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计划

漫步在西方美学观念的星河中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8 08:48:34   浏览次数:

亚里士多德《诗学》、莱辛《拉奥孔》、黑格尔《美学》、尼采《悲剧的诞生》、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等等都是西方艺术学的经典,每一部经典都对艺术、美学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但每一部经典的诞生都会伴随着新的观点、概念、逻辑与方法的新生,对于这些新的观点、概念随着两千年历史的发展日积月累,已经成为层层覆盖攀枝错节的状态。长久以来,艺术、美、模仿、形式、美感经验这些艺术学或美学中相关的概念各自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像中东的局势,同一块地盘各自都说是自己的。然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波兰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打破了这样的僵局,以问题讨论为经,以史料分析为纬,对艺术、美、形式、模仿、创造性、美感经验这六大美学观念进行梳理,解决了很多美学史上的存在争议的问题。这本书也是作者的成名作之一,《美学与艺评季刊》评价这部书为“不朽的美学通史”。

一、塔塔尔凯维奇及其《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是波兰人,任教于波兰大学,担任教授,国际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美学界的成名作即《美学史》(三卷)和《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除此之外还著有《哲学史》(三卷)、《关于幸福》、《专心于冥想》、《17-18世纪的波兰艺术》,还发表过将近200篇学术论文。大师博闻强记、思考细密、见解高卓,究美艺之际,通古今之变,大有司马迁著《史记》之精神。每书一出,便洛阳纸贵,传诵遐迩。《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更是获得欧美学术界的一致佳评。他以其丰硕的成果膺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常年作为代表出席国际联盟大会。他还曾在世界范围内讲学,获得非常轰动的欢迎和认可。由于这位大师在学术上辉煌成就和教育上的伟大贡献,波兰政府和法国政府都先后将特殊荣誉勋,章颁赠给他。

2006年这本书被翻译到中国,在国内美学界和艺术界引起巨大反响。清晰的脉络和详实的史料为国内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打开了国内研究者的视野,也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的创新无非以下四点:论域新、观点新、方法新和材料新。这本书的论域古已有之,不能称之为新,但后三点均有所创新,这就是这本书分量极高、独一无二之处。著名文艺理论家李新风强调阅读经典的重要性,认为读一本经典,如沐春风、如饮醇酿、如遇良师、入会知己。《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如沐春风、如饮醇酿、如遇良师、入会知己的著作,作为一名文艺学的研究生的必读书目。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共含十一章:第一至三章,讨论“艺术”;第四至六章,讨论“美”;第七章,讨论“形式”;第八章,讨论“创造性”;第九至十章,讨论“模仿”;第十一章,讨论“美感经验”。对于这样一部美学史的巨著,复述一遍内容必然也可洋洋洒洒书写万千字数,但这是不必要的,必须形成自身内在的学术知识和修养,这样才能学为已用,在此基础之上积累更多的美学知识,才能有所创新。这本书通俗易懂,文笔流畅,引人入胜,别具匠心。每一章前面都有一句或长或短的名人名言点题,极具感染力。第一章艺术的概念史,昆提利安:学者理解艺术之道理,不学之人只凭喜好。第二章艺术的分类史,德索尔:似乎并无一切期待届满足之艺术体系。第三章,艺术与诗歌的关系史:圣奥古斯丁:绘画看起来与文字并不相同。第四章美的概念史,洛伦佐·吉贝尔蒂:只有比例才能产生美的性质。第五章美的范畴史,乔尔丹诺·布鲁诺:美的性质是多元的。第六章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关于美的争论,有两条箴言,尤里乌斯·斯卡利格《诗学》:在任何一种事物之内,只存在一种唯一的、首要的和正确的东西,其他一切都要遵循这个法则或者道理;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世上本无善恶之事,思维使然也。第七章形式与五个概念的历史,吉尔伯特·波雷:形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道出。第八章创造性的概念史,卡西奥德:制作和创造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制作东西,但却不能创造东西。第九章模仿:艺术与实在的关系史,皮埃尔·隆撒《颂歌》前言:没有一首诗可以被称赞为完美,假如它与自然不相像的话。第十章艺术与自然真理的关系史,波万的文森特:自然可以通过双重方式道出。第十一章美感经验的概念史,瓦伦丁《美的实验心理学》:不存在一种独特的情感,我们可将之标注为审美情感。每一句箴言像一个台阶,带领读者走向美学觀念的历史。

