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融资租赁合同

技术学科:一种客观存在的知识体系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27 08:44:43   浏览次数:

zoޛ)jiuMt$1O4rӞMn
t^饨ky活动之一,从经验技术发展到理论技术,进而演化为技术科学,并形成技术科学的门类系统——技术学科,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对技术的认识主要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技术观。这种实用主义的技术观从短期来看,确实能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但从长远来看,特别是从国家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角度来看,发展技术科学(技术学科)是提升国家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一、技术、技术知识、技术科学与技术学科

对于技术的本质,有太多的学者对其作过阐述,这些阐述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的能力说、技术的知识说、技术的组织说以及技术的劳动手段说等等。然而,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技术,认识技术的本质首先必须确定其边界范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说到技术首先想到的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即认为技术就是一种自然技术。如有学者就认为“从古代的材料(物质)技术,到近代的能源(能量)技术,直到现代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都表明了人类改造、变革、控制自然能力的提高,都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的支配扩大。”[1]这是一种狭义的技术观。然而,随着人们对技术活动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技术不但有自然性的一面,也存在社会性的一面,即存在“社会技术”。如加拿大学者邦格认为:“目前,应用科学(技术科学)的主要分支有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2]我国知名学者钱学森先生也认为,社会技术就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处理社会问题和社会事务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总和。”[3]可见,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而狭义的技术主要是物质生产技术,本文所指的技术是广义的技术内涵。因此,如果我们把技术放在整个自然和社会的大系统中来看,所谓技术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运用各种知识、手段、方法和技能去解决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组织活动过程,由于现代科学知识和理论已广泛地运用在自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这种技术的组织活动过程主要以知识为基础,因此,现代技术更多是一种如何组织、传播、生产技术知识的系统,这种技术知识凝结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之中,简单说,技术是技术科学知识在产品中的凝结过程。

从技术的本质可以看出,技术知识是技术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如果要问什么是技术知识,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回答。但要真正理解技术知识的内涵,应从认识论的高度来分析它在认识运动中所处的位置、环节。根据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重大发展,他认为:“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是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的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改造世界。”[4]因此,认识的运动过程由三个基本的环节构成: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过程;二是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实践观念的过程;三是通过实践活动,将实践观念(目的、计划)变为客观现实的过程。从这点看,技术知识与认识事物的知识不同,它不是对现成事物的反映、说明和解释,而是在对时间观念的展开、具体化,是关于改造客观事物的知识。正如前苏联哲学家切舍夫所言:“技术知识的对象是具体的实践。”[5]根据认识论的观点,所谓的技术知识是关于有效进行自然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知识,是对自然和社会实践观念的展开和具体化。然而,按照法国学者福柯的观点,知识是在详述的话语实践中可以谈论的东西:这是不同的对象构成的范围,他们将获得或者不能获得科学的地位。[6]因此,技术知识不等于技术科学。

技术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并演变为技术科学其经历的是技术的科学化和科学的技术化过程。所谓技术的科学化是指,无论是技术原理的形成或者整个技术的发展,科学知识的因素显著增强,特别是随着现代技术发展所形成的完善的技术知识体系,技术与科学之间的重叠度越来越大,技术也成为科学,即形成技术科学,它经历了一个从经验技术向理论技术转化的过程。所谓科学的技术化是指,科学理论向技术实践的转化。科学的技术化实现了从理论偏向的基础主义到理论偏向的相对主义再到注重科学的技术性向度的科学—技术观的转变。科学的技术化其本质是知识形态转移的过程,是科学基础到技术建构的过程,是科学与生产实践距离缩短的过程,是科学的社会化过程,是知与行统一的过程,是科学理性作用于技术的过程。[7]它实现的是科学的知识形态向技术的知识形态的转移,是科学原理性理论逐渐生成新的“物质”,是科学理论服务于生产实践,是社会因素对科学的介入,是科学与技术的交互渗透,是科学理性作用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技术的科学化和科学的技术化使技术也成为科学,即技术科学(scientification of technology),它是在科学与技术之间涌现出的一个中间层次,它侧重揭示现象的机理、层次、关系,并提炼出技术中普遍适用的原则、规律和方法。它是关于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界和社会事物的活动过程,通过这个活动过程,使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成为技术的客体,技术科学是关于技术建构活动的方法及关于社会生产体系中技术客体活动方式的科学知识体系。技术科学所研究的是一种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能动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客体和社会的客体的能动改造,它解决的是“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技术科学属于改造事物的知识,它与工程科学是关于建造事物的知识不同。技术科学的真理性在于实用性。基础科学主要是发现规律,这些规律本身是存在的,但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发现。而技术科学在于生产和改造事物,它不是一种本源的事物,而是一种新事物,是从来不存在,或存在又表现出一定的问题性。在技术科学领域新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是它的有用性,这是衡量技术科学的主要标准。当然,基础科学也是有实用价值,但它的实用价值要通过技术科学才能体现。

