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租赁合同

“曲艺”与“说唱”及“说唱艺术”关系考辨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5 08:39:38   浏览次数:

内容提要“曲艺”与“说唱”和“说唱艺术”,向来作为三个内涵与外延相同的概念而被广泛地使用着。但在严格的史论意义上,这是三个既相互关联又确乎有别的学术概念。事实上,“说唱”作为联结另外两个概念的专业术语,从历史上的运用和指代看,实未被作为“曲艺”的艺术门类概念而使用过。这就给与之相关的曲艺艺术的基本理论建构,及其学术探讨与认知交流,带来不少的麻烦,也不利于曲艺艺术的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历史考察,及其在现实的学术运作中所出现的逻辑尴尬的比照分析,廓清了长期以来有关这三个概念的理解迷误,并对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适用范围,给出了相对合理的界定。

关键词 曲艺 说唱 说唱艺术

“曲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且传统最深厚的艺术门类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人们对于“曲艺”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本身却缺乏明确的认识。说起具体的曲艺品种,如相声、评书、山东快书、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好来宝等,由于指代对象比较固定、概念内涵也相对确定,人们的认识还比较一致,而一旦涉及包含这些具体曲种的艺术门类概念——“曲艺”,却时常将其归于戏曲,造成了认识上的某种混乱。即便在曲艺界内部,也有许多人对曲艺自身的艺术本质的认识比较模糊。比如,20世纪末期,中国艺坛上颇受观众喜爱的“小品”这一艺术形式,即“话剧小品”,竟被许多曲艺界人士归入曲艺范畴。看来,有必要对作为一个表演艺术门类的“曲艺”概念进行一番辨析与阐释。

一、“曲艺”考释及其作为

艺术门类专称的由来“曲艺”作为一个内涵及外延均比较确定的艺术门类的专称,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正式开始的,但作为一个指代艺术门类的词汇,“曲艺”却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礼记·文王世子》篇有云:

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

这是“曲艺”一词最早见诸古代文献的记载。据郑玄“注”说,这里的“曲艺”,“为小技能也”;孔颖达进一步“疏”云:“曲艺谓小小技术,若医卜之属也”。如果仅从汉语的字面去理解,“曲”有委婉、细小的意思。所以,《辞源》中将“曲艺”一词解释为“小技能也”,也是对其本来含义的简明阐释。

不过,从上引《礼记·文王世子》篇所透露出的古代最高统治者“取贤敛才”的标准看,“立德”、“立功”、“立言”之外,其他如医学、卜筮包括农艺之类的才学与技能,均属无法经世治国即不堪大用的“小小技能”。因而,古代的“曲艺”一词,确实包含有对其所指代的各种实用技能的轻蔑意味。但是,随着历史的推进,“曲艺”一词的含义,也逐步发生着变化。

唐代诗人元稹在贞元十年(794)所作《代曲江老人百韵》诗里,有“曲艺争工巧,雕机变组紃”的诗句,其中的“曲艺”一词,依然是指工艺方面的技能;然而几十年后,仍属唐代的学者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前集卷五的“诡习”篇中记云:

张芬曾为韦南康亲随行军,曲艺过人。力举七尺碑,定双轮水硙,常于福感寺趯鞠,高及半塔,弹力五斗。尝拣向阳巨笋,织竹笼之,随长旋培,常留寸许,度竹笼高四尺,然后放长,秋深方去笼伐之。一尺七节,其色如金,用成弓焉。每涂墙方丈,弹成‘天下太平’字,字体端严,如人模成焉。

这里的“曲艺”,含有“力量”和“技巧”之意,其所涉及的举碑、定磨、趯鞠、弹弓等功夫,有如现代的杂技艺术。

明末清初人李渔,在作于康熙十三年(1674)的《春及堂诗跋》中说:

予之得播虚名,由昔徂今,为王会大人所拂拭者,人谓自嘲风啸月之曲艺始,不知实自采芹入泮之初,受知于登高一人之说项始。

李渔所谓的“曲艺”,当指他吟风弄月的诗词与戏曲作品的创作。大约同时期人张山来,在《虞初新志》卷一中,引彭士望(达生)《九牛坝观牴戏记》云:

