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单位计划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教与学的一点思考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1 08:37:48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結合教学实践阐述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以推敲法、比较法、迁移法、归纳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其积极思考,科学掌握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能力的目的,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文言文教与学;新课程理念 ; 思维方法;学习习惯

文言文教与学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探讨和争议较多的模块,不少教师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当以教师讲解为主,理由是语言障碍多,有些课文甚至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如果让学生自学不易于激发兴趣,翻译也难以到信、达、雅的目的,徒然浪费时间。有的教师撇除麻烦,直接把中心思想、段意、译文、词的意义和用法等一股脑儿抄给学生,让学生记忆背熟,应付考试。

笔者认为这种教学观念和教法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不符合《大纲》要求的。新课程理念下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学生要掌握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在学习语言实践中自觉提高认识,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关于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如何结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点思考。

学习离不开思维。高中生在学习难度大的文言文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环节的培养,而合理的富于启发性的教学对思维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归纳和掌握阅读方法和规律,培养思维能力,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才是终极目标,那么怎么根据思维的认识规律做到这一点呢?以下就谈谈几点做法。

1.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问题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产物,是学习知识的动机。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不论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和启发式教学,还是布鲁纳“发现教学”的发现原则,都十分注意学生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同样要始终贯彻此原则。如在学习中可引导学生向自己提问题: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而引出写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章中的思想的思考;怎样写此文则引出对文法和语言风格的思考;如何疏通则引出对字、词、句的推敲和思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总处于积极思维的活动中。如果教师一味的解词释义,翻译语句,不仅会使学生因被迫接受知识而感到乏味,而且极大地影响学习效率。

2.激发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发展思维能力极为重要。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布鲁纳曾举了一个教学范例。教师展示一幅空白地图,图上仅有此地区的河流、湖泊和自然资源的标志,要求学生指出这个地区主要城市位于何处,铁路应建在哪里,主要公路如何分布。经过一场热烈争辩后,教师出示答案,查对时,有的学生兴奋地喊道:“呀!芝加哥就在我指的地方。”而另一学生则回答:“是呀!可芝加哥的河流方面的位置是不利的,应该处于大城市圣路易的那个地方才好。”教师则鼓励他们说出理由。这样,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其思维的积极性。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也可用此法。如《捕蛇者说》中解释“若吾不为斯役,则早已病矣”中的“病”字,教师可引导学生往“病”的相关意思去寻找答案。有的说是“生病”,有的说是“缺点”,有的说是“痛恨”,有的直接说“反正是不舒服不顺心”,在教师点拨此词的含义应从蒋氏从事两种职业的对比中,从蒋氏生活状况去考虑,学生就领悟“病”应当指(生活)困苦不堪。这样,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积累了词不离句的解题规律。

3.帮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一般的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掌握知识所必须运用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只注意某种结论的记忆,而忽视产生这种结论的推理过程,然而恰恰是这种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规律的掌握,人的思维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孟子曾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则无以度,弟子舍则无以学。”在文言文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归纳一些思维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常常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疏通文字,词句方面的知识。

推敲法。推敲法是运用一些已有的知识,信息来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推理的过程。常用的有:(1)根据该词所配搭的对象推敲。如《问说》中“以大知而察纳迩言”中“迩”的解释。“迩”原文为“近的”,但与“言”(意为“意见”)搭配就引申为“浅近的(意见)”。(2)根据语境去推敲。韩愈《答李秀才书》中“愈白,故友李观元宾十年之前示愈,《别吴中故人》诗六章,其首章则吾友也,盛有所称引,元宾行峻洁清其中狭隘不能苞容,于是寻常人不肯苟有论说。”其中“狭隘”不能苞容,不能理解为心胸狭隘,从“行峻洁清”联系韩愈为人,其推崇者不可能心胸狭隘,所以该词可译为“心中严谨认真”、“不能苞容”则应译为“不能容忍坏人坏事”。

比较法:比较法是要求学生利用联想,通过发散思维,对知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对比、鉴别、探微。使学生梳理知识,从而发现规律。常用的有:(1)同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及用法的比较,如常见的虚词“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以至天下之士(《过秦论》);久之,目似瞑(《狼》);奉之弥繁(《六国论》);虎之食人不常见(《说虎》);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之”的用法依次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意义;代词,指代秦国;放在主谓之间无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作动词,相当于“去”、“到”。这样一比较“之”的用法则一目了然,且容易让学生掌握。(2)语法上的比较,其一,当动词谓语前的名词不作主语时则这个名词常作状语,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其二,在名词,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时,常有使动用法。如“故远人有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重氏》)”。其三,形容词在名词前作谓语时,常作意动用法,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这些都是以句子的语法上分析比较而得来,与平时习惯不同。(3)词性变化的比较。如“广故数言欲之,忿恚尉”(《陈涉世家》),如“恚而语女曰”(《记王忠肃公翱事》)由于语言结构,语法环境各异,形容词“恚”的词性可以发生变化,前者变成动词(使动用法)后者仍为形容词。

迁移法:迁移就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到的新知识,教师要善于在文言文教学中利用这种方法,如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疑问代词宾语时前置“何有于我哉”(《语六则》)恰与英语中常见的语意相同,如We swimming in the river ,What are you doing?而进行迁移,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当然,学生理解的东西越多,概括水平越高,迁移范围就越大。

归纳法:这是把已获得的个别、零碎的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形成规律,这样便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如宾语前置的规律通常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或否定词的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的情况(“何陋之有?”“莫我肯顾”等)。归纳法的规律却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去做,认真去分析、积累,以便为阅读文言文所运用。

上述四种方法都是基本的思维方法,如果教师没有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那么即使是高年级,多数学生对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有关思维方法缺乏明确的认识,当然就不能准确地运用。

4.注意语言表达的训练,强化思维能力

思维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种心理过程。内部语言不像外部语言那样要求很强的逻辑性、条理性,所以我们常听到学生在诉苦“这意思我理解,但就是说不出。”其实,说不出或说不好表明逻辑思维差,思路不清晰,缺乏锻炼,学生如果能经常训练把内部语言经过思维的整理加工化为外部语言,使之前后连贯,用词得当,那就不会苦恼于不会表达了。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如朗读、口译、笔译或在讨论时的语言组织和写读后感等等。这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强化。

总之,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坚决摒弃注入式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要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并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掌握多种思维方法,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水平,达到大纲要求,达到我们教育学生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 教师读本》(余文森 谌启标编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心理学》(章志元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學》(南京师大教育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 北师大出版社)

[5]《教育心理学》(潘菽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春美岭中学362600 )

推荐访问:文言文 浅谈 教与学 思考 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