技术的科学化和科学的技术化不但使技术知识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也使技术科学知识体系越来越庞大,并使技术科学的分门别类(成为具体的技术学科)成为必然。

二、技术学科的基本特征

技术学科以技术知识为基础,技术学科本质上是技术科学知识的重构。因此,技术学科是技术科学知识体系分门别类的结果,其构成基础是技术知识。所谓的技术学科是一个在逻辑上相对完整和自成体系、目标指向技术活动领域(自然技术活动领域和社会技术活动领域)、所涵盖范围大小不等、主要由基础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技术规则及相应的经验所集成的技术知识体系和组织方式。技术科学和技术学科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由基础的科学传统和所谓的工匠技术传统相互交叉、渗透的结果。从外延上看,技术学科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向自然技术领域定向转化并结合相关经验整合而成的学科,也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向社会技术领域定向转化并结合相关社会经验整合而成的学科。技术学科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于基础学科与工程学科的交叉与互涉之中。

在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和工程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主要是世界本源领域“纯粹”的学术研究,技术学科则既包括了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也包括了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两者之间尽管也存在一定的交叉现象,但相对来说,两者之间的界限十分清晰。而工程学科和基础学科之间的边界随着现代工程的大型化、复杂化,尽管存在着边界的模糊或淡化现象,但它们一个是以认识世界为主、一个是以改造世界为主的边界使得基础学科与工程学科之间的区分也十分明显。在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工程学科三者之中,最难区分的在于工程学科和技术学科之间。由于两者都属于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因此,在现实中工程学科和技术学科经常混杂在一起,而且在当前工程教育相对处于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工程学科已泛化为包含了技术学科,使得技术学科基本上被人们忽略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实如果做个简单的比较,工程学科的综合性更强,而技术学科专门化程度比较高。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本质的区别。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来看,技术学科和工程学科尽管存在一定的互涉交叉,但两者的实质并不一致,各自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从工程学科的起源来看,工程学科的前身就是技术学科,在工程项目相对简单的条件下,工程大部分是技术的集成,工程领域中产生的问题也大部分是技术问题,以工程学科的名义冠之在技术学科身上,工程教育在培养工程师的过程中大部分借助的是技术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工程教育承担的是技术教育的功能,发挥的是技术学科的作用。但随着现代工程项目向大型化、复杂化发展,工程领域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还包括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管理问题、成本和效益问题,这些问题甚至在工程项目中可以决定它的存在与发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学科所涉及的领域更宽阔,更具系统性,需要用整体和全局的观念来思考。当然,工程领域中不可能不涉及到技术问题,工程学科和技术学科之间交叉重叠的场域比较大。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存在工程学科和技术学科的互涉、跨界和交叉,并通过学科互涉,不断产生新的工程学科和技术学科。