戊午闰月除日,有为角牴之戏者……举天下之至险阻者,皆为简易,夫曲艺则亦有然者矣。

此处所说的“曲艺”,虽然似乎是与惊险奇巧的“角牴之戏”对举,但显然已经属于艺术表演的范畴了。

清代嘉庆年间,缪艮(莲仙)《文章游戏》第三编卷四引赵古农《锣鼓三传》并云:

野史氏曰:呜呼!三岂古师旷之流亚欤?吾闻师旷无目,三亦无目,是皆盲于目不盲于心耶!然旷以审音擅千古之奇,而三以斯技夸一时之巧,谁谓古今人不相及也。如三者,固亦曲艺中之绝无仅有者乎?

缪莲仙曰:予向见锣鼓三奏其技,尝叹曰:技进乎道矣!今巢阿曲曲传出,宛在目前。

方宝池云:熟极生巧。曲艺且然,况圣人之道乎。洵哉!

文中两处提到的“曲艺”概念,显然是指“锣鼓三”的音乐演奏技能,而与前引《虞初新志》中的语义基本一致。这说明到了清代中叶,“曲艺”一词的含义,已由从前的泛指各种实用“技能”,逐步缩小而为专指表演性的“技艺”。

到了中华民国初期,“曲艺”一词的内涵进一步具体化,主要是指代曲艺和杂技两个艺术门类,或者就是单指曲艺。1919年张云舫写的“改良大鼓”(按:京韵大鼓)唱词《海三姐逛东安书场》中,就有“小三姐儿听了各样的曲艺”之句①。同时期的许多报刊,也常见使用“曲艺”一词来指代曲艺及杂技演出的消息、广告和介绍文字,并与当时常用而指代曲艺及杂技等民间伎艺的“杂耍”或“什样杂耍”等语同义。1946年,由曹宝禄任理事长而由原“北京鼓曲长春职业公会”更名而成的“北平曲艺公会”,是第一个以“曲艺”命名的以曲艺艺人为主的行会组织。这种以“曲艺”一词同时指代曲艺与杂技两个艺术门类的情形,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头几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曲艺艺术真正走向独立并在自身艺术门类的称谓上趋于一致和规范的分水岭。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7月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成立的“中华全国曲艺改进协会筹备委员会”,是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曲艺改进工作的专门组织,但许多的杂技活动,也由跟当时的文化部曲艺处合署办公的该筹委会负责联系。而曲艺与杂技由名到实的彻底分家,是在1953年9月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成立“中国曲艺研究会”开始的②。从这时起,“曲艺”一词不仅真正成为今天我们所说的曲艺艺术的专门称谓,而且成为由官方到民间用来称谓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表演的艺术形式的统称。

二、“曲艺”与“说唱”及

“说唱艺术”的关系“曲艺”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具体的艺术活动和许多著述中,又时常被称作“说唱”或“说唱艺术”。如198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卷首的“中国曲艺”概说及其“中国曲艺发展简史”条目中,就将“曲艺”与“说唱”及“说唱艺术”概念混同使用。在一般情况下,依照曲艺是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表演的艺术形式这一规定性,这些说法不能说有什么错,而且完全可以将“说唱”或“说唱艺术”视为曲艺艺术的别称。但仔细分析或者说细究起来,类似的表述就不是十分的确切,并且也不利于曲艺自身的发展。

首先,“说唱”作为与曲艺艺术相关的概念,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所著《梦粱录》卷二十“歧乐”条:

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今杭城有女流熊保保及后辈女童皆效此,说唱亦精,于上鼓板无二也。

