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技术合同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改革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6 08:49:47   浏览次数:

摘要要推动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间的互动发展,必须建立互动机制,促使高师院校走进中学课堂;开放教师教育,强化中小学校在教育实习中的责任;推进教师实践联盟,重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师教育 基础教育 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教育界一直在努力探索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良好互动的有效途径,以共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培养出适应和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高素质师资,从根本上推动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共同发展。

1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的基本现状

1.1 高师院校以先进理念引领和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国家重点师范大学以先进的理念引领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验区试行,很快深入人心,高师院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一批重点师范大学直接参与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筹划、设计和实施。在教育部的引导下,他们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研究先进课程理念,在国内开展大规模调研活动,评估基础教育弊端并提出解决方案,参与制订了新一轮课改的纲领性文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奠定了课改组织实施的政策基础。其次,高师院校的教育学者为课改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他们不断分析研究、评估总结,提出新理念、新思路,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尤其是从事课程和教学论研究的高校教师们发挥了专业特长,有的亲自参与制订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有的主持编写了体现课改新理念、新目标的中小学教材;有的培训课改人员,指导课改实验和专题研究,总结课改经验、探索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为课改提供了专业的理论指导。

一般普通高师院校在服务基础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贡献。2003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专题教育的通知》,要求高师院校用实际行动支持新课改工作。高师院校大力配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开设函授班、教师研修班、新课程改革培训班等,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知识传播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在高师院校里,活跃着一批关注和研究课改的教育研究人员,他们有的参加课改调研和指导工作,带领学生进行基础教育调查,推广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成为课改后方的强大支持力量;有的通过课题研究、指导教育实习等渠道了解基础教育一线,通过收集信息了解的基础教育实际状况和需求,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实现与基础教育的对接。

1.2 中小学校参与高师生教育实习,促进高师教育改革发展

基本上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是师范生的实习基地,他们在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和高师教育改革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是由中小学校和政府部门、高师院校一起完成的,中小学校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教育实习使师范生首次以教师的身份接触到中学课堂,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交融,同时为高师教育改革提供了交流平台。其次,在高师院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中,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针对师范生的培养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帮助高师教育不断完善师范生培养模式。再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基础教育教师被聘为教育类兼职教师,或者担当教师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他们走进高师教学课堂,为师范生上示范课、做报告,提供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提高师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职业技能,促进其专业身份的认同。

1.3 开办“教师发展学校”,结成教育实践联盟

随着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教师培训项目的展开,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校的联系更加紧密,两者合作课题研究、开展校本研究,结成教育实践联盟,使得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更好地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研究。“教师发展学校”是此背景下进行教育实践的典范,它以中小学校为基地,在政府部门领导支持和高校等相关单位积极参与下,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切入点,着重于两方面的改革与探索:一是从中小学校外部引入高校、科研单位的研训机制,实现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二是开发利用中小学校内部资源,激发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力,实现专业化发展。自上世纪末90年代开始,北京、上海和山东等省份在开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河南省教育厅于2007年首批确定在河南省实验中学等9所学校举办教师发展学校试点,效果良好。如今,“教师发展学校”逐渐被教育界认同,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践。

2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行动与理念脱节,高师院校尚未全面深入基础教育一线

虽然高师教育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着基础教育改革,但在实践行动上两者缺乏深层次的双向交流。高师院校教师大多尚未沉下心,真正走进基础教育教学课堂,他们热衷于理论研究,不能及时、全面、透彻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改革动态,在亲身实践中使得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其研究内容只是“道听途说”,研究成果难免“纸上谈兵”,在教学上不能给师范生提供鲜活的教育案例,限制了师范生对基础教育真实面貌的理解。在缺乏必要实践指导的情况下,多数中小学校一线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所累,有意识改变教学方式却感到“力不从心”,难以把教学实践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难以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拔高,实现真正的专业发展。

2.2 教育实习存在棚架现象,中小学校精力投入不足

提供实习场所和指导教师的中小学校在在教育实习中扮演重要角色,可惜普遍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在制度上,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介入较少,难以有效协调。在实际操作层面,众多的实习生分散,高师院校很难进入中小学校实地指导;就中小学校而言,实习生的到来给原有的教学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实习生真正走进课堂。学生很少能完成单元教学,参与班级活动与管理的机会更少,教育实习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流于形式的倾向。

