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求职信

给“中国创造”植入科技实力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1 08:43:09   浏览次数:

“中国创造”作为一个崭新的词汇,已经渐渐的代替“中国制造”而被世界广泛认知,它体现的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更高层次的脑力创造活动,在世界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张振国以迥然不同的创新思维、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及一项项独具特色的发明成果,诠释了“中国创造”的深度与锐度。

他是别人眼中的“怪才”、“发明专业户”,在颠覆传统中常常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30多年,88项发明专利及科研成果,他在坚守中“让梦想落地”,吹响了催人振奋的发明“集结号”。将系列发明成果引向产业化轨道,他为我国科技强国事业的推进、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就是多次“国际首创”、“国内首创”,研制出“红外线灭菌机”、“超高温速热节能开水器”、“牛奶专用红外线超高温瞬时灭菌机”等成果并屡获大奖的优秀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张振国。

张振国今年62岁,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华乳恒佳包装技术(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北京得昊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国精机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职务还包括中国食品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奶协工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产品加工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乳品工业》杂志编委等。

因突出贡献和行业影响力,张振国被国家及省级有关部门授予“首届中国乳品工业十大杰出科技人物”、“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全国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国家级科技功臣”、“共和国建设者”、“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宁夏科技实业家”等殊荣,并受到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王兆国及老将军杨得志、余秋里等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发明梦想,在做木工中点亮

张振国1951年出生于陕北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寒,只读完了小学。他16岁开始拜师学徒做木工。聪明好学的他3年学徒掌握了木工专业技术,能够独立完成木器制作、设计等工作

1969年,张振国从陕北老家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开始了打工生涯。这年冬季,他被银川一家工厂招用当模型工,拥有了一份固定工作。然而,由于文化水平低,看不懂图纸,工作中处处受制约。知识的贫乏,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不能左右环境,就左右自己”,他决心从零做起,学好文化知识,真正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技能。在以后的多年工作中,张振国除了加倍工作外,把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自学上。

寒来暑往,春秋几易。凭着顽强的拼搏进取精神,他先后学完了初、高中的数学、物理课程和大学的《机械原理》、《材料力学》、《高等数学》等与工作相关的专业课程。

1974年,张振国回到陕西省靖边县中学,创办了校办木工厂,他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和所学到的知识开始技术革新,先后研制成功了“木工车床”、“木工带锯机”、“木工钻床”等木业加工机械,将一个校办工厂搞得红红火火,推动校办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扬和嘉奖。

在靖边中学,张振国爱思考、爱动手的创新能力及发明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公认,1975年,他被调到靖边县木材加工厂任副厂长兼技术负责人。当时,这个厂的基础条件相当落后,一是厂房简陋,二是设备陈旧,三是缺乏资金。

面对困难,张振国没有抱怨,没有气馁,也没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要一台设备。压力之下,他的发明创新激情被充分调动了出来,依靠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他设计并革新了“大带锯”、“万能细目带锯机”、“自动打眼机”、“多用机床”等13台/套木工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经陕西省有关技术部门技术鉴定验收合格后投入生产,不仅使生产效率提高了40%,而且使成本降低了20%,并为国家节约几十万元资金,创造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该厂当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单位”、“陕西省红旗单位”。

张振国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看到了发明创新的价值,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那就是搞发明创造服务人民。

然而,仅靠自己现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上大学深造成了他心中的又一个梦。就在他梦想上大学的时候,有关部门认为张振国是一位有培养前途的人才,组织决定让他上大学深造。上大学期间,张振国的发明创造一直 没闲着 ,他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地区下达的“自动静脉注射仪”和“并联钻套”、“多机头钻床”科研计划

报效家乡,攻坚克难勇当创业标兵

张振国学业有成,在人生抉择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决定回到家乡,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带领全县乡亲们脱贫致富。他深知,自己家乡贫困的根源是技术落后,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靠技术,搞科研,搞创新。

