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买卖合同

国内音乐美育教育研究概述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3 08:54:13   浏览次数:

[摘 要]对目前音乐美育教育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在中小学中实现音乐教学,了解在音乐美学教学中要做什么,因此本文将探讨各种音乐教育审美的研究,我们将从音乐教育美育的专著入手,通过分析各种著作的审美观点,从而让我们能够更深刻了解音乐审美教学的目的、内容、方式等。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著作;概述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7-0148-02

一、有关音乐美育教育的著作

(一)李范主编的《美育基础》[1]

1.研究美育的价值:美育及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审美教育现象以及普遍的规律,所以美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美育现象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美育的基本理论包括美育的性质、特点、任务和功能;美育的实践和实施包括美育的媒介、途径、实施原则和方法以及施教者的审美素质;美育学是探索人类如何美化自身的科学;美育学与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艺术学都有较大的关系。

2.美育研究的内容:(1)美育是感性教育:官能感觉、本能欲望和情感;美育可以从理性中解放人的感性;可以刺激各种感官;“欲”有的有制(“的”即目的;“制”即节制);升华感性,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生物学到社会学层面。(2)美育的趣味教育:趣味具有感性品格,美丑善恶的情感;趣味具有精神属性,带给人一种愉快享受,是一种美感;趣味含有生命活力,有趣就会有声有色、有情有义。青少年接受趣味教育的意义:(1)人们对于其重视不够,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空虚而引起的吃喝嫖赌等);(2)趣味陷入误区,世俗化和感性化趋向,物质的需求多于精神的需求;(3)畸形的出现,把某物贱卖的意义,及庸俗的、拙劣的、低级的艺术品,是一种病态的审美趣味。特点是关注不真实的、虚幻的、美丽的世界,拒绝真实的现实生活;具有极强的包装性,常用富丽堂皇、高雅精致的包装;具有表演性的、作态的,不是需要而是显示。

3.美育是人格教育:健康人格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美育与健康人格,一是通过发展人的感性来塑造健康人格;二是通过协调人的感性和理性,塑造健康人格,通过激发、泄导和升华感性,使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和人的内容,发展人的理性,消解人性各方面的冲突,使理性得到滋润。

(二)赵宋光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2]

1.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 7到9岁处在“写实阶段”,对艺术的评价是像与不像;9至13岁,才能逐步学会审美态度对待艺术作品。音乐方面:7到8岁,有鉴赏协和与不协合音的能力;8至9岁,节奏感形成的重要阶段;9至10岁,韵律感加强;10至11岁,建立了和声观念。歌唱技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强,其音域、旋律、身体协调能力、语言、记忆等方面一起发展,小学生歌唱技能主要通过游戏的方式。

初中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情绪具有双重性,思维自觉性明显提高,情绪外露与内隐并存,情绪体验强烈,极有波动性,生理方面变化很大,已形成了音乐审美态度,包括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对作品的评价,音乐表现与创作能力等方面,有对创作背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喜欢以个人爱好趋向的音乐作品,如流行音乐。

音乐课程设置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和音乐相关文化。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是通过审美教育与德育互相渗透完成的,美育是培育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的能力。

2.感知即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对刺激的反应,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把握,感知觉是受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听觉感知是音乐活动必不可少的。音高感知与发展,对不同音高有不同的感觉,音高感知也可以通过模唱表现出来,音高记忆是年龄较小以机械记忆,局部把握的加强,较大年龄时理解记忆,整体把握能力强;相对音高感也是内心听觉,固定音高在儿童早期训练更好。节奏、节拍和速度感知与发展,聆听节奏时,应该投入整个身心,要让身体、生命的运动节奏产生共鸣,与它们有关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肢体韵律动作、语言节奏朗诵和节奏念声音节等。旋律感知、旋律线的起伏与音量大小有关,旋律手法分为重复式、变奏式和对比式等。调式的感知与音乐色彩有关,曲式的感知与客观事物变化、發展规律有关。

3.音乐反应是人对音乐的感受,包括生理、情绪、情感的反应,客观变量(音乐刺激的强度、类别、结构性质等)和主观变量(欣赏者的年龄、性别、能力、性别、阶层)对音乐反应产生影响。音响的和谐性是指在音乐音响刺激下,人的心理、生理的和谐状态、程度以及这种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情绪情感的强度、延续性是影响和谐性的因素;熟悉性与兴趣呈倒U曲线,音乐的复杂性与反应,一是音乐修养,二是音乐的和谐性、熟悉性也是不可忽略的等。

