专业都各有千秋。但是相对于历史学专业而言,他们的文保专业大多特色不明显,毕业生出口相对狭小。第三类是响应社会上大量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工程需求,一些高校建筑系建筑史专业开设的城市遗产保护专业,如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

第四类是在艺术领域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教学的,中央美术学院是第一家,南京艺术学院是第二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创建于2004年,是我国第一个艺术学院开设的文化遗产专业。该专业以视觉文化遗产为中心,学科建设在当前艺术类院校的文保专业中占据着前沿位置。南京艺术学院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有较悠久的历史,林树中教授对流失海外艺术品的保护、刘承华教授对古琴文化遗产的研究、秦序教授对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徐艺乙教授对工艺美术保护方面的研究等,都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2009年,南京艺术学院顺应全国文化发展建设需要,在综合类艺术院校中较早地创建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的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下设两个方向: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方向。该专业如何在众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中办出艺术特色,脱颖而出,是办学者的首要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 南京艺术学院的文化遗产专业特色定位于文化遗产的艺术性保护,既与西北大学等理工科院校的扎根于文物保护技术的文保专业不同,又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老牌历史文博系的文保专业区分。还因为南京艺术学院是我国艺术门类最齐全的综合类艺术院校,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与中央美术学院的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既有共同点,又各有侧重。我们依托南京艺术学院丰富而深厚的艺术教育资源,提出与上述院校都不同的专业定位和建设目标:其一,在教学、科研领域的实力与影响上要与南京艺术学院作为全国艺术学学术重镇的社会地位相匹配,与江苏作为全国文化大省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其二,在专业建设上必须顺应文化遗产保护跨学科的特点,走联合办学之路,充分发挥综合艺术院校学科齐全的优势,充分利用南京优质高校众多、文化艺术中心云集的优势,走协同发展之路;其三,在人才培养上按照“一套理论+一门技术”的要求,立足于文化遗产的艺术性保护,努力培养具有“艺术基础、审美品位、文保能力”且适应社会需求的文化遗产保护应用性人才,要求学生全面了解有形及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政策法规,较系统地掌握一种以上美术、工艺或音乐方面的艺术专业技能,熟悉其保护的技术和理论,为文化部门、旅游部门、考古部门、博物馆部门、文物管理机构等单位培养具有扎实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较强实践技能、专业特点突出、适应面广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优势 1.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具有广阔而迫切的社会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用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二三百年时间才完成的现代城市格局。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大量的城市文化遗产在“旧城改造”和走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快速地消失,破坏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和风貌、损毁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的现象普遍存在,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等。我国目前登录的不可移动文物77万余处,其中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万余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处;核定公布1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拥有世界遗产47处,仅次于意大利,是世界遗产第二多的国家;现有博物馆2400余座,收藏着3000多万件珍贵文物。全国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现有工作人员约7000人,管理着这近7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全国3000多万件馆藏文物,有病害的几近一半,而全国从事这一行当的保护修复人员只有近2000人。这表明社会各界急需艺术学领域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各个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也都急需相关人才,就业前景良好。

2.依托综合艺术院校丰富的办学资源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将校内外、国内外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师资集聚起来,形成共同授课、共同科研的专家团队。第一,针对社会需求,结合美术类、工艺类、传统音乐三个方向的培养计划,依托艺术院校各学科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个强大的后盾,与美术、音乐、设计、舞蹈、传媒等其他专业学院在师资交流、课程安排、设备利用方面通力合作,缓解办学之初资源不足的问题,使学科建设迅速成长。第二,与南京博物院开展联合办学,充分利用南博的专家、设备、材料等资源优势,让学生有机会获得一手的实践经验。第三,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积极拓展境外合作领域办学,通过加强与境外名校、境外名师和境外优秀专业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国际合作及联合培养人才的平台。

3.具有深厚的人文平台

南京艺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不约而同,都将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设立在人文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设有文学教学部、外语教学部、艺术管理系、文物修复系等教学单位,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共享学科基础平台,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理念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坚实的依托。目前有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技法以及文学与传统文化、自然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在人文学院是打通的,供学生自主选择,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长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三、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 1.建设立足于艺术性保护的课程体系