在榆林地区科委的帮助下,张振国主动牵头,自筹资金办起了科学技术实验站。他花了3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全县20几个乡镇,考察本地资源情况,同时又去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了解市场信息,搜集技术情报。回来后,他带领职工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试制成功新型饮料沙棘汁、沙棘浓缩汁、沙棘原汁、沙棘酒等,还搞成果品、肉类加工制品等30多个品种。

张振国优异表现得到了县领导的肯定,1985年,县政府为了开发当地资源,决定成立县技术开发总公司,任命张振国为总经理。他上任后,组建了公司下设的四厂一站,既“北京丰台沙棘饮料厂”、“西安北斗沙棘饮料厂”、“陕西省靖边县综合加工厂”、“靖边县科学技术实验站”,公司产品不但销往全国各地,而且销到美国、日本等国家。

张振国记得经营公司的第一年,为了办好公司,他把“家”搬到了公司,吃在那里,住在那里,几乎没有休息天。正是凭着这种“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公司的业绩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1986年时取得了全国同行业3个第一,即产品质量第一,经济效益全国第一,横向联合第一家在北京办厂的公司,为陕西的经济改革作出了特殊贡献。

张振国被团中央授予“全国边陲优秀儿女”称号并获得金质奖章,“全国第二次自学成才先进个人”,“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标兵”,“陕西省七五竞赛特等奖”,“民办科技实业家”等荣誉称号。

无惧无畏,创新不辍攀登科研高峰

1987年12月,张振国调入宁夏机械研究院。在研究院工作期间,他响应区党委和政府的号召,作为科技带头人来到了连年亏损被迫停产两年、院容院貌极差的中卫县人造板厂,主持该厂的工作。

到任后,他的一系列新想法很快付诸实施。他从改造设备入手,使价值60多万元10多台已报废的机器重新使用。他还研制改造人造板专用设备13台,开发试制成功7种新产品,其中4种产品填补了宁夏空白。

科技的力量给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濒临倒闭的企业死而复生。然而,他却因劳累过度住进医院。住院期间,他“本性难移”,天天念念不忘的还是怎样搞发明创造。病好出院后,他向研究院领导提出研究“红外线灭菌机”项目。由于当时研究院的专家认为他的想法是“异想天开”,因此没有立项也不让上报。

这时候,张振国的执著劲又起来了,得不到单位和国家的支持,“我自己也可以干”。随后,他创建了民营研究所,自费独立完成前沿科技红外线灭菌设备。

1990年,张振国为了研究“红外线超高温瞬时灭菌机”等新技术,将自己家庭微薄的积蓄投入到事业上,并用自己3间民房,创办了宁夏长江技术开发研究所。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经历了资金不足、设备装备差、缺乏技术力量等重重困难,但张振国同志坚定一条信心:“世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

历时半年的科研攻关,他资金花光了,身体累病了,但是4个科研产品却成功诞生。其中,“红外线灭菌机”改变了利用蒸汽对流体食品灭菌的原始方法,解决了超高温灭菌的一个难题。这一高新技术项目,引起了自治区领导和科委领导的重视,自治区专利中心聘任张振国为宁夏专利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

1991年10月,“红外线灭菌机”参加第六届全国发明博览会,并获得铜奖;在同年召开的全国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上,“红外线灭菌机”获金奖。1992年在“中国首届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再获金奖。

在宁夏专利研究所工作期间,张振国还与他的同伴们研究出系列电热产品“全自动快速电热开水器”、“沐浴器”、“洗发器”、“热水器”等,被有关专家认为是目前市场上电热水器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其中,“全自动快速电热开水器”获得国家专利。

当时,一家新加坡公司向张振国伸来橄榄枝,邀请他出任该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给他年薪上百万元的报酬。面对如此巨大利益的诱惑,张振国并没有心动,他要把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奉献给国家,造福民族工业和大众生活。

之后,张振国担任宁夏海力得高科技实业总公司总经理。在实际工作中因没有经费,给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但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自筹资金,坚持科研开发与应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历经几年的奋斗研究,“红外线灭菌机”从第一代研发到第六代。

21世纪之初,他终于研发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牛奶专用红外线超高温瞬时灭菌机”,填补了国际红外线灭菌技术在牛奶领域应用上的技术空白。为使科学技术加快转化为生产力,张振国提出了“开拓红外线灭菌机技术新领域,为造福人类做贡献”的口号。