这里多次使用的“说唱”一词,与1967年上海嘉定县出土的明代成化年间、北京永顺堂所刊“说唱词话”刊本中关于曲种名称的表述是一样的,指的是“诸宫调”与“词话”的表演方式或类型特征,即“说唱诸宫调”一语中的“说唱”指的是“诸宫调”的表演方式,亦即下文的“入曲说唱”之义;而“说唱词话”是“词话”的一种,因为“词话”之中还有“弹唱词话”——“弹词”的形式。因此,“说唱”作为一个与曲艺形式相关联的表述语汇,最早原本是对某类曲艺形式如“诸宫调”与“词话”的表演方式或类型特征的具体描述,并非是关于整个曲艺或某个曲种的名称。这种情形到明代并未改变,如臧懋循《负苞堂文集》卷三《弹词小纪》中云:“若有弹词,多瞽者以小鼓、拍板,说唱于九衢三市。”其实, “说唱”在古代均是指诸如“诸宫调”、“词话”以及“弹词”等曲艺形式的基本表演方式,只不过这个描述性语汇在后来的长期历史演变中发展成为一个专门性的表述曲艺这一艺术门类本质特征的概念了。但在许多现代曲种的称谓中,其原初的特征描述性语义仍被广泛使用着。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说唱”、侗族的“牛腿琴说唱”、以及“晋北说唱道情”、“上海说唱”等等。这也表明,“说唱”在古今均未成为艺术门类概念,只是艺术形态的描述性语汇。

其次,“说唱”一词的使用,在学术领域,一般较多地是存在于音乐学科与戏曲学科,如“说唱音乐”是指包括曲艺中的“曲唱音乐”在内的所有“说唱音乐”,或包括曲艺在内的“说唱艺术”或曰“说唱”现象。在音乐学科和戏曲学科中,“说唱”或“说唱艺术”与“歌唱”对举而言,又与“唱戏”的“戏曲音乐”和“唱歌”的“歌曲音乐”等相区别,是一个泛指概念。其内涵主要包括曲艺中具有音乐性的“吟唱”、“说唱”和“韵诵”等形式,或尚未形成为表演艺术形态的民间“说唱”活动,特别是民间文学的口头创作与传承方式。曲艺中也有许多徒口说讲而没有严格音乐性的曲种形式,如评书、评话、相声等等。这就使得在此前提下主要基于音乐特征和泛艺术概念的“说唱”及“说唱艺术”的表述,在前者的意义上,无法涵盖整个曲艺这一艺术类型;在后者的意义上,也不能作为对属于表演艺术形态的曲艺艺术的专门特指。在涉及音乐范畴时,用“说唱”或者“说唱艺术”来指代包括了曲唱音乐的“说唱”性音乐及其形式,还可以说得过去;将其作为比曲艺范畴要大、包括了曲艺艺术的各种“说唱”现象的大概念来使用,或者将“说唱”视作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和流传方式,也是准确的。而一旦将其由音乐意义上的“说唱”类型,扩大而为指代整个曲艺艺术门类;或者以比较宽泛的“说唱”或“说唱艺术”概念来替代或等同于作为专门的表演艺术范畴的曲艺概念,在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难免相互矛盾甚至引起混乱,从而造成理论表述的不够确切和概念逻辑的无法周延。

再次,将“曲艺”与“说唱”及“说唱艺术”概念等同使用,如“曲艺是说唱”或“曲艺是说唱艺术”之类,会导致理论推绎上的错误,出现不必要的“失语”及“误读”。如果承认“曲艺”等同于“说唱”,等同于“说唱艺术”,稍有常识的人就会发现,诸如“曲艺是说唱艺术”式的定义判断,就好比说“A是A”,说了等于没说。且具体到“曲艺是一种善于从其他文学艺术门类吸取营养并不断推陈出新的说唱艺术”③式的表述,在将“曲艺”与“说唱”及“说唱艺术”等同起来去理解时,同样会出现“A是一种A”式的违反逻辑的表述现象。而如果不将“曲艺”与“说唱”或“说唱艺术”划等号,就不会出现上述的问题了。

