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讲话发言

从唐胥铁路到京张铁路除了詹天佑,还应记住的名字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29 08:54:38   浏览次数:

工作。台湾岛内多山,修建铁路时困难重重,特别在铺设铁轨遇到大山时,只能开挖隧道。于是,刘铭传在台湾修建了中国第一个铁路隧道——狮球岭隧道,至今保存完好。

隧道于1887年从南北两端同时开工。当时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全靠人力开挖。在地层压力较大处,拱部用砖作衬砌,边墙用石料作衬砌;在岩层较好处,则用木料作衬砌。因为土质太松,隧道还曾多次塌方,负责施工者死伤不少。

那时的中国,已经不再为是否修建铁路而纠结了。唐胥铁路证明了铁路的经济价值,而中法战争则证明了铁路的战略价值。不过,“不纠结”最广为人知的原因是,慈禧太后已经是铁路的“代言人”了。

在北海五龙亭浮翠亭的西侧,有六个方形水洞,水洞上面铺石为路,人来车往,并不引人注意。这其实是当年为慈禧太后乘坐小火车入园铺架的铁路桥。

为了推广铁路,李鸿章简直是不遗余力。他会“暗渡陈仓”,还会走高层路线——为了赢得慈禧太后的支持,李鸿章开始撺掇光绪皇帝,建议首先在西苑中修筑一条铁路,让慈禧太后体验一下乘坐火车的感觉。

1886年,皇城御苑中的铁路开始动工,起点在中海的瀛秀园,终点在北海镜清斋(后改名为静心斋)。西苑铁路建成后,慈禧太后可以随时从紫光阁站乘坐小火车游览北海,然后到镜清斋休息。

不过,坐了几天火车,慈禧觉得火车汽笛声太吵,所以在每天午餐行车的时候,都不准用机车牵引,而是要在每辆客车上都拴上绒绳,四周各由四名太监拉前行。太监拉火车,也是奇景。

就这样,慈禧就坐了十余年火车,直到1900年,她仓皇逃出北京,西苑铁路被八国联军全部捣毁。

签订了《辛丑条约》后,慈禧就要从西安“回銮”了。她似乎很喜欢坐火车,到达保定之后,她就乘上了火车,直达北京。

慈禧从保定到北京所走的铁路,就是著名的卢汉铁路。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比利时借款兴建北京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并由天津关道盛宣怀为督办大臣,统筹卢汉铁路的修建,总工程师为比利时人俞贝德。为了生产卢汉铁路所需要的钢轨,湖广总督张之洞则开始筹办汉阳铁厂等一系列重型工厂。到1906年,北京至汉口全线通车。

1902年,慈禧回到北京以后,宣布要去西陵祭祖,“子孙不孝,使大清遭此涂炭,自当去请罪。”怎么去?自然是坐火车去——这是出于一片爱民之心,坐火车就可以免去沿途州县繁重的供应负担。但是没有现成的铁路啊?那就修一条全长42.5公里的“祭陵专线”——新易铁路(新城的高碑店到易县梁各庄)。

主持修铁路的梁如浩,举荐了詹天佑

慈禧把修筑新易铁路的事交给袁世凯负责,要求在6个月内竣工。袁世凯想请主持过修建唐胥铁路的金达来负责筑路工程。不想,法国公使听到金达这个英国人要当总工程师,十分不满,向清政府提出强烈抗议。

两国相持不下,可把袁世凯难住了,谁也得罪不起。这时,袁世凯的心腹幕僚梁如浩举荐了一名中国工程师。

梁如浩,便是留美幼童中最杰出的“一詹二唐三梁”之一,他在朝鲜就是袁世凯的幕僚,后来一直在铁路部门供职,1902年他负责接收关外铁路,经营效益显著。后又被袁世凯任命为外交总长。

梁如浩向袁世凯推荐的中国工程师,便是这“一詹二唐三梁”之“一詹”——詹天佑,此时的他虽然声名不显,但已参与了几条铁路的测量设计工作,还参与修建了至今犹存的滦河大铁桥。在梁如浩的举荐之下,詹天佑被任命为新易铁路的总工程师,梁如浩则为总办。新易铁路也成为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修筑的铁路。