由于工程和技术的密切关系使得在工程学科和技术学科存在互涉领域,如在工程领域,经常会借用技术学科的工具、仪器或技巧来解决工程领域的技术问题,在互涉之初,这种对数据和方法的简单运用并不会改动工程学科和技术学科的边界或领域,这种借鉴也并不能丰富源学科。但任何一个学科互涉领域都包含一定范围的已有联系和潜在联系,这种混杂性在理论上产生出一种不断扩展的需求,即要学习其他诸多学科的技巧与观念,只不过在实践上可以进行选择而已。当不同的学科碰在一起的时候,一种横向整合过程从理论上来讲就开始了。学科互涉领域的混合性既是其力量所在,也是疑难问题源源不断产生的源泉,部分疑难问题是:去做每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学科互涉领域自身也在相关学科及领域的内部和外部进行了大幅度的位移,多维性是重要的推动因素。横向整合通过强化被视为学科固有联系之外的联系,改变了学科的知识构造。范畴的嬗变使领域界定变成一个理论问题,而不是一个传统的协议事件,它规定了一个新的核心领域,暗示出一种新的劳动分工以及重新配置资源、重新规范体制结构。当一个新的焦点领域形成之后,它也逃避不了边界问题。随着学科互涉学科伴生物——重要大学里的项目与系科、新的研究中心、研究生的兴趣、培训资金出现了。这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边界作业。边界作业出现在特殊学者“群落”的形成之中。学科化是出于划定边界、把真正的专家同业余爱好者区分的需要。在学科互涉的范畴内,学科互涉组织性和理论性,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对不同的研究和兴趣交叉领域组合知识的方式,并进而阐释联接的重要性。在学科的互涉与跨界过程中,一些关联度高的知识逐渐集中在一起。这种知识的集中有时与工程学科靠得很近,有时与技术学科靠得很近。如果与工程学科靠得很近往往会产生新的工程学科,但如果与技术学科靠得很近,其结果是产生新的技术学科。因此,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学科互涉学科就是明天的学科。当然,在实际中,学科互涉学科也并不一定会产生新的学科,这主要与他们相关知识领域中的概念关联的程度不高有关,其衡量的标准在于所谓的互涉领域是否构成一门学科、一个学科互涉领域,或者在有关的个案中构成一个专业。

由于存在着工程学科和技术学科的互涉,所以也就必然存在介乎工程学科与技术学科之间的工业工程技术、制造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学科,由于他们更靠近技术学科,所以他们属于技术学科的范畴。但他们又与工业技术和制造技术、船舶技术和生物技术不完全一样,前者涉及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中,而后者所涉及的范围则更广,是同属于技术学科范畴不同学科类型。

可见,从基础学科、工程学科和技术学科之间的关系来看,技术学科具有自身的基本属性,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三、发展技术学科的现实意义

发展独立的技术学科,是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的需要,是技术科学的需要,更是实现我国成为技术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

(一)发展技术学科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需要

应当承认,近几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工程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这与我国重视基础研究和工程研究密切相关。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基础研究和工程研究,更需要技术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对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5%。在工业制成品中,我国已有超过13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世界上约30%的日用工业品为“Made in China”,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近几年更有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走出国门,在境外设厂或收购外国企业,中国制造开始利用外国的土地和人力资源。然而,在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制造的商品出口量非常大,但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并没有相应的销售网络,品牌很少,定价话语权甚微。生产靠订单、销售靠外商、技术靠引进(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我国总的对外技术依赖率超过70%,真正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还为数不多。当前中国制造业在虚假繁荣的背后体现的是核心技术的缺失、综合竞争力的低下。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10-2011)》(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0–2011)有关数据表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技术储备上的差距十分明显,总排名为138个国家和地区的78位,而可用的最新技术更是排名94位,即使与我们认为发展水平比我国要差的印度相比也要低得多,具体排名情况见下表。

所有这些信息都反映出我国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目前还只能算是“世界加工厂”,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科技约束”始终是“瓶颈”。原创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缺乏与我国技术科学的学科地位没有确立有关。因此,推动我国成为一个技术创新型的国家,提升国家在技术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必须确立技术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并通过发展技术学科为技术科学的发展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服务。