(三)管建华的《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3],在这部著作中关于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教育不同之处指出:

1.西方音乐流派形成于作曲家的创作,而中国音乐流派形成于演奏家和演唱家,音色在中国音乐流派形成中占主要位置,而西方没有这方面说明,对中国音乐美学的把握必须上升到文化哲学的层面,中国音乐的形成与地方风格是分不开的,从地理上表明了音乐风格的语言。

2.中国音乐的听觉训练,西方音乐中的听觉训练是离不开钢琴的,而在中国音乐中,钢琴音色又有其局限性,因为钢琴不能显示出单个音内部音高、音色、力度等的变化,建议将古琴作为听力练习的乐器,(有着好的音乐美学基础,有单个音的各种变化)。

3.中国音乐结构的把握,单个音的变化,中国作品中(包括声乐和器乐)存在大量单个音的变化;柔性节奏节拍,也就是散板、散节奏的理解与把握,如散慢快段式、散快落段式、慢散落段式、散起上板等;中国多声部不是纵向结构的,是以一声部旋律作为“母体”,形成多个相似但又不同的声部结合,是一种平面结构;打击乐在中国音乐中占有主要位置,特别在大型的器乐作品中大量出现。

(四)其他学者见解与作品

1.刘沛的《美国音乐教育概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0)是对美国音乐教育现状的概括,主要是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音乐教育目的,从宗教的影响早期的美国音乐教育,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教育方式的变革,以學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完善,其中还介绍了美国音乐教育的审美思想、音乐教育的目的等。

2.申波的《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运用音乐美学理论,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形态与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认为音乐与它依附的社会文化系统有着紧密的关联,所以音乐是多元性质(音乐与绘画、书法、建筑、舞蹈以及文学的关系)的文化现象,阐述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是依靠这种多元性的。

3.潘杰夫曾在《以多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全面综合性的音乐学习和音乐教育》的报告中提出,多学科包括从四个角度对音乐进行学习和研究,分别是音乐创作(作曲、即兴演奏、演唱、表演)、历史、美学和评论。

另外国内音乐教育家们如樊祖荫、管建化、陈雅先等音乐教育家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研究做了有效的探索,提出了文化多元与教育多元,对已有的教学模式提出改革思路,但对于实施还需要推进,也有些学者对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现状问题提出一些质疑,如冯小敏提出的目前音乐教育过于西洋化,威胁了民族音乐;注重基础与技能,缺乏美育培养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再如王文澜对于课标的实施与教学者的矛盾的研究等。

二、期刊杂志与硕博论文关于音乐教育与审美的论述

(一)杨和平的《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近代部分研究》论述[4],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是离不开学校音乐教育实践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参照,他从早期美育启蒙教育(康有为美育思想、梁启超的美育主张)开始论述;发展阶段蔡元培最具有代表性,他大力提倡美育的实践,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鲁迅认为美育可以提高人的德育;在实践阶段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其实践的标志是实现人性与人格的完善,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每一步都在借鉴西方美学的研究方法,以审美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音教的全过程。

(二)刘承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几个问题》[5],以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含义的特征有:特定性的音乐文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现象、形态、活动本身的一种音乐理论;现代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应该具有时代性,要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区分开来;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就是对音乐形态规律的研究,从广义上来说也是属于美学理论范畴。

(三)冯宇的硕士论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若干问题浅析》[6],从美的形态开始论述,自然美,我国对于自然美研究的历史发展有:致用(实用、功利的观点看自然)、比德(自然中景物特征比拟人的道德情操)和畅神(自然中的美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社会美,它具有时代性、稳定性和人的本质自觉性;艺术美,源于生活,融入艺术家的情感;形态多样;音乐美,包含在艺术美中,但有它自己的特征,是音响艺术、时间艺术、听觉艺术和情感艺术的美;音乐审美教育:音乐美的要素(音乐构成的基本手法)、音乐中情感的发生和变化、音乐实践是审美的必经之路;审美教育的任务有:听音训练、鉴赏、实践活动等。

注释:

[1]李 范.美育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04.

[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04.

[3]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1.

[4]杨和平.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近代部分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8(03):113—118.

[5]刘承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几个问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04): 05—13.

[6]冯 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若干问题浅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张洪全)

推荐访问:美育 概述 国内 研究 教育


[国内音乐美育教育研究概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