有人在研究散韵相间体裁的文学现象时,还使用了“讲唱文学”的概念。比如叶德均于1953年和1957年两度出版、1979年又收入其专集《戏曲小说丛考》的《宋元明讲唱文学》,就是专门对中国由宋至明包括陶真、涯词、鼓子词、诸宫调、覆赚、词话、驭说、说唱货郎儿、弹词、鼓词、宣卷等曲艺形式的文学脚本及其历史状况,进行研究的史著。其中所使用的“讲唱文学”实际上是指曲本文学中散韵相间一类的体裁形式。也有人自觉不自觉地将这里的“讲唱文学”概念与通常习见的“说唱文学”概念等同起来。叶德均使用的“讲唱文学”概念是狭义的“说唱文学”概念,专指曲本文学中“散韵相间体”的一类体裁样式。事实上,曲本文学还有散文体样式(如评书、评话的脚本)和韵文体样式(包括“唱曲”类曲种的脚本与“韵诵”类曲种的脚本)之分,“讲唱文学”仅是曲本文学中的体裁样式之一种。也就是说,“讲唱”或“说唱”及其与之相关的“讲唱文学”和“说唱文学”,在这里仅仅是指一种文学体裁类型,并非指“曲本文学”或者习惯上所说的“曲艺文学”,更非指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的作为一门表演艺术的整个“曲艺”艺术。

上面是由词源考辨和实际运用入手,从理论表述与逻辑规律的角度,对“曲艺”与“说唱”及“说唱艺术”之关系所进行的概念考察。如果从现实实践的角度去看,“说唱艺术”作为一个艺术概念,其所指比较宽泛,其内涵没有曲艺那么丰富和确定,其外延要略大于“曲艺”,包括的种类更多、更广。如通常属于“民间文学”范畴的民间故事、笑话、叙事民歌和歌谣等的创作和流传,均是通过口头语言的“说唱”方式来进行的,故而也被称为“说唱文学”;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则被笼统地称之为“说唱艺术”。但由于它们的传承仅仅是一种自然而又自发的行为,不具备职业化的特点,缺乏一定的仪式性与程式化,尚不具备作为舞台表演艺术范畴的曲艺艺术的独有特质。换言之,许多具有“说唱”特点且被称为“说唱”或“说唱艺术”的民间文艺形式,不能也不应与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曲艺概念划等号。

走笔至此,可能有人将自然的说唱活动与自发的创作传播行为等同于“业余表演”,藉此对笔者的观点提出异议:难道说业余的而非专业的“说唱”表演,就不是曲艺?只有专业的“说唱”表演才算是曲艺?是的,曲艺也有业余表演,甚至这种民间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在乡村,绝大部分的演出艺人,因半农半艺而带有浓厚的业余性质。但问题是,通常所说的“业余”,其立论的前提是相对于“专业”而存在的。当诸如民间故事的讲说、民间笑话的传播、民间歌谣的诵扬没有形成一定的仪式性与程式化特点,即所有的讲说传播者尚未遵循基本同一的仪式、程式、曲调、技巧等等的审美规范专门供人来欣赏时,就说明其尚未形成类似曲艺的“说唱”性表演艺术。换句话说,当作为专门意义的表演形式尚未确立时,所谓民间故事与笑话、歌谣等等自然的说唱活动与自发的创作传播行为就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业余”的曲艺表演。因为构成这种理解的基本前提还不存在,“说唱”活动的功能价值也不相同。这也说明,“说唱”或“说唱艺术”所包含的文艺事象,比属于表演艺术范畴而以“说唱”作为基本艺术手段的曲艺,内容更宽泛,外延要大得多。所以,可以这样认为,“说唱艺术的范畴比较广泛,曲艺只能说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④。确立了这一点,上引关于“曲艺是一种善于从其他文学艺术门类吸取营养并不断推陈出新的说唱艺术”的表述,才可以说是确切的、科学的,没有逻辑上不周延的问题。

正是从上述考虑出发,笔者认为,“曲艺”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概念,与“说唱”或者“说唱艺术”,严格地讲不能划等号。在表达作为表演艺术范畴的“曲艺”概念时,“说唱”或者“说唱艺术”是不能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替代性术语进行使用的。混同使用的结果,不仅会继续模糊人们对三个原本不同概念的认知,而且会妨碍曲艺艺术基本理论研究的规范与深入。

①参见谭凤元口述、金受申记录整理的《单弦表演艺术》一文中的括注,载《单弦艺术经验谈》,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6页。

②参见戴宏森《试谈“曲艺”的定名》,载《曲艺艺术论丛》第七辑,中国曲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首“中国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

④倪钟之:《曲艺的特征与少数民族曲艺》,载天津艺术研究所编《艺术研究》1991年夏季号,第43页。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

责任编辑:容明

推荐访问:说唱 曲艺 关系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