(二)发展技术学科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学科分类体系,促进各类学科的健康发展

我国现有学位体系中,在自然科学领域,除了理工两大门类之外,没有相当于技术科学学科的独立门类,尽管当前也存在一些有关以“技术”作为学科名称的学科,但这些学科有的既可以列入工程学科领域,也可以列入理学学科领域。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使得一些新兴技术科学学科不能名正言顺地顺利发展,并造成理工学科两边都不承认的尴尬地位。其实一直以来就有许多学者在呼吁强化技术学科的独立地位,并促进各类学科的健康发展。如从1957年钱学森先生提出技术科学的思想以来,他一直在探索基础科学(学科)、工程科学(学科)和技术科学(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力学学科为例,钱老认为,力学学科主体属于技术科学领域,但也在工程领域内广泛运用。除此之外,也有学者通过考察力学期刊群与其他学科期刊群之间的引用关系来探讨力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并认为:“从力学与其引用(及其被引用)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上的近缘学科看,现代力学的主体是应用力学,是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中介学科,属于典型的技术科学范畴。它根植于基础科学之上,主要以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南,以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为研究工具,是为机械工程学、化学工程学、土木工程学、冶金学与冶金工程学、器械仪器学等工程技术类学科服务的一门技术科学。力学还是材料学、热力学、能源与燃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海洋学等技术科学的基础。可以说,除了基础科学之外,力学是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大多数学科的共同基础。”[8]但在科学技术界和力学界却认为,力学是与数学、物理学和化学并列的基础学科之一。

对于技术学科由于缺乏自己的独立地位所带来的问题,我国也有学者有清醒的认识,如1993年,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曾以北京大学的学科为例指出:[9]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尽管已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而且一直以来产出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出色成果,但在学科命名上只能以“信号与信息处理”为名列入工科的电子学和通讯类。相反,“微电子学”却始终以“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器件物理”的形式列入理科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他认为,这种情况一方面不利对学科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造成学位点、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评审标准的难以把握。针对这种情况,他在文章中建议性地指出,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几十年来一直理工分野较清,专业划分过细,而不像西方国家著名的大学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往往是按技术科学的要求来培养,而不完全是按工程师的要求来培养,因此,建议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上把技术科学学科单列为独立门类,这不但有利于技术科学的发展,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更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颇为有利。[9]正是因为一直以来在我国的学科体系中始终找不到技术学科的位置,使得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处于学科趋势的现状,学科的同质化导致了高等教育办学的同质化。

(三)发展技术学科有利于高等技术院校的特色发展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运用,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近几年来,针对现实中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开始出现了高等技术教育,产生了一些高等技术院校。高等技术院校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发展具有技术教育特色的学科。而现有的高等技术院校由于一直以来其专业的设置主要集中在技术领域,并在专业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技术科学性质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学科。但这些院校在真正的学科建设中如果参照现有的学科分类标准,往往难以找到对应的学科类型。最主要的是,现代技术发展周期越来越短,新兴技术不断产生,并不断充实技术科学的内容,使得技术科学的分类更频繁,不断产生新的技术学科,而现有学科分类标准不但没有技术科学学科的门类,而且始终处于不变的状态,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的具体要求。因此,对高等技术院校来说,不但学科建设的方向不明,而且即使移植传统大学的学科建设模式也难以达到学科建设的目标。其实对综合性大学和工程性大学来说也是如此,基础学科和工程学科的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学科的建设实现基础学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工程学科的发展在很多场合必须借助技术学科的研究成果,只有明确技术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确保各类学校的个性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邹珊刚.技术[C].于光远.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215.

[2][加]邦格.作为应用科学的研究[C].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G].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479.

[3]朱今.作为社会技术的综合集成方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3)[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802.

[5][苏联]舍梅涅夫.哲学和技术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8.

[6][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203.

[7]周春彦.关于科学技术化的“化”的哲学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3).

[8]陈立新.基于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的学科性质研究——以力学学科为例[J].科技政策与管理,2010(3).

[9]王义遒.关于技术科学的人才培养[J].复旦教育,1993(1).

责任编辑 韩云鹏

推荐访问:学科 客观 体系 知识 技术


[技术学科:一种客观存在的知识体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