本着培养具有“艺术基础、审美品位、文保能力”、且适应社会需求的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的目标,结合艺术院校教学资源,立足于文化遗产的艺术性保护,根据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跨学科性突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将课程划分为三个课程群:文化艺术通识课、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课、文化遗产保护实务课。

2.建立有利于艺术养成的“1+2+1”的培养模式

“1+2+1”的培养模式,即一年级在全院乃至全校范围内自主选课学习艺术学基础类课程、管理学基础类课程,可以学习一门艺术类型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学习多门艺术类型的知识、技能;二三年级在人文学院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结合课程学习参加必要的观摩、见习、实操等实践教学环节;四年级以实践性项目或研究性课题进入工作室,学习高端、前沿、实用类课程,并且与毕业论文、毕业创作相结合。

3.培养具有“艺术基础、审美品位、文保能力”的保护人才

培养有形(城市)文化遗产和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门人才,能够从事美术类、工艺类或音乐类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理论、技术或设计方面的工作。全面了解有形及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较系统地拥有一种以上(美术、工艺或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其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和理论。中国古代建筑作为城市遗产的主体,是综合的系统,它由建筑的梁柱、围合体系、各种雕刻、木作油彩,以及建筑内的家居陈设、泥塑造像共同组成。它的艺术性往往体现在其完整性上,其艺术性保护不是某一个方面的专业工匠所能胜任,要作出全面而专业的保护规划设计,一定需要保护工作者有较高艺术修养并了解相关艺术技能。

针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最为迫切的领域,结合南京艺术学院自身资源优势,我们先期开展两个方面的教学科研建设:

第一,建筑彩绘(苏式包袱彩绘)修复及设计。目前的彩绘修复从业人员研究材料技术和保护技术的多,研究彩绘艺术的少。很多彩绘保护项目完成后色彩鲜艳了、颜料稳固了,但是艺术价值遭到巨大的破坏,根源就在于保护设计和施工人员是化学家而不是艺术家。南京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在培养具有保护专业技能的彩绘保护技师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彩绘保护实验室从艺术角度研究各个时期、不同地域的彩绘艺术特色、造型特点、颜料特性和绘画手法,并建立苏式彩绘数据库,为彩绘修复和保护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第二,古建筑、古遗址保护BIM模型建设。城市遗产不仅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文化和精神财富,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彰显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然而除极少部分得以保护保存下来,大量的城市遗产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有些只剩下断壁残垣的遗址,甚至只有文字或图片描述,既难于进行数据整合,更难于对公众进行展示。我们针对城市遗产建立历史信息系统,结合相关照片、文字描述,从复制复原古建筑构件入手,建立各类古建筑三维信息模型,在此过程中实现木构建造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建立古建筑遗产BIM模型数据库。BIM模型技术为开放型全息模型,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BIM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要,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古建筑保护BIM模型提供一种低成本、高效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方式,建筑、彩绘、雕刻、书画楹联、室内家具陈设都共用一个模型,共建共享,为古建筑保护项目的设计和规划提供全专业的指导和技术支持。

文化遗产保护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我国所有的文化遗产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都属于国家事业单位,门槛比较高。但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人力资源市场上一直保持整体就业率和就业层次较高的地位,正是本专业立足于文化遗产的艺术性保护,坚持知识教学能力化,注重学生艺术修养、艺术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保护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专业的建设同样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南京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创建以来,虽无丰富的经验用于总结,更无丰硕的成果以供展示,但是我们通过学习比较国内其他院校文化遗产专业办学的成功经验,经过六年来思考、探索与不懈努力,逐步清晰了这个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办学空间,拟定了发展目标与建设思路,提炼了专业特色与办学优势,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效。2015年南京艺术学院开展的“专业建设推进”活动,让我们有机会回过头来对艺术院校的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特色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此总结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以期抛砖引玉。 (责任编辑:陈娟娟)

推荐访问:文化遗产 艺术院校 特色 保护 研究


[艺术院校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特色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