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营合同

基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工程类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6 08:36:57   浏览次数:

zoޛ)j香۲۲vvvvi6))))))))vvvvvvvvv^5m5^toti)}M7_i)饨ky工作中灵活运用,熟悉即要求能够理解并简单应用,了解即要求具有与暖通空调相关的广泛知识。下表是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所规范的考试科目及内容。

从基础和专业的考试科目中,我们发现对于一名合格的注册公用设备(暖通空调)工程师在知识结构上的要求是非常全面、广泛的,首先必需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还应有较丰富的工程设计实践经验。该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从实际出发,主要考核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法律法规、规程及标准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 目前工程类人才培养与注册工程师知识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得出,目前工程类人才培养与注册工程师知识体系的衔接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一些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例如工程类专业,其在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课程体系时,过于注重加强学科性,加大理论课程的比重,工程实践性有弱化,学生存在工程训练不足、工程实践能力下降的趋势。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对应的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执业资格考试,尤其是专业知识的考核部分,对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要求相当高,必将影响学生参加考试的通过率。

第二,毕业生大部分会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所以取得专业执业资格证书是必需的。我国注册工程师考试制度规定,满足一定学历或学位及相应年限“可申请参加基础考试”,基础考试合格,之后有相应的专业工作年限后,才可申请参加专业考试。一般情况下,专业毕业生在学校期间已通过了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执业资格考试的基础知识部分,但是专业考试部分,由于要求有一定的工作年限,且专业考试中的专业案例部分是学生考核的难点,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部分通过率非常低。根据我国人才培养内容的要求,学生在就业前应熟练掌握工程技能,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满足本行业企业相应岗位需求,这势必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足够的职业课程训练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但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的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的训练,对工程设计在工程及工程教育中重要性和作用的认识不够,导致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参与现代工程决策协调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第三,随着高等学校不断扩招,建能专业毕业生每年可达数千人,教学资源和设备人均占有率降低,教学质量下滑。例如,建能专业中,主要的实践课程是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这些课程由原来一个指导老师带3个学生,变成现在的一个指导老师至少要带15个学生,学生的训练时间和训练深度降低,必然导致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强度减弱。此外,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缺乏工程设计背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较好地将工程经典的案例结合到课程中来,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影响。

第四,我国注册工程师在国际互认中存在障碍。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为例,由于该专业在全球发展势头迅猛,涉及的领域范围逐步广泛,由原来的以工科学科为主,发展到涉及生态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智能控制、生理学、心理学、气象学、社会学、美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对注册工程师的知识结构要求在不断提高。而我国该专业注册工程师的知识考核要求更新慢,涉及领域仅局限于工科范围,很少涉及其他学科,这造成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与国外工程师资格互认存在障碍。

四 基于注册工程师制度改革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注册工程师制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建环专业为例的工程类本科教学要做系列人才培养的改革。

第一,构建适应注册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工程教育历史得出,工程教育必须从工程实际出发,重点加强工程实践和训练。同时,进行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改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总的实施细则,传统工程类专业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存在着人为割裂各课程内在联系的问题,学生难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针对此问题,既要保证各课程的独立性,又要强化其内在的关联性,我们可以注册考工程师考试制度为引导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适合注册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构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加入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中所需的知识内容;工程类专业知识结构还应该紧跟国际发展的趋势,尽量满足与国际接轨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可以加入生态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智能控制、生理学、心理学、气象学、社会学、美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第二,采取适应注册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措施。工程类专业教育,除了要优化知识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外,还要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都是毕业生完成岗位适应的关键,尤其是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密切相关的。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转变成以创造性思维训练为主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比如,我们可以积极收集和整理与注册工程师考试紧密相连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课程采用仿真式注册工程师工作模拟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容易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的视听技术,使课堂变得丰富而严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自学能力;还可以采取“做中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训实验中,尽可能地获得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经验,尤其是课程设计、专业实验实训课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对提高学生从业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都有帮助。

第三,调整实践环节比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现阶段教学改革的难点是工程类专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知识拓展与能力训练等方面如何取得平衡。传统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的学时比重较低,而且课程实施效果不好。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具有工程实践的观念,当学生刚入校时,通过入学教育和参观见习等实践课程,开始接触工程实践,再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课程,逐步的熟悉理解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环境,以工程设计为主线,采用适应注册工程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建立工程实践系列课程。为了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将传统的实践课程,包括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比重加大,加入工程实践的理念和知识,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课程由浅入深,工程实践课程能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完成从建立工程实践意识、具备工程设计能力、掌握真实工程实际技能三个阶段的培训,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注重理论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四,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动力是教师,高校应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类专业,近几年引进大量的博士硕士充实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工程实践能力非常有限,这对于工程教育存在严重问题。高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比如,规定新进教师要求具备一定课时的企业挂职锻炼经历,可以派新进的教师参加其他高校或教育机构开设的实践能力提升培训等,通过相关途径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以便更好促进教学水平提升。此外,应该尽量鼓励教师通过注册工程师考试,不仅可以将注册工程师的理念和知识要求更好的融合在教学中,还可以极大提高学生考证的热情和通过率。

五 结束语

近几年,教育部为了面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倡设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类专业教育正在积极的朝着工程师制度的方向迈进,最终为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出一批有一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袁礼、张志辉.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问题刍议[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责任编辑:庞远燕〕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工程师 制度 注册 工程


[基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工程类人才培养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