2.3 “教师发展学校”面临挑战,教师职后培训课程体系有待重构

“教师发展学校”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紧迫的问题是重构教师职后培训课程。在传统上,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互动多拘泥于固有的几种形式,众多教师培训、讲座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的,往往时间短、任务多,固然能够给中小学教师带来有益的影响,但这种接触易受时间、资源的限制,其中的遗憾不容忽视。特别是以高师院校为主体力量实施的教师职后培训工作,课程内容多是以教育理论为主,缺少与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的融合,课程内容的指导性、延伸性不强;教学对象针对性不强,缺乏创新;教学方法单一,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法难以在培训课堂上得到示例;缺乏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开放性的量化评价,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不足。目前,“教师发展学校”在实际运行中仍然主要沿袭传统的教师职后培训内容,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教师发展学校”要赢得中小学校的主动支持和参与,长远地发展下去,必须改变教师职后培训内容滞后、不成体系的现状,重构满足社会发展和教师成长实际需求的培训课程。

3 促进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发展的对策思考

3.1 建立互动机制,促使高师院校主动走进中小学课堂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制度上为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互动做保障,促使高师院校主动走进基础教育一线,走进中小学校课堂。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起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互动的制度,为两者的合作和交流搭建平台。其次,高师院校应改变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关门办学、高高在上的陈规陋习,切实加强与中小学校的联系,深入基础教育一线,使得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基础教育接轨,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实际需求的师资,同时使中小学校一线教师能够获得系统的、长期的实践指导。

3.2 开放教师教育,强化中小学校在教育实习中的责任

教育界应打破原有的封闭的教师培养体系,构建开放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中小学校必须参与其中。教育实习作为师资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深化高校和中小学间的合作关系的重要桥梁,理应得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各中小学校的充分重视。首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校有效沟通,共探合作互惠的良性教育实习管理机制。其次,高师教育要改变传统的一次性、终结性教育实习方式为分期、分阶段实习,有步骤地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改革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指导模式,教育学科教师要参与学生实习指导,加强指导和训练。再者,中小学校要改变观念、强化责任、加强精力投入,努力优化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环境,打消对师范生教育过程中实习的顾虑,使实习的师范生直接以教师的身份参与中小学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培养教师的教学自信心和良好的适应性。

3.3 推进教育实践联盟,重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要改变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各自为政、内容分离的局面,加强两者间的交叉和结合,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形成有机结合、系统连贯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政府部门必须强有力地介入,加强对教师职后教育管理和支持,建立教师资格证定期更新制度,以制度推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进程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自我评估和外在评估两种方式,建立科学公正、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评估和认可制度,在真实的环境下对教师质量做出有效评估,在形成性评价的框架下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教师发展学校”为代表的教育实践联盟要能够长远发展下去,最终落脚点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要明确高师院校在教师职后教育的角色,明确其对于教师职后教育所负的责任和义务,并以高师院校为主要参与者,改革培训形式,规范培训标准,重构培训课程体系。首先,要在教育实践联盟中尝试多种交流和合作的形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方式,积极引导受培训的教师积极参与交流,促进中小学一线教师在质疑、互动和反思中提高。其次,根据教师素质结构的特点,注重教师职前职后课程内容的衔接,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保持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传统性、稳定性和继承性的前提下,重构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的综合性、发展性和动态平衡性,在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建立优势互补、平等合作的关系,形成大学和中小学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课程和培养模式,及时更新和统整培训内容,构建适应新时代教师发展的课程体系,使中小学教师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系统的职业培训。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教育与基础教育良性互动和谐共赢区域发展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2008-ZX-10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叶泽滨.高师院校发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互动关系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6(2):76~80.

[2]李壮成.新课程教师培训:问题与对策探讨[J].成人教育,2009(5):26~27.

[3]李敏副厅长在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论坛上的讲话[EB/OL].河南省教育厅网站,.

推荐访问:互动 基础教育 现状 改革 高师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改革]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