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面试经验

小学低段数学美学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9 08:41:22   浏览次数:

【摘 要】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总是乐于接受美的事物,而数学与所有美的事物几乎都有联系。本文首先阐述了“数学美”的概念,发掘数学课堂中的美学因子并尝试探索数学美育的教学策略研究,并利用数学的美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熏陶,以期达到激发小学生学习乐趣,培养数学审美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低段数学 数学美育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133-02

一 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二上册的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中的“对称图形”时,我先给孩子们看了很多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在观察过程中,孩子们都分外专注,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而且在本节课上,让大家自己动手制作对称图形更是把本堂课推向了高潮,本堂课的知识点很抽象,学生理解对称图形有一定的难度,但受到了美的洗礼,大家在创造美的愉快氛围中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孩子们都带着轻松快乐的心情走出课堂。由此,我不由地想到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把数学教学组织为探索、发现、欣赏、创造数学美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形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对数学的美感直觉,发展创造性思维,从中感受数学美。

维纳曾说:“数学实质上是一种艺术。”遵循数学自身的规律性,挖掘数学美的意蕴,变数学教学过程为审美过程。数学是最重要的美育材料之一,只要教学方法也是美的,那么数学教育一定是美的。

二 数学美育的概念界定

数学美育是指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教育。数学美育又称之为数学审美教育或称数学美感教育,即以数学美的内容、形式和力量去激发学生的激情,纯洁学生的智慧和心灵,规范学生的思维行为,美化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理解、鉴赏、评价和创造能力。

三 发掘低段数学教材中的美学因子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是学生直接接触到的,虽然它们蕴含着美,但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间接性、模糊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美、鉴赏美。

1.数学的简洁之美

数学的简洁之美来自数学事实与其简化形式的统一,是人类思维经济化在数学上的反映。相对于繁琐、混乱、冗长的背景来说,简洁给人以简单、明快、正确、精练的美感。数学的简洁美指的是表达形式和理论体系的结构简单,而不是指内容本身的简单。数学理论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能用最简单朴素的方式来揭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规律。爱因斯坦曾说:“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

例如,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阿拉伯数字符号,可以说是当今世人共识的最简洁的语言文字了,它的简洁美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在四则运算中,“+”是最基本的运算,“-”是“+”的逆运算。而“×”是连续地“+”的简洁化,“÷”则是“×”的逆运算。同样的,乘方则是乘法的简洁化表示方法,分数的即约性、合并同类项等,都是出于对简洁美的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钱币只有圆、角、分这三种面值,为什么呢?如果有了这三种面值,就能支付任何数额的款项,这里就蕴藏着数学的简洁之美。

2.数学的对称之美

数学中的对称之美指的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能产生一种神奇的魅力,使人们对数学的认识跃上更高的理性台阶,可言传,也可意会。众所周知,关于点的对称,叫做点对称;关于直线的,叫做轴对称;关于平面的,则叫做面对称。具有对称性的对象往往具有更多更美的特质,对数学爱好者更有吸引力。

例如,等腰三角形存在中线、底上垂线和角平分线的三

合一定理;圆具有最优对称性;加与减、乘与除等,这些互逆运算都可以看做是对称的范畴。这些例子说明了数学中对称美的内涵及其意义。它们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直观美感,感知数学之美,感受到上数学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更能启发学生的平面思维、立体思维,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数学的和谐之美

装饰需要考虑尺寸色彩,音乐要讲究谐韵和声,就连菜肴也要色香味形俱全……这些都表明了人们处处都在追求和谐之美。和谐是美形成的重要标志,它给人一种协调、圆满、平衡的美感。数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表现出统一和谐之美。

人类在对美的追求中总是遵循着“黄金分割比”这个和谐的比例。中国古砖的长宽比、窗户长宽比都说明古代人类早已发现矩形的长宽比满足黄金分割比例时最美。

4.数学的严谨之美

严谨之美是数学所独具的内在美,“无懈可击”常被用来形容数学。它表现在数学推理的严谨、数学定义的准确、数学结构系统的协调完备等方面。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推导过程,是思维能力培养、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美和体验美的过程。

四 探索低段课堂数学美育的途径和手段

1.将数的美变为形的美

数学与数字相关联,数的美包括数的形象美、数字的精确美与朦胧美、变化的韵律美等。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把数字寓于小学生的生活中,把数的美转变为形的美。

第一,联系校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一上开篇便是给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校园图,让学生数一数,把这些抽象的数融合在身边的校园中,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并且把抽象的数字与形象的实物相结合,让学生记忆犹新。

第二,动手操作,体验数形结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具,有长尾巴的小松鼠、黑眼睛的小熊猫、红眼睛的小白兔,米老鼠、唐老鸭、蓝精灵等许多可爱的卡通形象。高年级学生学习了多位数,可与语文、社会常识、自然、体育等学科联系起来,把那些枯燥、单调的数字与人文、自然、生产、生活等相结合,学生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开阔了眼界。

第三,游戏教学,寓教于乐。七巧板是中国传统的智力游戏,西方称之为“东方魔板”,它用七块能够拼出一个正方形的几何图形板以各种不同的方法拼成千变万化的图案,如复杂的几何图形、风景、建筑、动物、人物等。学生玩七巧板的过程,既是益智活动的开展过程,又是数学对象的审美过程和数学美的创造过程,很容易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美感。

2.把形的美变成物的美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有关形的几何知识,如点、线、面、体的一般认识和计算。形是人们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抽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利用这些形的知识来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在讲“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找出面的特征,凡是有关形状的知识学生都可以通过折、剪、拼、涂的方法来实践,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3.从物到形,从形到物

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我们一般应当遵循先从实物到图形,再从图形到实物的过程。如在“长方形的认识”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机器人,再抽象出长方形的图形,指导学生运用看一看、比一比等方法,认识它的基本特征,当学生了解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后,再指导学生动手画、剪、折出长方形。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学生多感官地参与活动,对“长方形”这一概念有了充分的感知。

4.以变活思

在教学应用题的过程中,适当地改变已知条件,不仅可以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并掌握规律,防止知识的负迁移,而且还可以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做到一例多式、一理多例、一式多题、一题多解,并提倡用最简便的方式。数学解题过程中,强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5.应用新知——建构美

当学生们学习了新的知识后,心中都会有强烈的欲望希望新知识有用武之地,抓住这个心态我们就可以利用新知来建构美,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愿望,又巩固了新知。利用新知构建美既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的重要手段,又是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6.自己编题——创造美

学生能根据教学内容自己编应用题,是教师教学成功和学生充分理解的标志,也是数学审美的创造,适用于不同年级。如可以利用低年级学生手中的小动物、水果等学具,先摆后编、入情入理。

7.手段多样——创意美

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教是为了不教,在不违背教材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把枯燥的文字变成鲜活的图画,把小羊变成“喜羊羊”来激发学生兴趣。给例题配上插图,在练习中采用“百叶窗”“动脑筋”“巧摘智慧果”“夺红旗”“开快车”等游戏法,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把易错、易混、易忽视的地方改编成寓言故事、小品等表演出来,把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与生动有趣融为一体,寓教于乐。

五 结束语

要让学生认识和欣赏到数学之美,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美的知识,适时地从美学角度看数学对象,这些不但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数学美感,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与“认识数学的美学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理念。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清容、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钟启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高照〕

推荐访问:美学 策略 数学 小学 研究


[小学低段数学美学教育的策略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