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融资租赁合同

基于学习维度对“邳州蓝印花布”课程资源的挖掘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3 10:12:57   浏览次数:

zoޛ)j馟iM<Ӟ:M{m4׭7Ph]7+,]4Nxm5Mӏm4i0*.Ȝvߎ_駭\~\iiۏ]m6vD?~?|zium5m6]Z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实施的一项重要行为。

那么,如何利用好“邳州蓝印花布”这一独特的乡土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和实践功能呢?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思考和初步探究。

1. 挖掘“邳州蓝印花布”工艺中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学科观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程的实践者应为促进学习的有效发生创造可能的环境, 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邳州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包含复杂的化学反应原理,具体案例见表2。

不可否认,这些知识难度都超越了中学教科书,但如果以中学知识做铺垫, 将信息和情境予以一一分解,经过敏捷的思维活动,进行迁移、转换、重组等一系列的信息加工, 形成解决新问题的知识基础即中学知识原型(案例见表2),从而迅速、全面、正确地创设应答的条件,学生就可以在“最近发展区”内“跳一跳,摘桃子”,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思维活动, 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类比迁移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当然,在教学中掌握化学知识是重要的,但如果教师能引领学生对化学知识进一步思考和提炼,生发出合理的学科观念就显得更重要了。比如,“邳州蓝印花布”工艺的“下靛”一步,将靛蓝粗品倒入筛箩中,在缸中摇淘,细靛漏入水中,粗靛留在筛箩中。其实,这就是中学化学实验中过滤操作的原型。通过如此透视,学生就会在真实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内化化学“源于生活,服务社会”的理念,赞赏化学学科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再比如,“邳州蓝印花布”以其“绿色”的特性和“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获得人们的青睐。同时,蓝印花布服饰会散发淡淡的中药味,还可以消炎止痛。这种感受必然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追求低碳生活、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价值观。

因此,将传统文化资源纳入课程体系进行开发利用,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其中蕴含的学科知识的深层次探究,更重要的是要超越具体学科知识层面,不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然观、变化观、绿色观等学科观念,从而受用终生。

2. 探究传统工艺中的技术与方法,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吴俊明等认为:“科学和技术都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只重视科学教育、忽视技术教育是不利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教育不能代替技术教育。”[12]古老的“邳州蓝印花布”背后隐藏着丰富的科技价值,其中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的技术思想和方法了。探究和使用好工艺中的技术思想方法,“有利于提高未来公民的技术素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技术人才,满足技术传承和发展之需。”[13]

“邳州蓝印花布”印染过程的每一道工序都很精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比如,凿印花版技法,要用木槌敲击凿刀凿刻,凿刻时需按花纹的形状使用同类刀凿,以保持花纹一致,凿刻好的花纹图案版要用玛瑙珠串将毛茬打磨润滑,再用桐油刷,此时要注意清洗被堵的小孔等等,全为手工,技术要求非常高。再比如,对印花版的保养,用完印花版需及时用清水冲洗,去除沾渍在上面的灰浆,再进行刷洗,然后用干布巾擦干,用竹夹夹住,放在晾版绳上晾干。不用时,要规整平放,防潮防热,定期翻晾等等,可以说制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精工细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古老技艺中独到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方法渗透到知识传授中,用课堂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对其中的化学技术进行分析和解释,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科学研究理念和技术含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如能和学生一起去参观制作作坊和对传承人访谈,真实的亲身体验必定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学生的技术素养。

所以说,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提升技术水平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精神,将直接惠及他们未来的职业定向和人生规划。尤其在国家即将对学术型大学向技术型院校转型进行试点改革的背景下,初步习得一定技术素养,做到未雨绸缪,将来就可以快速准确地与大学学习生活无缝对接。

3. 认识地方特色文化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文化遗产堪称一个民族的记忆和血脉,凝结了民族智慧和精神。“邳州蓝印花布”色彩古朴素雅,清新明丽,仅用简单的蓝白两色,却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绚烂多姿的蓝白艺术,散发着亲和力与感染力。“邳州蓝印花布”集绘画、刻版、剪纸、灰缬等艺术于一体,独具地方文化意义和包容性,呈现出多维之美、厚重之美和生态之美。本着“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原则,对优秀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使用,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其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众所周知,中宣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在此背景下开发化学教学资源,使乡土文化中的科普知识回归到学科知识本位上来,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认知和做出价值判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助推区域经济的快速崛起,进而从心底油然而生出强烈的热爱家乡的情怀。

四、结语

綜上所述,以“邳州蓝印花布”这一特定文化符号作为载体开发化学课程资源,对于我们苏北农村中学来说,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事实上,“邳州蓝印花布”仅仅是众多课程资源的一个缩影,上述分析也只是从学生学习视角而展开的,开发课程资源对于教育教学的价值已略见“一斑”。但“窥一斑而知全豹”,对学生而言,能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科学形成的过程,进而加深对化学本质的认识,强化化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形成合理的化学学科观念;对教师而言是促进其专业化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而言是保持和创新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对课改而言是保障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 M.Coutsicos,张艳译.靛蓝染色技术的新发展[J].国际纺织导报,2006(6):55

[2] 张宁,刘克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靛蓝与生活[J].化学教育,2008(4):78

[3][9]巩继贤,李辉芹.我国传统的靛蓝染色工艺[J].北京纺织,2002,23(5):25-27

[4][8]占达东等.黎族传统燃料靛蓝[J].琼州学院学报,2013,20(2):11-13

[5] 王业宏等.苍南夹缬遗存印染工艺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86

[6] 榕嘉.古代靛蓝染色工艺原理分析[J].丝绸,1991(1):45-48

[7] 张志伯.我国古代植物靛蓝染色的探讨[J].上海纺织工学院学报,1979(4):91-95

[10]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02

[11] 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2][13]吴俊明等.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一)[J].化学教学,2013(4):9-10

推荐访问:邳州 维度 挖掘 课程 学习


[基于学习维度对“邳州蓝印花布”课程资源的挖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