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买卖合同

湖南蓝印花布艺术的数字化开发与生产性保护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8 09:52:19   浏览次数:

摘要:湖南蓝印花布作为蓝印花布最初的发源地,其地位不容忽视,邵阳蓝印花布2007年首批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是先民们对文化传承保护的结晶。由于历史根基遭遇破坏、技艺复杂回报不佳、现代机械印染冲击、环境消费群体等转变导致蓝印花布技艺在邵阳地区传承保护情况不容乐观。通过利用数字化开发的科学技术,提出对现今遭遇困境的蓝印花布一些可能性发展方向,促进湖南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加蓝印花布的整体辐射范围,达到经济和传承保护两者并行过程中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蓝印花布;数字化开发;生产性保护

民间蓝印花布传统手工艺作为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创造的技艺,蕴含着中华民族在生产与生活里日积月累的审美追求、设计理念、习俗信仰和消费方式等,具有家族世代相传,口传心授等传承特质。湖南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区,印染花布的分布应用极广,深受人民喜爱,其中以蓝印花布最为出名,《中国民间美术》“民间印染”篇中介绍:旧时湖南蓝印花布遍及全省,用途广泛,包袱布、门帘、衣服、被褥、桌布等多采用这种价廉而制工精美的蓝白花布[1]……因此旧时的湖南又有“蓝印花布之乡”的美称。然而,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工业化进程的推动给现存的蓝印花布集结了很大的挑战,机制布价廉物美的优势以迅猛的速度带动了整个印染产业的市场,古老的印染行业在这种趋势下步履维艰,最终在现代化科技和满足市场经济需求条件的两方面影响下传统印染的蓝印花布日渐退出市场。现今,利用数字化手段对蓝印花布进行活态性的传承和生产性保护,让传统文化走进当代市场是必由之路。

一、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困境

(一)历史根基遭遇破坏

受旧有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压迫,“文革”期间蓝印花布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家族性的严惩,被冠名旧社会产物,连根拔起被扔掉的传统蓝印花布版型至今无法复制。不仅仅是对文化的不尊重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大技艺成果的损失。同样从最初人们的意识观念中可以看出,蓝印花布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遭到很大程度上毁灭性的打击,根本上增加了今天恢复的难度。

(二)技艺复杂回报不佳

与大多数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有着相同的特点,因蓝印花布的技艺十分复杂且难度大,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在付出与回报上也不成正比,正面临后继无人的传承危机。蓝印花布技艺的掌握大多在非遗传承人且多为中老年人手中,他们的收入除了因娴熟的技艺能够带来一部分利益外,政府还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但总体来说收入并不可观,所以地方青年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赚得更多收益,而不愿意继承或学习这项古老的技艺。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逐渐老化,他们开创的手工艺技法、匠艺和匠心也都将面临着失传风险。

(三)现代机械印染冲击

现代化技术所带来的自动化对传统作坊式的印染工艺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几个大的方面来讲,现代机械印染成效快,成本价格低且染制空间所需极小。在快速消费的冲击潮流中,机械印染的便携效益深受现代人的青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面对这些,再红火的染布作坊也会迅速瓦解。

(四)环境消費群体转变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好看实惠的机制布浸满整个市场,得到整个年轻一代人的青睐,除了极少数老年人还在维护着传统自制印染花布的延伸范围,蓝印花布能伸展的空间其实少之又少。随着时代经济的增长,人们在布料产品的市场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私人订制,国外品牌等更加分散人们对蓝印花布的关注和追求。加上文创、清新、法式、文艺等这些新兴定义的词汇火速流行,让本来缺乏创新且成本较高的蓝印花布更无落脚之地。

二、开发创建湖南蓝印花布艺术的创新数字化平台

湖南蓝印花布艺术的创新数字化平台是一条活态传承之路的探索,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信息化手段及相关传播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保存及利用[2]。以生态文化解析出素材载体,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数据保护,将矢量数据供于资源分享和产品开发,使蓝印花布艺术走入大众视野,延绵其装饰与美学价值,踏入市场经济的万象洪流。

(一)蓝印花布基础数据库建设

开发建立一个可以知识共享的数字资源库,模拟现有设计库中优秀的数字资源集合网站比如站酷、花瓣、Behance等,为在蓝印花布的知识共享领域中提供更好的资源。通过进行田野考察、市场调研、文献整理、现场采集、数据规范化集中等方式整合湖南蓝印花布艺术的知识资源,主要包括湖南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民俗寓意、印染技术、功能用途、和规范模型等。

例如通过田野调查,搜集蓝印花布印染工艺在群众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视频录像录音将蓝印花布的传统工艺进行记录后,再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再将这些传统文化和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进行重组,既保持传统文化基因因素又适应于现代产品市场的开发的双重效益,使蓝印花布能够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在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中,通过科学技术把工艺技术参数化和作业模式标准化,为蓝印花布生产和研发提供切实的技术基础[3]。

