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借款合同

消防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4 08:47:54   浏览次数:

面对灾难新闻,除及时报道、理智、科学地进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心上,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状况,彰显生命的尊严、价值、无私、智慧等人性的光辉。

消防新闻宣传题材,多来自灭火抢险救援的第一线,而这其中,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等等灾难性事件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这些灾难性事件,带给受众悲痛、颓丧、焦虑、不安、恐慌等许多不良的情绪反应,但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如果能将灾难新闻处理恰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受众得到安慰,从而产生积极的和良性的言与行。这里所说的“处理恰当的灾难新闻”,实际上就是指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关怀精神的灾难新闻。

重视对灾难事件本体的报道

虽然绝大多数灾难性事件无不为受众所广泛关注,但我们往往看到,一些灾难新闻有头无尾,主次不分。比如,一起火灾,媒体虽然报道了有关消息,但伤亡情况除了冷冰冰的数字,却没有下文,这便使得这些灾难本身带给人们的警示作用丧失了。

消防安全,人人需要,我们在报道这类新闻中,应该更加重视对灾难事件本体的报道,并且在报道中充当谴责肇事者、哀悼遇难者、抚慰遇难者亲人的角色。带着这种感情去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个体的报道,让消防新闻充满人文关怀精神。曾记得某媒体在报道2001年河南焦作特大火灾中,以《“天堂”掳去如花青春》为题,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亲人前去认尸,且遇难者几乎全是年轻人的悲恸场面。读罢,受众对遇难者的惋惜之情、对这场灾难的肇事者的谴责之恨便油然而生。同时也要注意,报道灾难本身不等于极力渲染灾难,对灾难中惨烈、暴力、残酷、恐怖、血腥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当予以回避和掩饰。

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

关注灾难中弱势群体的生态状态,是消防新闻人文关怀理念的又一体现。

翻阅近年来报道火灾的新闻作品可以看出,媒体所关注的灾难中的生命个体大多集中在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身上,因为他们是弱者,是无辜的,他们遭遇不幸,最能唤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和同情。

2000年12月25日圣诞之夜,河南洛阳一家歌舞厅突发大火。很多媒体进行了报道,其中一媒体对一位“从火灾现场逃生的王女士”的遭遇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她的先生奋力将她推上一个窗口,她从一个阳台上侥幸逃生。她满脸烟黑,手上流血,但不肯包扎,说等到天明也要等到先生出来。许多媒体也推出重头稿件,对一些受害者的经历、命运进行了追忆。这种对弱势群体生命个体的空前关注和深切同情,让人们看到了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无助、恐惧、受创与毁灭。

弘扬灾难中人性善良的一面

在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的瞬间,人的求生本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爱等,都会有所表现。我们在采写中,要进一步发掘灾难事件中所蕴涵的更新鲜、更美好的主题,扛起人性的大旗,直面人生,以透彻的目光注视生死,对处于极度绝望状态下的人给以人文关怀,让活着的人们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人的崇高与尊严,唤醒人类的良知与道德。

前文提到的河南洛阳那场火灾,某媒体一篇题为《浓烟中陌生男子陪坐给她勇气》的报道相当感人:

一边是4层高楼,一边是烈火下的滚滚浓烟──对面楼房的窗台上传来一个陌生的男音:“不要紧张,不要慌乱,对面的姐姐我在这里陪着你,你要有勇气等着消防队员来营救你!”顺声望去,只见一个十八九岁的男青年正端坐在对面楼房的窗台上,鼓励的眼神直视过来。听到这个声音后,受困者范高丽精神猛然振奋起来,一直坚持到最终获救。

透过一组组灾难中的“镜头”,我们在看到这一起灾难带给人们悲伤的同时,也深刻地体味到了危难中人间的亲情以及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美好情怀。在这里,人性善良的一面在灾难中得到了生动的折射和反映。在前几年天津市某高校学生宿舍楼火灾中,面对浓烟烈火,数十名被困学生处乱不惊,3名男同学组织开展自救,成功护送全部同学转移到安全地带,笔者和随同记者写出5篇连续报道,挖掘同学们相互搀扶挣脱火魔的感人瞬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该系列报道因充满人性关怀的色彩获得天津市社会综合治理好新闻一等奖。

新闻作品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客观记录,应该贯穿人的良心与体温。人文关怀是媒体进步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闻媒体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塑造媒体良好形象乃至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对于消防新闻特别是重特大火灾等灾难事故的报道,“人文关怀”应是媒体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一种责任。

(作者单位:天津消防总队)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3月下

推荐访问:关怀 人文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