不过,铁路开工时已是11月了,6个月工期已经被耽误了2个月。且北方冬天天寒地冻,施工不易,又是临时说要修铁路,没有备料,所以材料也短缺,何况当时运输也不易。詹天佑便带领人员日夜奋战,加班加点完成勘测。又以搭建临时便桥穿越河道,待完成慈禧祭陵的“政治任务”后,再对临时便桥进行加固,这样便缩短了施工时间。

还有个难题是,按照当时外国修建铁路的施工标准,筑路完成后,要晾晒风干一年以上才可铺轨。詹天佑破除“崇洋迷信”,采用边筑路边铺轨的办法,赢得了时间。

1903年2月下旬,这条单线准轨铁路提前竣工。袁世凯亲自验收后向慈禧写了报告:“臣查此项工程,前奉谕旨本限六个月报竣,今仅四月,即已完工,所需款项,不过60万两。”看得出来,袁世凯很是得意。

当年4月5日,慈禧乘车前往西陵祭祖,火车安全抵达,而且起动、停车都非常平稳,没让慈禧感到一点儿颠簸。慈禧十分满意,赏赐了火车司机黄马褂、花翎及知府衔。车上一切摆设则赏赐给了詹天佑。

建成京张铁路,也有袁世凯的功劳

不过,新易铁路只是条祭陵专线,用处不大。对于詹天佑来说不过是“小试牛刀”。很快,一个更有挑战性的工程来了。

1905年5月2日,直隶总督、关内外铁路督办袁世凯正式上折,要求兴建京张铁路。而且他主张京张铁路“只用华款、华员自造,不允他国人承造”——因为张家口为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冲,南北旅商来往之孔道,向来为兵家所必争,所以京张铁路就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国防价值,堪称命脉,自己修才放心。

但是,想修一条200公里的铁路,没有钱可不行。袁世凯所依仗的就是关内外铁路的收入。不过,这笔钱在英国人手里。想要提用,必须跟英国人商量。但英国人坚持京张铁路必须由英国工程师主持,否则不予拨款。

听说英国人要修京张铁路,俄国人立刻前来反对,并以1899年清政府“从北京至长城以北的铁路不能由他国承办”的承诺为由要挟清政府。英俄双方相持一年多,最后双方达成默契——都不插手,让中国人自己修。

不过,英国人还是设置了障碍。中国方面要求除留出6个月还款本息外,关内外铁路的其余盈余全部提取出来用于修筑京张铁路。但英国人坚持必须留够一年的本息。幸好袁世凯派出的梁如浩立下了大功。他在谈判中并不让步,坚持最初的要求,最终使得英国人同意。而且,在后来的京张铁路的建设中,经费基本做到顺利调拨,未借任何外债,也全靠梁如浩在关内外铁路盈余中经营筹划。

资金到位了,袁世凯召见并安排詹天佑勘测京张铁路。不过,很快钱的问题又来了。英国工程师金达估算的京张铁路修造费用是500多万两,但机车车辆等费用没有估算在内。詹天佑实地勘测后,提出包括机车车辆在内的全部预算是729多万两,两个预算相差近200万两。慈禧太后发现后很是不满,提出质疑,袁世凯受到训斥。

袁世凯在奏折里解释预算误差原因,但最后批下来的预算还是不足。袁世凯只好告诉詹天佑,让他“从速动工,四年可成。”这样,京张铁路建设实际工期就比预计的提前了2年,便可以从铁路运营收入中找补资金缺口。

不过,在京张铁路的修建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让京张铁路差点中途夭折。

1906年5月,商办广东粤汉铁路有限公司成立,其中广东境内的粤汉铁路自办。他们上书清廷,请詹天佑到粤汉铁路主持筑路工程。粤汉铁路沿线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加上广州又是重要的对外开放的港口,所以比京张铁路更为重要。清政府有意让詹天佑前去,况且广东是詹天佑的故乡,他也很希望到故乡去修路。

不过,一旦詹天佑这个唯一主持过铁路修筑的中国工程师离开,穿越高山峻岭和万里长城的京张铁路就修不下去了。袁世凯立即上书清廷,挽留詹天佑。他说京张铁路施工正当紧要,而詹天佑是必不可少之员,一旦离开,京张铁路只能停办。同时,袁世凯还推荐了京张铁路工程师、广东人邝孙谋代替詹天佑前往广东。这样,詹天佑便留了下来,最终修成了举世闻名的京张铁路。

推荐访问:铁路 还应 到京 记住 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