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借款合同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08 08:39:42   浏览次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190-02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重要条件。可见,问题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而对情境的有效性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揭示所学内容的主题,是否有利于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密切联系,学生能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发其思考和自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问题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主动的进行学习,从而可以锻炼出他们的创新意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及时设计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使我了解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积极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建构者只能是学生本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设法启发鼓励学生质疑,每堂课都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不明示,根据问题的深浅,启发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答,让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吃得饱,让一时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下,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思考,促进其思维得发展,并养成"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的勇气和习惯。逐步学会质疑,进而形成解疑的能力。

2.创设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因为教师所列举的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果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会让学生感到很熟悉,也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位数学教师讲"密铺"这一部分知识时就采用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辅助讲解,密铺的定义是指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几种或几十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这就是平面图形的密铺,又称做平面图形的镶嵌,并从字面上看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这位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学校的墙砖和地板砖,使他们看见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可以密铺,将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了,课堂氛围也变得异常活跃起来。再如,笔者在讲授"统计的初步知识"时,让学生统计本校各班男女生的人数,再统计出学校男女生的总人数,然后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数学,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3.创设故事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做游戏、听故事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如果在教学中,把一些数学问题放在游戏中解决,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快乐的获取了知识。也可以把一些数学问题放在故事中,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打电话"这一个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开展"打电话"的游戏。让学生在电话的对话之中交流学习的感觉,并在打电话的情境中掌握和巩固知识技能。教学时,教师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对学生说:"我这个电话是打给兰兰的,请问18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兰兰也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回答说:"18里面有一个十,8个一。"然后让同桌之间做这个游戏。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仅掌握了"11~20"中的每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而且使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掌握了數的组成规律。学生学的轻松又愉快。 又例如,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以讲一个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说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次,师父口渴了,就让猪八戒找水渴。八戒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水,就在这时,八戒眼前一亮,他发现了一个大西瓜,可把他乐坏了,摘了西瓜抱着就往回走。他边走边想,我得多吃些。到了师父歇脚的地方,猪八戒嚷嚷道:"可把我累坏了,我得多吃些,西瓜是我费了好大的力气找来的。"悟空听后就痛快的答应了。并说我不吃了,那你就吃西瓜的三分之一吧。八戒不乐意,非要吃西瓜的四分之一。悟空高兴的把西瓜的四分之一给了八戒,又分别分给师父、沙僧西瓜的三分之一,还剩一小块,悟空自己吃了。八戒一看,撅起了大嘴,大声嚷嚷道:"说好了让我多吃些,怎么我的还不如师父他们的多呢?死猴子准是你又作弄我。"故事讲到这里教师随机提出问题: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让学生汇报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同分子分数比大小"的方法。这样做,学生轻松愉快的得到了知识,并且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的编讲有趣的故事,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巧设练习情境,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创新

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证明,富有思考性的练习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巧设练习,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课堂中适度引入一些开放题,其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发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养成创新习惯。条件不足或有余的开放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开放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法,能促进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的发展;探究规律的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

开放性习题贵在创新,数学开放题不仅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应用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中的到不同的发展。"为适应这一基本要求,教师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在课堂教学、课堂设计中下苦功夫,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活动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不断的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推荐访问:浅谈 小学数学 创造良好 环境 学习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