为了目标的实现,张振国与伙伴们在北京中关村上地国际科技创业园,创办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得昊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正以科技为先导,以技术为依靠,科研与应用技术相结合,在以牛奶为主的第六代红外线灭菌机的基础上开发了燃气式化糖机等无污染、环保型红外线系列食品机械,该机械可直接代替由蒸汽锅炉提供热能的灭菌、预煮、化糖等食品机械。

其突出特点是采用国际先进的电脑控温、红外线辐射加热等高新技术,不但弥补了传统灭菌设备的诸多不足,而且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易于维护、生产过程无“三废”、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

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由单一设备发展到现在8大类54种规格,从奶制品行业拓展到酿造、制酒、饮料、医药、化工等行业。

张振国研制的“牛奶专用红外线超高温瞬时灭菌机”受到了业内人士和专家好评。证明了自法国路易斯·巴斯德19世纪初期创立的巴氏杀菌延续至今,人们始终在以蒸汽为热源对牛奶包括食品进行杀菌和灭菌的一次革命。该设备不但是红外线灭菌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同时将智能化控制等高温技术与灭菌工艺相结合。创新发明的实现是巴斯德之后食品灭菌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巴斯德后的又一个座不朽的丰碑。

进入21世纪10年间,他研发了“多功能发酵器”、“米酒乳”等十几种专利技术和新产品,特别是他发明“超高温速热节能开水器”,该开水器发明专利,国际首创,发明了“超高温速热技术”和“热回收自动冷却技术”,采用微电脑自动控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超高温速热节能开水器”为国家发明专利,国际首创,该发明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饮用开水的加热方法,是开水器具领域一次重大的革命性创新。该开水器比现有传统和现最先进的开水器节能50%~70%。现有先进的开水器每度电烧开水8~10kg,“超高温速热节能开水器”每度电烧开水15~39kg。该器荣获“香港国际专利博览会金奖”。

“我们要投资10个亿,计划年生产量40万台,年产值40~50亿元,年利税9~15亿元。推广6亿人口每年为国家节约电费190亿元,推广10亿人口为国家节约电费316亿元。”

2012年3月,张振国创办了“北京国精机电科学技术研究院”,他又开始构筑完成100项科研成果的梦想。

创新驱动,为科技兴国增添新实力

发明创新是推动人类技术进步最强有力的武器,世界因发明而更加美好。然而,并不是每一项发明都真正应用到现实生活,并不是每一位发明家因为拥有了成果而改变了生存环境。事实上,层出不穷的发明与专利,由于种种因素并没有走向市场、方便生活,甚至可能是“束之高阁”或因时间流逝而失去应用价值。

令张振国欣慰的是,他的主要发明成果全都“适销对路”,在社会发展中体现着巨大的价值。回顾走过的风雨人生历程,他为自己走上一条发明创造之路而无比骄傲和自豪。

一位领导这样评价张振国:他能为社会做出这么的大贡献,有4种精神在支持着他:一是刻苦钻研的吃苦精神;二是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三是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四是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的确,科研从来都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没有冲锋陷阵的精神,没有灵感火花的迸发,没有经受挫折与失败的耐性,成功也便无从谈起。张振国用30多年时间,88项创新成果,印证着他在发明创造领域的超常能力。“60多岁完成100项科技成果,通过奋斗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他的愿望。

著名文学家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相伴发明创造,张振国投入了多少心血,流下过多少汗水,可谓甘苦寸心知。他的巨大成就和贡献,也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

多年来,他一直是新闻媒体追逐的焦点人物,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宁夏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众多的媒体报道,收录到《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中国优秀企业家》、《国家级科技功臣名录》、《共和国建设者》等名刊名典中。

为了发明创造的梦想,为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进步,张振国与时俱进,探索不止,他仰望星空、脚踩大地的姿态,演绎着一位志存高远发明人、实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奉献情怀。

推荐访问:植入 中国 实力 创造 科技


[给“中国创造”植入科技实力]相关文章