(二)产品样本案例库建设

针对湖南蓝印花布有着各种各样的印模刻制花纹的丢失,结合现代科技化所带来的便利,把这些已有的花纹进行数字化采集,整理、融合与归纳,为蓝印花布应用型产品建立纹样共享资源库以及为现代化衍生品制作提供支撑条件,为已有的花纹做好便利的传承体系。分门别类在已有的产品案例中总结出它们的特点,比如实用、天然、宜人、美学、独特的工艺等,利用这些已有或可以表达出来的特点,建立一整套复合信息模型技术规范应用及相应案例的内容。首先通过市场调查和科学的数据分析那些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蓝印花布产品及衍生品,制作出一个能够面向多元化产品制作应用的特色纹样资源案例库。其次在资源库初建的同时,适当的分析产品的颜色特征、应用类型、价格区间以及销售市场等,整理这些具有时效性的数据资源为我国在蓝印花布生产品设计开发资源库的稀缺中提供良好的补充,为我国文化创意产品、旅游产品开发的数字化资源领域做好示范作用。

(三)蓝印花布门户平台

打造湖南蓝印花布艺术集成网站。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获取蓝印花布产品信息除了图形化语言,在线分享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资源[3]。为社会提供一个便捷的数字化平台资源的入口,将这个数字化平台作为湖南蓝印花布和一些相关衍生品的数字化基地,进行五个方面的功能效用。一是网课平台,为推广蓝印花布染制技艺起宣导作用,给大众提供学习窗口;二是电商平台,将后台手艺人与设计师合作研发的蓝印花布文创产品推向市场,建立销售渠道;三是定制平台,利用基础库数字资源,使线上用户体验网上自主定制蓝印花布产品的服务;四是分享平台,为购买过蓝印花布产品的用户建立交流媒介,共享使用心得与体会;五是二手平台,用于交易收藏者闲置的蓝印花布或产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五大功效为激活蓝印花布艺术的市场潜力而开发,打破湖南蓝印花布原本静态流传的文化意义,增添其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实现湖南蓝印花布文创的产业链结合

(一)工作坊体系

工作坊体系以市场方式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准,符合不同层面消费者的需求。为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人、艺术爱好者和创业设计师建立合作纽带,为服务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提供样本的实物检测,延展不同类型产业的发展,为湖南蓝印花布企业在方案转化为实操的过程中有效解决初期无从下手和中后期可利用手段薄弱的问题。

(二)自动化技术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把蓝印花布印染材料及印染工具分门别类进行介绍录制,大师制作过程进行教学视频录制,记录每一阶段的制作过程,将一整套的流程数字化保存下来,进行开放式群体传承。蓝印花布印染材料中,印花版为核心,传统的牛皮纸印花版的制作过程分为裱版,描图、打版、上桐油、晾干、压平六个,复杂费时。现代可以使用PVC版进行替用,但进行图案的打版必不可少,图案的量化和创新成为重中之重。建立蓝印花布印染纹样的数字化模型,制作成一个针对蓝印花布图案的应用软件,将已有和创新后的图案都存储其中,方便印染者根据所需在软件中搜索或重新再设计图案。从现有的纯手工印染到半自动化改造,适用于大批量机械印制蓝印花布图案,以提高产品研发到市场的效率,解决中端旅游商品市场的手艺人缺乏需求,同时改善现有机械化印制图案单一的问题。

(三)生产与培训

针对湖南地区蓝印花布文化深度上的探索和视觉上的展现,主要在技术扶持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两方面。一表现在将组织产学研商联合开展创新机制,让蓝印花布自身能够实现造血功能完善,整体提高自主創新水平,采用企业间B2B的合作模式,促进发达地区大企业与落后地区中小企业的无间隔技术交流,互相学习切磋,达到市场和资源上的共享,在互利共赢的同时减轻湖南本地区蓝印花布企业的研发负担。二表现为加紧培养从事苗绣研究、设计、生产、布展、推广、销售等行业的后备人才,与高校开启蓝印花布培养计划,开设相关课程与相关创承人、相关单位合作,编写出版书籍。让蓝印花布通过课程、书籍等正式的方式进入高校或者其他相关培训机构,培养相关人才,提高整个相关行业的素质与水平。

(四)品牌的建立

品牌是一类产品最好的展现方式,是受众了解产品的一种捷径。利用现代软件技术的发达,打造湖南蓝印花布的形象,从标志到产品包装设计,全部围绕品牌的理念去定位和设施设计以及生产蓝印花布的产品,全方位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树立湖南蓝印花布在市场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力。湖南蓝印花布品牌的塑造应根据地方的人文特点进行概括和提炼,展现湖南的历史脉络和现代风采。同时融入现代文化元素,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将传统和现代用合适的手段表达出来,利于展现产品的个性化和差异性,激发消费者对湖南蓝印花布的持续性关注和青睐。

四、结语

本课题采用现代化计算机辅助设计提炼湖南蓝印花布工艺技术,为走上产业发展道路提供新技术支撑;研究湖南蓝印花布产业化实践途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范式;提出“走入高校”的行动,从根本上解决湖南蓝印花布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问题,为蓝印花布的传承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发编程蓝印花布的相关软件,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便利,缩短文化到市场间的转化距离;建立蓝印花布文创产品的互联网共享及买卖渠道,拓宽蓝印花布的应用价值与辐射维度,为形成蓝印花布非遗生活美学作奠基[4]。

参考文献:

[1]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2]于翔.数字化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 [J].无线互联科技,2016(7):128-130.

[3]陈珊,吴萍,许家岩,吴元新.“互联网+”背景下蓝印花布工艺传承与发展[J].专题与论述,2019(2):37-47.

[4]黄永林,谈国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9-55.

推荐访问:湖南 数字化 保护 艺术 开发


[湖南蓝印花布艺术的数字化开发与生产性保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