二、关于艺术与诗歌关系的思考

任何理论是以史为基础的,《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当代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学理性的依据并发挥重要的建设性意义。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的门类中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和门类,这不仅意味着艺术学作为学科地位的提升,更标志着关于艺术本质、功能、文化定位的认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升华。在艺术学门类的框架中,艺术学理论作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也可视为艺术学学科发展与建设上最重要的环节和契机。前三章塔塔尔凯维奇梳理了艺术的概念史、艺术的分类史和艺术与诗歌(即文学)的关系史。尤其是第三章对艺术与诗歌的关系史的梳理,为艺术学与文学的异同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和资料分析,可为艺术学的学科独立深厚的学理依据。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这种结论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认知深化的结果。塔塔尔凯维奇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在书中总结了诗歌与艺术的三次分离与三次亲近。首先是柏拉图的艺术观。在古希腊柏拉图认为诗歌有两种形式:灵感性的诗歌和技巧性的诗歌,由于灵感性的诗歌是有害于人的,因此柏拉图将诗人逐出了理想国。从此,在艺术学领域,诗歌与艺术背道而驰。但亚里士多德将这种背离又重新拉近,并且找到两者的共同点,使其连接在一起,这就是模仿的观念。亚里士多德选取了诗歌中技巧的这种,认为诗歌具有模仿性,与其他艺术一样,因而两者相关,且属同类。接着,在后来的希腊主义中,艺术家也被看做是具有智慧和灵感的人,不想先前只认为诗人才具有智慧和灵感,拉高了艺术的地位,使得艺术与诗歌二度亲近。

但到了中世纪,所有的艺术沦为宗教的奴隶,美被视为神的创造物,而诗歌根本就不算艺术。在近代诗歌与艺术第三次亲近,也是最后一次亲近。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美有了一种觉悟,这种觉悟“在诗歌和视觉艺术之间的关系上都有回响,两者都在预言和技巧的中间,在美的生产中找到他们自己。”正如17世纪一位作家说:“且让诗如画,并让画如诗。”而当代诗歌与绘画又一次分离,由于诗歌语言性的媒介属性被发觉,因此其迥异于其他视觉艺术,诸如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这几次历史上的分分合合是对概念史的梳理,展现了作者丰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而同样的命题,李心峰先生在上世界九十年代也在其著作中有过相关论述:《文学:作为一种艺术》,仔细界定了文学与艺术复杂的相互关系、文学的特殊性、文学中心论分析三个角度,定位了文学与艺术的关系,其论述更加贴合当前的话语环境和具体问题,带给人全面的思考。

三、关于艺术定义的启示

关于艺术定义的问题、艺术的美与自然的美的关系,这本书给予了很好的回答。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艺术有不同的界定和认知,因此想要找到一种关于艺术的通行古今的标准定义是非常困难的。古希腊艺术观中艺术是技巧的代名词,不仅包括现在美术,而且包括手工艺,甚至数学和逻辑学。中世纪受宗教的控制排斥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观有了近代化转变,更加贴近现代艺术的分类。而艺术发展到今天,不仅包括传统艺术种类,还强调当代艺术形式。当代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古希腊对艺术的认知相去甚远,而且各门艺术种类的形态之间距离甚远,因此要为艺术下定一个定义是非常困难的。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家族相似”的观点,采取一种开放性的观念来突破定义的瓶颈,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艺术”是人们界定各门具体的艺术种类的本质,而把作为本质的“艺术”当做独立的概念,再想阐释清楚,这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多少艺术家、艺术理论家都没有很好的解开的问题。塔塔尔凯维奇采用一种变通的定义,其从多种角度分析了艺术必须满足的各种条件,因此:“艺术之定义必须兼顾其意图及其效应,并且言明意图与效应可以是这一种或另一种。定义不只是一组选项,应该是两组选项所构成。”因而,艺术乃是一种有意的人为活动,或是再现事物,或是构成形式,或是表现经验,此种出乎再现、构成或表现的作品一定能够激发快感、情绪或震惊。这尽管也不是最普世的定义,但是对艺术的定义作了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波兰]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著,刘文潭译,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

[2]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1月第1版

[3]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3版

[4]李心峰著,开放的艺术——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5]李心峰著,艺术学论集,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3月第1版

作者简介:桑媛(1992.02.18)女,籍贯:河北石家庄,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方向:文艺学。

推荐访问:星河 美学 漫步 观念 在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